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看不見的全球稅戰,悄悄展開了

想像一下,當你在歐洲街頭,看見一台MIT的高級自行車疾馳而過,車身上貼著熟悉的「Made in Taiwan」,你心裡可能會想:
「品質保證,台灣驕傲。」
但2026年開始,這些來自台灣的自行車,很可能會多一筆「歐盟碳稅」的帳單,而且不是一點點,是每一台車都可能貴上好幾百歐元。原因只有一個關鍵字:CBAM。CBAM 是什麼?碳邊境調整機制全解
CBAM,全名是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中文叫「碳邊境調整機制」。簡單來說,它是歐盟為了對抗全球暖化,設計的一套進口產品碳排稅制。
它的邏輯非常直接又殘酷:
「你在自己國家製造產品時,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來歐洲賣東西,就要付出等值的碳稅。」
特別是那些靠石化能源、高碳製程製造的產品,越高碳、越貴。CBAM的真正殺傷力,不只是收錢,而是它要你提交完整的「碳排數據」。資料不齊,或者亂填?不好意思,歐盟會直接用最差的預設值來課稅,保證讓你痛。
為何 MIT 自行車首當其衝?鋁材+全球供應鏈陷阱
表面上,自行車好像不是第一波CBAM鎖定的產業,初期針對的是鋼鐵、水泥、鋁材等高碳原料。但問題來了,台灣自行車出口歐洲,剛好全都中招。
因為車架、輪圈、零組件,大量使用的就是鋁材和鋼材。加上自行車是典型的全球供應鏈產品,原料來自各地,製程分散,出口又以歐洲為大宗。CBAM的擴大適用只是時間問題,而台灣自行車業,幾乎是全球最典型的「高外銷依賴+高鋁材用量+OEM代工」模式。
也就是說,一旦歐盟CBAM納管範圍擴大,自行車幾乎是毫無迴避空間的受害者。
數據戰、生存戰:碳申報的隱形殺傷力
CBAM最可怕的,不是金額,而是數據。
因為要申報的內容,不是只有「用了幾公斤鋁」,而是:
- 這些鋁的來源國
- 生產過程的碳排放係數
- 你用了多少再生能源
- 供應鏈上下游的碳數據
最後,還要第三方驗證。要付錢請認證機構查帳、查設備、查用電、甚至實地訪查。
講白了,沒有完整的碳管理與供應鏈透明能力,就等著付昂貴的「不透明稅」。
台灣自行車三大痛點:盤查、整合與綠電難題
CBAM讓MIT製造暴露了三個長年沒補課的問題:
第一,產業過去重「品質」與「價格」,但缺少碳盤查的基本能力。特別是中小零組件供應商,可能連用多少電、排多少碳都搞不清楚。
第二,供應鏈太碎,數據整合困難。光是一台車,零組件來源可能遍佈5國10廠,要湊齊所有資料根本是煎熬。
第三,綠電取得困難。台灣的再生能源占比還在提升中,大部分工廠難以100%用綠電。這意味著即使技術好、品牌強,碳排數據不好看,一樣要繳稅。
危機即轉機:CBAM 下的低碳升級契機
但事情沒有那麼悲觀。反過來想,CBAM帶來的痛,正是MIT自行車有機會升級的關鍵時刻。
未來,歐洲消費者選購自行車,會不只看品牌與價格,而是直接掃QR code,看「這台車的碳足跡」與「綠色生產證明」。
低碳與永續,將成為MIT品牌的新護城河。做得好的品牌,甚至能拿來溢價,做為行銷與差異化的利器。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兩大龍頭巨大與美利達,已經全面啟動了低碳製造計畫,不只是為了CBAM過關,更是為了未來全球市場的新遊戲規則。
下一篇預告|MIT自行車的低碳四大神兵,正悄悄集結中
MIT自行車的未來生存法則,會是什麼樣子?
下一篇,低碳戰國誌帶你深入解析——
- 巨大、美利達的四大綠色武器
- 為什麼再生能源、輕量材料、在地供應鏈、數位碳管理,會是台灣製造的關鍵
- 誰,才是新時代的MIT生存王者?
敬請鎖定,低碳戰國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