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跟朋友聊天時,她講到一段戀愛小插曲,最後補了一句:「唉,他就直男啊,怎麼會想那麼多。」語氣其實不重,但也不是完全沒情緒。這讓我又一次想起「直男」這個詞到底是怎麼被我們說成這樣的?
說穿了,直男最早只是「異性戀男性」的中性描述,但現在卻常常出現在吐槽、調侃甚至抱怨的語境裡。某種程度上,這不是一個「詞語走偏」的故事,而是關於性別角色期待、情緒表達方式,以及社會文化對男性行為框架逐漸變化的一個窗口。
所以,「直男」這個詞到底經歷了什麼?我們又為什麼會一邊使用它,一邊對它感到模糊甚至矛盾?從性傾向到行為特質,「直男」一詞的路線圖
讓我們先把「直男」這個詞的變化理一理,大致可以整理出以下這樣的脈絡與分類:
- 原始語意:
來自英文 "straight man" 的直譯,原本單純指異性戀男性。 例子:他是個直男,喜歡女生。 - 衍伸語義:
描述某些性格或行為模式,尤其是與情感或生活儀式感有關的遲鈍。 例子:他超直男,求婚竟然選在便利商店門口。 - 批判語境:
當「直男」加上「癌」,變成帶有貶義的標籤,常用來形容大男人主義或性別歧視的言行。 例子:那種直男癌真的沒救。 - 地域用法差異:
- 在台灣,多半是調侃或帶點無奈地形容對情感不敏感的男性。 例子:「他超直男,約會帶我去吃臭豆腐。」
- 在中國大陸,常作為性別批判的語言工具,指涉性別不平等的態度。 例子:「這種直男癌,根本不懂尊重。」
- 在香港,則相對中性,主要還是指異性戀男性或傳統陽剛風格。 例子:「他的穿搭滿直男風格的。」
我們現在日常說「直男」,很多時候是包含了一點點無奈的語氣在裡面。但這種語氣不是全然的否定,更像是對於一種「好像應該要再進化一點」的期待。
延伸閱讀:直男是什麼意思?從詞源到特質,一次搞懂直男的行為與文化演變
行為背後也許只是社會訓練的結果
說到「直男特質」,常常會被列出來的有:不夠浪漫、不懂表達情緒、缺乏共感能力、講話太務實……這些被形容成「特質」,其實也可能只是長期社會化的結果。
從小男生就被鼓勵要理性、解決問題、不落淚……於是長大後,他們會覺得最好的安慰方式,就是立刻告訴對方「那你可以怎麼做」。不是他們不關心,而是他們真的以為這才是最好的方式。
這讓人想起一個很常見的情侶對話場景:女生說「我今天工作好累喔」,男生回「那你就不要做這份工作啊」。聽起來像是白目,其實也許他只是沒學會怎麼陪伴情緒而已。
所以當我們批評「直男」時,有時候是在批一種長期被訓練出來的反應模式,而不是批這個人本身。
也許語境會變,但期待已經擺在那裡了
有趣的是,雖然「直男」這個詞常被拿來批評,但很多人其實也默默接受了這個詞帶來的對照標準。大家開始知道什麼叫做「暖男」、什麼是「有情緒智商的男性」,這些新出現的稱讚方式,其實就隱含了對「直男」某些特質的補足期待。
但這個變化也不是完全公平的。社會期待男性不再只是堅強和理性,還要體貼又懂溝通,這聽起來雖然很好,但也是一種新的壓力。
尤其當一個人真的不擅長處理情緒時,社會好像越來越少給他學習和犯錯的空間,而是直接貼上「你怎麼還是這麼直男」的標籤。
也許這不是語言的錯,而是我們還沒找到更好的方式,去談論那些在變動中的性別角色與情感能力。
每次聽到這個詞,腦中都浮現那種微妙的沉默
所以現在每次再聽到「他真的很直男」這句話時,我都會停一下。那可能是抱怨,也可能只是無奈。是對對方某種遲鈍的不滿,也是對這種遲鈍還能被接受的微妙驚訝。
但最終這些話,其實都圍繞在「希望能被理解」的渴望上面。不管是說話的那個人,還是被說的那個人。
語言會變,文化會流動,「直男」的定義也還會繼續移動。但只要我們還在使用這個詞,就代表某些關於關係、關於性別、關於人怎麼理解彼此的議題,還沒有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