
英軍砲擊麥克亨利堡,約翰·鮑爾雕刻
巴爾的摩戰役是1812年戰爭期間,從1814年9月12日至15日英美軍隊之間爆發的戰鬥,保衛美國的軍隊擊退了英國軍隊從重要的馬裡蘭州港口城市巴爾的摩發動的海陸入侵。
英國人和美國人第一次相遇是在北角戰役。雖然美軍失敗並被迫撤退,但這場戰役是一次成功的延緩行動,給英軍造成了重大傷亡,阻止了他們的前進,並使得巴爾的摩的守軍有時間準備反擊。 巴爾的摩麥克亨利堡在皇家海軍砲擊下的頑強抵抗,激發了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創作詩歌《麥克亨利堡保衛戰》,這首詩後來成為美國國歌 《星條旗永不落》的歌詞。 未來的美國總統詹姆斯·布坎南作為一名士兵參與了巴爾的摩的保衛戰。|交戰方
▪︎作戰兵力:
【美國】
北角3,000名步兵和民兵
漢普斯特德山10,000名正規軍,2,000–5,000名步兵民兵,100多門大砲
麥克亨利堡1,000名步兵和民兵,20門火砲
▪︎傷亡和損失
北角和漢普斯特德山:24人陣亡,139人受傷,50人被俘
麥克亨利堡:4人陣亡,24人受傷
總計:28人陣亡,163人受傷,50人被俘
【英國】 陸上5,000名步兵、海上19艘戰艦、英國海軍陸戰隊至少一個連
▪︎傷亡和損失
北角與漢普斯特德山:39-46人死亡,251-295人受傷
麥克亨利堡:1人受傷
總計:39-46人死亡,252-296人受傷
|背景
1814年4月,英國一直在與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交戰,這限制了英國在美洲的戰爭目標。同時,英國主要採取防禦戰略,擊退了美國對上加拿大省和下加拿大省的入侵。1813年,美國人取得了伊利湖的海軍控制權,並佔領了安大略省西部的部分地區。在密西西比領地(位於今阿拉巴馬州中部),安德魯·傑克遜將軍於1814年在馬蹄灣戰役中摧毀了克里克族的軍事力量。 儘管英國不願從對法戰爭中抽調軍事力量,但它仍然享有海上的海軍優勢,駐紮在百慕達的北美和西印度群島艦隊在整個戰爭期間封鎖了美國在大西洋的港口,扼殺了美國經濟。最初,由於紐約和新英格蘭的民眾反對戰爭,東北部港口免受封鎖。英國皇家海軍和皇家海軍陸戰隊也佔領了美國沿海島嶼,並派遣軍事力量在沿海地區(尤其是切薩皮克灣附近)進行突襲,鼓勵被奴役的黑人叛逃到英國王室,並將他們招募加入殖民地海軍陸戰隊。 1814年春拿破崙戰敗後,英國採取了更具侵略性的戰略,意圖迫使美國進行和平談判,恢復戰前的現狀。數千名經驗豐富的英國士兵被部署到英屬北美。大多數人前往加拿大增援防禦部隊。英國軍隊、加拿大民兵及其原住民盟友將美國侵略者趕回美國。由於失去了對五大湖的海軍控制,他們無法獲得補給,導致英國在第二次尚普蘭湖戰役中未能攻占普拉茨堡並撤出美國領土。 七月初,由羅伯特·羅斯少將指揮的一個旅連同幾艘海軍艦艇被派往百慕大,加入已經在行動的部隊。聯合部隊將用於在大西洋海岸進行牽制性攻擊,目的是迫使美國從加拿大撤軍。一些歷史學家聲稱,他們接到命令,不得進行任何擴大行動,並且只能攻擊沿海目標。 