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的靈獸:泰國納迦到中國白蛇,同是蛇命運卻天差地遠

跨文化的靈獸:泰國納迦到中國白蛇,同是蛇命運卻天差地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在練泰語聽力時,不小心又重刷了《三面納迦》。

結果原本只是想練耳朵,沒想到眼睛又跟著被黏住,劇看完後,我腦中突然又冒出一個熟悉的名字:納~迦~啊,那不是我當年寫論文寫到快往生(?)的主角之一嗎?

順手把舊資料翻出來,還真的回憶湧上來也有不同的想法。 想想自己當時也是想做兩種文化蛇的比較,但因為想要專注研究泰國神獸,因此放棄這主題!

回憶起當時最一開始,從《白蛇傳》到研究納迦,再看到泰劇當時把蛇神拍得這麼浪漫又神聖,這次回顧後突然想重新寫一篇 :為何同一種生物,文化形象差這麼多?


在中國,蛇會戀愛;在泰國,蛇是守護者

《白蛇傳》大家都不陌生吧?

白蛇從一條蛇變成人,談了一場人妖戀,最後被壓在雷峰塔下的悲情故事。從小我們就被告知:她是妖是異類是背天命,但又這麼善良又癡情。

但泰國的納迦就不一樣了。納迦是一種神聖的大蛇,也住在佛寺樓梯的扶手上。他不談戀愛,他在保護人民、守護佛法、呼風喚雨、閃電雷鳴。一樣是蛇,人生設定卻差這麼多。一個愛太深被塔壓,一個神力滿點被拜拜。


不同文化,看蛇的方式真的差很多

中國人說自己是龍的傳人,很多時候「龍」也就是蛇升級版。女媧、伏羲,那些上古神話人物都是人頭蛇身,還掌管婚姻、生育、秩序,感覺有點像蛇界CEO。

而泰國文化的納迦,起源其實也很混血,有印度神話也有本地傳說的巨蛇崇拜。納迦有時候是王室象徵、有時候是河神,有時候甚至出現在佛陀座下幫他遮雨。牠真的比白蛇還多功能。

而且!納迦形象通常是男的(當然也有女的,叫納淇(Nakee);白蛇呢,幾乎都是女的,而且總在談戀愛或受苦的途中。

你看這性別設定,是不是也挺有趣?這不禁讓人想問:為什麼女性的蛇容易變成「妖」,而男性的蛇可以當「神」?也許文化裡對性別的期待與價值投射,早就潛藏在神話故事的設定裡。


一個文化讓蛇住在神話裡;另一個文化讓蛇活在生活裡

在華人文化裡,白蛇存在於傳說與戲曲,沒有雷峰塔我們也找不到她。

但在泰國,你去清邁、去廊開、去湄公河畔,都會看到納迦的雕像,或是每年水燈節時大家對納迦的祈求。牠是實際存在於生活裡的一部分,是文化記憶的一環,也是一種活著的信仰。

甚至你會發現,泰國廟宇的階梯旁,有許多蛇身蜿蜒、昂首吐珠的納迦形象,而在中國廟宇,反倒比較常看到的是龍、虎、麒麟,或是女媧等人神形象。蛇神的視覺存在感,東南亞真的比東亞來得強烈許多。

走進一間佛寺,十間有九間有納迦。牠就在你眼前,盤在樓梯旁,昂首挺胸,超有氣勢。有時候還會遇到納迦火球節,很壯觀。這也是泰國文化我覺得很迷人的其中一個節日。

寫完這一篇,再回頭看白蛇,納迦,心裡不禁有點感慨。蛇,從來就不是單純的動物。牠像是一面文化的鏡子,映照出我們對神祇的想像、對異類的理解、對自然的尊敬,也許還有對愛的恐懼與嚮往。

如果說文化是想像力的投射,那麼蛇,就是這場想像中最靈動、最神秘、也最讓人著迷的存在。


結語:也許我們都需要一點蛇

寫到這裡,其實也沒什麼大道理。

就是重新看劇時,剛好讓我想起一些對蛇的記憶,也想起那些年為了論文熬夜跟納迦搏鬥的時光。

但回頭想想,蛇其實不是那麼可怕的生物。

牠靜靜地移動、會蛻皮重生、總在人與神之間穿梭。不就跟我們每個人一樣,有點神秘、有點脆弱,有時候需要藏起來、有時候也渴望被理解。


不管是白蛇、納迦、還是你我自己,也許,我們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形狀,不管那是盤在佛寺上的蛇,還是壓在雷峰塔下的心。


avatar-img
生活中的文化線索|富貴觀人記事 Fukuei’s Notes
10會員
42內容數
這裡是一個寫字的人,安放觀察與情感的角落。 有些生活寫得太慢,才有餘味;有些文化不夠近,才值得靠近。 如果你喜歡安靜讀字,也許可以在這裡停留一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最近在追泰劇《我們的愛US》時,有一幕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主角之一說出爸爸只在意他的姓氏及地位。這句話令我想起其他泰劇中也都曾從主角口中講出關於姓氏部分,類似說:你出去之後就不要用我的姓之類的話語。 看了這麼多部泰劇,一直對劇中角色那種「階級感」與「姓氏」感到好奇,直到上過文化課程,才理解原來這背後
《坤平與坤昌》被譽為泰國文學經典,類似於中國的金庸作品,家喻戶曉且多次翻拍。 故事情節圍繞著坤平(英雄)、坤昌(富豪)和婉通(美女)三者之間的愛恨情仇。象徵泰國父權社會下的男女關係和道德觀,並映射出泰國古代政治、社會及宗教文化。 印度與泰國的文化交融,既影響了文學、戲劇,也深刻地形塑了神話象徵、
5/5坤平與坤昌
泰國君主在國家中佔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被視為“神的化身”,這一觀念深深植根於泰國的歷史及宗教傳統。這種獨特的地位反映印度文化對泰國的深遠影響,也展現了泰國在政治、宗教與文化上的結合。 強調君權神授:神聖權力的象徵與文化融合 「君權神授」是一種強調統治者權力源自神明意志的政治哲學,曾在歐洲封建
最近在追泰劇《我們的愛US》時,有一幕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主角之一說出爸爸只在意他的姓氏及地位。這句話令我想起其他泰劇中也都曾從主角口中講出關於姓氏部分,類似說:你出去之後就不要用我的姓之類的話語。 看了這麼多部泰劇,一直對劇中角色那種「階級感」與「姓氏」感到好奇,直到上過文化課程,才理解原來這背後
《坤平與坤昌》被譽為泰國文學經典,類似於中國的金庸作品,家喻戶曉且多次翻拍。 故事情節圍繞著坤平(英雄)、坤昌(富豪)和婉通(美女)三者之間的愛恨情仇。象徵泰國父權社會下的男女關係和道德觀,並映射出泰國古代政治、社會及宗教文化。 印度與泰國的文化交融,既影響了文學、戲劇,也深刻地形塑了神話象徵、
5/5坤平與坤昌
泰國君主在國家中佔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被視為“神的化身”,這一觀念深深植根於泰國的歷史及宗教傳統。這種獨特的地位反映印度文化對泰國的深遠影響,也展現了泰國在政治、宗教與文化上的結合。 強調君權神授:神聖權力的象徵與文化融合 「君權神授」是一種強調統治者權力源自神明意志的政治哲學,曾在歐洲封建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