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舉辦的「2023 半導體世紀對談」開幕典禮中,當時副總統賴清德說「我們非常堅定台積電要留在出生、長大、茁壯的台灣繼續繁榮發展。這是台灣政府對台積電的承諾,對台灣經濟發展的承諾,也是對世界文明的承諾」
台積電是台灣的嗎?
很多人不知道的一件事情,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是大陸出生,他成長於大陸,高中畢業後到美國念大學,在美國受高等教育,接受完整的通識人文教育,年輕時從沒有來台灣過。原本張忠謀是在美國幫德州儀器打下半導體世界龍頭地位,四十一歲就升到集團副總裁,1976年他在德州儀器(TI)處於事業高峰,擔任TI全球半導體事業總經理,當時TI是很出色的公司,在半導體業高居世界第一。
1970年代,台灣傳統產業面臨台幣升值、人工成本上漲及環保意議抬頭等不利條件,原本外銷出口優勢快速流失;新興投資的科技產業及高附加價值精密機械產業,還是早期發展階段,產值及效益不足以彌補產業外移留下的經貿缺口。
直到1981年時,孫運璿擔任行政院長,張忠謀受邀來台見了孫運璿一面,談的是半導體在台灣的發展計劃。隔一年,孫運璿邀請張忠謀到台灣,出任工研院院長一職。不過,當時張忠謀婉拒,1985年,當時的工研院董事長徐賢修再度找上張忠謀,當時候他已經54歲了,終於接受政務委員李國鼎邀請擔任工研院院長張忠謀向台灣說:「YES」,搬到了台灣接下工研院院長一職。
當時半導體產業正處於發展瓶頸,在政務委員李國鼎多次詢問張忠謀意見後,張忠謀認為當時台灣的半導體產品設計及製程技術雖落後國際水準一大段距離,卻擁有優異的人力素質及良好的工作態度,並能創造出比其他國家都高的生產良率,如果真要成立一間新的半導體公司,應該善用這項長處,因此他提出全球首創的專業晶圓代工商業模式,在1987年成立台積電,並透過政府部分出資,拉攏飛利浦及多間企業擔任大股東籌組台積電,張忠謀出任首任董事長,專攻專業晶圓代工市場。
當年張忠謀帶領工研院,奠定成為世界領先研發機構的基礎,也帶領台積電,成為世界重量級的半導體製造廠。
2023年8月張忠謀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表示,「自從我逃離共產主義中國,來到美國並於1962年入籍以來,我的身份就一直是美國人,別無其他。」
而在去年10月張忠謀在出席台積電運動會時,就曾在致詞中示警「在半導體、尤其是先進半導體上,全球化已死、世界自由貿易也已死」。
張忠謀當時說,最嚴峻的挑戰就在眼前,5年前因為台積電成功,我們已成為地緣政治策略家的「兵家必爭之地」。由於去年美國對台灣商品貿易逆差估計為740億美元,相比前一年大增54.6%,預期川普在解決與台灣的貿易不平衡問題上將集中火力採取加徵關稅。
所以台灣的台積電很重要,但我們應該要思考美國人是如何看待台積電繼續留在台灣發展?
以公司老闆的思考最大目標是賺錢盈利、服務客戶,哪裡具備最佳條件,能讓公司最大利益發展,便是企業落腳與發展之處。未來台灣若沒有成本優勢,若只剩下研發技術,市場考量下,台積電勢必要有所取捨。
任何一個產業,技術研發很重要,當初台積電是台灣政府強力扶持下,茁壯發展帶動台灣科技相關產業,台積電作為代表的半導體先進製程生產鏈,是台灣優勢產業,半導體產業隨著世代推進,晶圓的製程有上千道程序,相關供應商、設備商、協力廠商極其複雜。整體產業生態系很難因為單一家產業,就整個被拿走。
支撐起這些優勢的因素,就包括人才與產業環境、制度文化等缺一不可。其他產業發展也應該重視。在前人努力之下,台灣很幸運地,在AI世代能占有一席之地。
在供給層面,台灣少子化嚴重,邁向超高齡社會;大學過剩,但數理人才培養不足。在需求層面,電子業特別是半導體隨著科技發展人力需求倍增,台成清交每年工程畢業生也不過6000人,尚無法滿足台積電一家需求。
台灣的台積電,需要更多產業一起合作,如同114年03月06日賴清德總統偕同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召開記者會所說:台積電透過每次布局,都更壯大、更有競爭力,同時提供臺灣企業進行國際合作,成就臺灣更大的實力,也重新建構新的產業布局,發揮「立足臺灣,布局全球,行銷全世界」的目標,讓國家的實力能更進一步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