然而,英國人從1814年8月到1815年2月發動了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目標是美國三大港口:巴爾的摩、紐約市(經尚普蘭湖和哈德遜河)和新奧爾良。這三次遠征都擁有超過10,000名英國陸軍士兵,其中許多是半島戰爭中最優秀的士兵和軍官,因此他們不僅僅是小規模的佯攻。英國已經佔領了現今緬因州的大部分地區,並於1814年9月重新建立了新愛爾蘭直轄殖民地。 加拿大總督喬治·普雷沃斯特爵士於6月2日向百慕達發出一封信,信中呼籲對約翰·坎貝爾上校率領的美軍於5月「肆意破壞伊利湖北岸的私人財產」進行報復,並計劃進行一次雄心勃勃的襲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對多佛港的襲擊。普雷沃斯特在信中表示:
....由於美國軍隊最近在伊利湖北岸肆意破壞私人財產的可恥行為,如果與美國的戰爭繼續進行,如果您認為明智的話,您可以協助採取報復措施,以阻止敵人重複類似的暴行。
羅斯和海軍中將亞歷山大·科克倫爵士(Alexander Cochrane)在制定如何安排軍隊的計劃時考慮了這封信,科克倫爵士於當年早些時候取代約翰·博拉斯·沃倫爵士(John Borlase Warren )擔任皇家海軍北美和西印度群島基地的總司令,該基地總部位於百慕大的海軍部大樓。科克倫的下屬、海軍少將喬治·科克伯恩(George Cockburn)自去年以來一直指揮該艦隊參與切薩皮克灣的行動。

作戰方略
6月25日,他寫信給科克倫,強調那裡的防禦薄弱,他認為幾個主要城市容易受到攻擊。科克倫建議進攻巴爾的摩、華盛頓和費城。7月17日,科克伯恩建議華盛頓作為目標,因為攻擊首都相對容易,而且「可能產生更大的政治影響」。 7月18日,科克倫命令科克伯恩「阻止敵人重複類似的暴行......」你被要求並指示「摧毀和夷平你認為可以攻擊的城鎮和地區」。科克倫指示:「你們只需饒過手無寸鐵的美國居民的生命即可」。 8月,百慕達的船從皇家海軍造船廠和聖喬治港起航,加入已經在美國大西洋沿岸作業的船艦。在擊敗美國海軍砲艇艦隊後,由英國陸軍、皇家海軍陸戰隊和皇家海軍岸上勤務分遣隊組成的總計4,370人的軍隊在羅斯的率領下登陸維吉尼亞州。在23日擊退1,200名美軍後,他們在24日襲擊了布萊登斯堡戰役中美軍主力(約6,400名美國陸軍士兵、民兵、美國海軍陸戰隊和美國海軍水兵)的防禦工事。 儘管在數量上處於明顯劣勢,但根據標準軍事邏輯,在對準備好的防禦工事發動攻擊時需要三比一的優勢,並且要承受重大傷亡,英國軍隊還是擊潰了美國守軍並清理了通往首都的道路。詹姆斯·麥迪遜總統和整個政府逃離這座城市,向北前往馬裡蘭州的布魯克維爾鎮。 1814年8月24日,由海軍少將喬治·科克伯恩和少將羅伯特·羅斯率領的英國軍隊進入華盛頓,並在焚燒華盛頓期間以4,500名的精英士兵佔領了這座城市。羅斯指揮的英國軍隊焚燒了多棟公共建築,包括白宮和美國國會大廈。據報道,兩輛車的內部和物品均遭到嚴重損壞,完成任務後英軍返回他們的艦隊。 英國派遣一支艦隊沿著波托馬克河而上,切斷華盛頓的供水通道,並威脅華盛頓下游的亞歷山大和上游的喬治敦這兩個繁榮的港口。艦隊的出現嚇倒了美國守軍,他們未費一槍一彈就逃離了沃伯頓堡,而毫無防備的亞歷山大城也投降了。英國人花了幾天時間從城裡的商人手中搶劫了數百噸貨物。 隨後,他們將注意力轉向北方的巴爾的摩,希望對士氣低落的美國人給予強而有力的打擊。巴爾的摩是一個繁忙的港口,英國人認為這裡藏匿著許多襲擊英國船隻的私掠船。英國計劃進行聯合行動,羅斯從北角發動陸地攻擊,海軍中將亞歷山大·科克倫爵士圍攻巴爾的摩港的重點防禦設施麥克亨利堡。 巴爾的摩的防禦是由州民兵指揮官塞繆爾·史密斯少將策劃和監督的。
