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MIT 自行車的生死戰,不只在歐盟
上篇,我們談到 CBAM 來襲,台灣自行車產業被推上了全球碳稅時代的最前線。
但更現實的問題是——即使 CBAM 還沒全面課徵,自行車買主(尤其是歐洲大牌)早就開出一條條「永續新標準」。
不是只有價格、不是只有品質,而是:
你能減碳,才能入場。
你有碳履歷,才有資格談生意。

MIT 製造,必須從產品代工,進化到碳管理競爭。這不是未來趨勢,這是現在進行式。
而台灣兩大自行車龍頭 — 巨大(Giant)與美利達(Merida) — 已經悄悄佈局,打造出「四大綠色武器」,準備在碳足跡戰場上搶得先機。
綠色武器一:再生能源是最低門檻,不是最高夢想
CBAM 最在意的碳排來源,第一關就是工廠用電。
傳統工廠幾乎都靠火力發電,碳排爆表。唯一能降低這塊碳排數據的解法,就是使用綠電。
巨大在台中廠區,大量鋪設太陽能;同時採購國內風電綠能,目標是逐步讓生產用電100%來自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