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泰劇《我們的愛US》時,有一幕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主角之一說出爸爸只在意他的姓氏及地位。這句話令我想起其他泰劇中也都曾從主角口中講出關於姓氏部分,類似說:你出去之後就不要用我的姓之類的話語。
看了這麼多部泰劇,一直對劇中角色那種「階級感」與「姓氏」感到好奇,直到上過文化課程,才理解原來這背後有一整套歷史脈絡與制度架構。
原本以為一個姓氏只是稱呼,現在才知道,在某些文化中,它其實代表了一段歷史、一個階級,甚至是一份沉重的期望。泰國在拉瑪六世時期建立「賜姓政策」,至今仍影響深遠。而且原來不只是泰國,其實像中國、韓國、日本、甚至越南也都曾有過「賜姓」制度,雖然目的不盡相同,但都與「國家治理、階級制度、身份認同」息息相關。
古代泰國是無姓氏社會
在拉瑪六世推動姓氏制度之前,古代的泰國社會並沒有普遍使用姓氏的制度。人們的社會身分主要透過職稱或爵位來識別。例如,「昆平」、「昆昌」這類稱號,反映人在政府、軍隊或宮廷中的地位與角色,而非其家族背景。 這樣的制度有其文化背景與傳統意涵,但對於中央政府的管理與制度化統治來說,卻充滿挑戰。
拉瑪六世與賜姓制度:現代化轉捩點
泰國推行全面姓氏制度始於1913年,由拉瑪六世推動。姓氏成為可視的階級符號。泰國許多姓氏都與軍方、王室、藝術、醫療等領域高度相關,部分姓氏更受到法律保護,僅限特定家族使用。這也難怪許多泰劇中會出現「你配不上我們家」、「她是哪裡來的,憑什麼嫁進來?」這類劇情,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姓氏真的代表著階級與榮耀。
拉瑪六世所賜予的姓氏,往往具有特定的社會含義。 例如:
- 軍官、醫師、藝術家、工匠等階層,也會依其職業被賦予具有象徵意義的姓氏
- 一些地區原本的領主或統治家族,則可能被轉化為中央統治體系下的「地方貴族」透過姓氏重新定義其合法地位。
- 透過姓氏還可以看出政壇勢力,例如:清邁的政治人物多來自當地貴族家族。
- 泰國近代軍事領袖大多來自軍方世家。
這樣的制度在名義上是推動現代化與平等,實際上卻也成為鞏固階級、延續權力網絡的一種方式。即使在今日,某些特定的姓氏仍可直接辨認出其家族是否屬於軍政精英或王室貴族。
從泰劇看見制度的延續,課程讓我明白,知識有時就是打開理解世界的那把鑰匙。而劇中的的劇情,更讓人重新思考,原來這個文化的姓氏不只是名字的一部分,而是歷史與權力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