|戰鬥
▪︎北角

巴爾的摩和麥克亨利堡地圖,1814年
英國軍隊登陸,共計5,000人,向巴爾的摩進軍,並首先在北角戰役中遭遇頑強抵抗,該戰役於9月12日在距巴爾的摩市約 5 英里(8公里)處打響。該市的防禦由馬裡蘭民兵軍官塞繆爾·史密斯少將全面指揮。他派遣約3,000名士兵在約翰·斯特里克將軍的指揮下與英國軍隊展開正面交戰。史特里克將軍的任務是拖延英國入侵部隊的進攻,以便史密斯少將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巴爾的摩的防禦。 英國的陸地入侵部隊由羅斯率領,在美軍第二次防禦時被美國神槍手擊斃。有人認為,馬裡蘭民兵第五團艾斯奎斯上尉步槍連的丹尼爾·威爾斯或亨利·麥科馬斯擊殺了英國指揮官,但隨後兩人都在事發後不久被英國擊殺。 羅斯死後,英國軍隊由亞瑟·布魯克上校指揮。美國人已經開始有組織地撤退到巴爾的摩的主要防禦工事,在那裡等待英國軍隊的攻擊。
▪︎漢普斯特德山
羅傑斯堡壘,又稱謝潑德堡壘,位於漢普斯特德山,現為帕特森公園的一部分,是從坎頓外港向北到貝萊爾路的 3 英里寬的土方工事的中心,挖掘目的是保衛巴爾的摩東部通道免受英國人的入侵。該堡壘由美國海軍準將約翰·羅傑斯(John Rodgers)組成並指揮,史密斯將軍指揮整個堡壘。北角戰役的第二天,即9月13日黎明,約4,300名英國士兵沿著北角路向北推進,然後沿著費城路(現為馬裡蘭 7 號公路)向西向巴爾的摩推進。美軍被迫撤退至城市周圍的主要防線。英國指揮官亞瑟·布魯克上校在薩裡農場的斯特雷特宮(現稱阿米斯特德花園)設立了新總部,位於漢普斯特德山東北偏東約兩英里處。 當英國人開始對巴爾的摩內部防禦進行試探性行動時,美軍防線由 100 門大砲和 10,000 多名正規部隊保衛,其中包括由斯特里克和溫德將軍指揮的兩個步兵團以及數千名當地民兵和非正規部隊。防禦比英國人預想的要堅固得多。麥克亨利堡的美國守軍成功阻止了英國海軍,但仍有幾艘英軍戰艦能夠為英軍提供砲火支援。 一旦英國人佔領了外圍防禦,內部防禦就成為首要任務。英國步兵沒有預料到他們的防禦如此堅固,因此第一次進攻失敗了。然而,布魯克的部隊成功包抄並佔領了右側的美軍陣地。在與下級軍官討論後,布魯克決定英國人應該炮轟堡壘,而不是冒險進行正面攻擊,並於9月14日凌晨 3 點命令英國軍隊返回船上。

約翰牛和巴爾的摩人(1814年),威廉查爾斯創作,讚揚巴爾的摩頑強抵抗的漫畫。
▪︎麥克亨利堡
