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故事|減碳這件事,為什麼MIT不能只靠自己?

CBAM來了,巨大、美利達各自強化了綠色武器,但很快,台灣自行車產業發現:
如果只有龍頭品牌減碳,供應鏈沒跟上,根本沒用。
因為CBAM不是在考企業個人賽,而是考供應鏈大考卷。
巨大做了再生能源,美利達導入碳管理,但如果腳踏板的工廠、輪圈的供應商、鏈條的製造商,沒有碳排數據、沒有減碳行動,最終MIT自行車一樣會被碳稅追上。
這就是BAS——中華自行車永續聯盟協會——誕生的真實背景。
BAS的誕生:從A-Team到台灣版減碳艦隊
2022年12月,在經濟部工業局(現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的支持下,巨大、美利達主導,聯合台灣各大自行車整車與零件供應商,成立了BAS。
如果說,當年的A-Team是MIT自行車品牌聯盟;那麼,BAS就是永續時代的升級版,是台灣自行車產業的減碳艦隊。

自行車輸出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吳盈進
它的核心戰略,如同自行車公會理事長所言:「唯有共好,才能更好」。
因為面對CBAM,沒有人能單打獨鬥。
BAS的秘密武器:三大核心戰術,打造減碳生態圈
第一戰術:全面盤查,逼大家面對真相
BAS規定,所有加入的會員企業,兩年內必須完成溫室氣體盤查,最少涵蓋自己的廠房與主要營運據點。
這個要求,直接打破過去供應鏈的舒適圈。
「以前沒人管我排多少碳,現在不盤查就不能留在MIT供應鏈。」這是中小企業最直接的感受。
BAS不只要求,還提供工具,舉辦課程,培養種子人員,甚至協助小廠聯合申請第三方查證,大幅降低小廠的成本與難度。
這是一場全產業的數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