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練泰語聽力時,不小心又重刷了《三面納迦》。
結果原本只是想練耳朵,沒想到眼睛又跟著被黏住,劇看完後,我腦中突然又冒出一個熟悉的名字:納~迦~啊,那不是我當年寫論文寫到快往生(?)的主角之一嗎?順手把舊資料翻出來,還真的回憶湧上來也有不同的想法。 想想自己當時也是想做兩種文化蛇的比較,但因為想要專注研究泰國神獸,因此放棄這主題!回憶起當時最一開始,從《白蛇傳》到研究納迦,再看到泰劇當時把蛇神拍得這麼浪漫又神聖,這次回顧後突然想重新寫一篇 :為何同一種生物,文化形象差這麼多?
在中國,蛇會戀愛;在泰國,蛇是守護者
《白蛇傳》大家都不陌生吧?
白蛇從一條蛇變成人,談了一場人妖戀,最後被壓在雷峰塔下的悲情故事。從小我們就被告知:她是妖是異類是背天命,但又這麼善良又癡情。
但泰國的納迦就不一樣了。納迦是一種神聖的大蛇,也住在佛寺樓梯的扶手上。他不談戀愛,他在保護人民、守護佛法、呼風喚雨、閃電雷鳴。一樣是蛇,人生設定卻差這麼多。一個愛太深被塔壓,一個神力滿點被拜拜。
不同文化,看蛇的方式真的差很多
中國人說自己是龍的傳人,很多時候「龍」也就是蛇升級版。女媧、伏羲,那些上古神話人物都是人頭蛇身,還掌管婚姻、生育、秩序,感覺有點像蛇界CEO。
而泰國文化的納迦,起源其實也很混血,有印度神話也有本地傳說的巨蛇崇拜。納迦有時候是王室象徵、有時候是河神,有時候甚至出現在佛陀座下幫他遮雨。牠真的比白蛇還多功能。
而且!納迦形象通常是男的(當然也有女的,叫納淇(Nakee);白蛇呢,幾乎都是女的,而且總在談戀愛或受苦的途中。
你看這性別設定,是不是也挺有趣?這不禁讓人想問:為什麼女性的蛇容易變成「妖」,而男性的蛇可以當「神」?也許文化裡對性別的期待與價值投射,早就潛藏在神話故事的設定裡。
一個文化讓蛇住在神話裡;另一個文化讓蛇活在生活裡
在華人文化裡,白蛇存在於傳說與戲曲,沒有雷峰塔我們也找不到她。
但在泰國,你去清邁、去廊開、去湄公河畔,都會看到納迦的雕像,或是每年水燈節時大家對納迦的祈求。牠是實際存在於生活裡的一部分,是文化記憶的一環,也是一種活著的信仰。
甚至你會發現,泰國廟宇的階梯旁,有許多蛇身蜿蜒、昂首吐珠的納迦形象,而在中國廟宇,反倒比較常看到的是龍、虎、麒麟,或是女媧等人神形象。蛇神的視覺存在感,東南亞真的比東亞來得強烈許多。
走進一間佛寺,十間有九間有納迦。牠就在你眼前,盤在樓梯旁,昂首挺胸,超有氣勢。有時候還會遇到納迦火球節,很壯觀。這也是泰國文化我覺得很迷人的其中一個節日。
寫完這一篇,再回頭看白蛇,納迦,心裡不禁有點感慨。蛇,從來就不是單純的動物。牠像是一面文化的鏡子,映照出我們對神祇的想像、對異類的理解、對自然的尊敬,也許還有對愛的恐懼與嚮往。
如果說文化是想像力的投射,那麼蛇,就是這場想像中最靈動、最神秘、也最讓人著迷的存在。
結語:也許我們都需要一點蛇
寫到這裡,其實也沒什麼大道理。
就是重新看劇時,剛好讓我想起一些對蛇的記憶,也想起那些年為了論文熬夜跟納迦搏鬥的時光。
但回頭想想,蛇其實不是那麼可怕的生物。
牠靜靜地移動、會蛻皮重生、總在人與神之間穿梭。不就跟我們每個人一樣,有點神秘、有點脆弱,有時候需要藏起來、有時候也渴望被理解。
不管是白蛇、納迦、還是你我自己,也許,我們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形狀,不管那是盤在佛寺上的蛇,還是壓在雷峰塔下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