在麥克亨利堡,喬治·阿米斯特德少校指揮的約 1,000 名士兵等待英國海軍的砲擊。為了進一步阻止英國船隻的通行,他們在巴爾的摩港附近的入口處擊沉了一排美國商船,從而增強了他們的防禦能力。 攻擊於9月13日開始,由大約十九艘戰艦組成的英國艦隊開始用康格里夫火箭(從火箭船埃里伯斯號發射)和迫擊砲彈(從炮擊船斯塔爾號、火山號、安泰號、毀滅號和恐怖號發射)轟擊堡壘。在最初的交火之後,英國艦隊撤退到麥克亨利堡大砲射程之外,並在接下來的 25 小時繼續轟炸美國堡壘。儘管向堡壘發射了 1,500 至 1,800 枚砲彈,但由於戰鬥前已完成防禦工事,因此損失較輕。 夜幕降臨後,科克倫下令用小船登陸到堡壘西側的海岸,遠離堡壘集中防禦的港口入口。他希望登陸部隊能夠偷偷越過麥克亨利堡,並將史密斯的軍隊從該市東部邊境的主要英國陸地進攻中引開。這使得英國軍隊有半小時的時間分散了注意力,並且可以一次又一次地炮擊。 9月14日上午,一面 30 英尺 × 42 英尺(9.1公尺 × 12.8公尺)的超大美國國旗在麥克亨利堡上空升起,取代了戰鬥中飄揚的破爛風暴旗。這面國旗是當地國旗製作者瑪麗·皮克斯吉爾和她 13 歲的女兒一年前製作的。右翼的一小隊英國步槍兵對此作出了攻擊,他們向天空發射了一發子彈,並在美軍返回海岸線之前對其進行了嘲諷。 最初,歷史學家認為升起這面超大的星條旗是為了嘲諷英國人,但事實並非如此。每天早晨起床號時都會升起這面超大尺寸的國旗,9月14日早晨也是如此。 布魯克接到指示,除非他確定堡壘內的士兵人數少於 2,000 人,否則不要攻擊巴爾的摩周圍的美軍陣地。由於接到命令,布魯克必須撤離陣地,返回艦隊,啟航前往新奧爾良。

巴爾的摩戰役紀念碑
|後果
布魯克上校的部隊撤退,海軍上將科克倫的艦隊起航重新集結,準備在新奧爾良戰役中對美國發動下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攻擊。阿米斯特德很快就晉升為中校。由於艱苦的戰鬥準備,他身體虛弱,在戰役結束僅三年後就去世了,享年 38 歲。 正規軍的三個現役營(第 1-4 步兵營、第 2-4 步兵營和第 3-4 步兵營)延續了舊第 36 和第 38 步兵團的作風,這兩個團在轟炸期間都駐紮在麥克亨利堡。在北角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馬裡蘭第 5 步兵團由馬裡蘭州陸軍國民警衛隊第 175 步兵團繼承。 麥克亨利堡國家紀念碑和歷史聖地紀念了這場戰役。
▪︎星條旗永不落
美國律師兼業餘詩人弗朗西斯·斯科特·基(Francis Scott Key)正在執行一項友好使命,以釋放英國囚犯威廉·比恩斯(William Beanes)博士。基向英國人展示了受傷的英國軍官寫的信,信中稱讚了比恩斯醫生對他們的照顧。英國同意釋放比恩斯,但基和比恩斯被迫留在英國,直到對巴爾的摩的攻擊結束。 基在帕塔普斯科河的一艘停戰船上觀看了這場戰鬥。14日早上,基看到美國國旗在麥克亨利堡上空飄揚。受到啟發後,他開始在隨身攜帶的一封信的背面記下詩句。基的詩原名為《保衛麥克亨利堡》,被刊登在《巴爾的摩美國人報》的小冊子上。 基的詩後來被改編為一首英國歌曲《致天堂裡的阿那克里翁》,這首歌是阿那克里翁協會的官方歌曲,該協會是 18 世紀倫敦的一個由業餘音樂家組成的紳士俱樂部。這首歌最終被稱為「星條旗永不落」。
1931年,美國國會將其定為美國國歌。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