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平與坤昌》被譽為泰國文學經典,類似於中國的金庸作品,家喻戶曉且多次翻拍。
故事情節圍繞著坤平(英雄)、坤昌(富豪)和婉通(美女)三者之間的愛恨情仇。象徵泰國父權社會下的男女關係和道德觀,並映射出泰國古代政治、社會及宗教文化。
印度與泰國的文化交融,既影響了文學、戲劇,也深刻地形塑了神話象徵、角色形象及社會價值觀。從三神器的神話來源到父權制度的承襲與改變,這種跨文化的影響不僅是歷史的痕跡,更體現於泰國社會的宗教信仰、道德觀念與性別角色之中。
泰國文化中許多神話角色、神器與道德象徵,都能找到印度神話的影子。然而,這些文化元素並非簡單地複製,而是在泰國本土化的過程中進行了重構與再創造,賦予其獨特的道德意涵與社會價值。
泰國神話中的三神器——雷霆劍、白馬、古曼童,在象徵意涵與文化來源上,其實跟印度神話有些文化很相似。
這些神器不僅體現了印度教與佛教思想的交融,更被泰國文化重新賦予本土意涵。
1.雷霆劍:天命與正義的象徵
雷霆劍形象似乎與印度雷神因陀羅(Indra) 的金剛杵(Vajra) 相似。因陀羅是掌管雷電與天界正義的神祇,象徵天命、正義與力量。
印度雷神的形象在古印度吠陀文獻中多次出現,代表驅邪除惡、維護天界秩序的神聖力量。
在泰國文化中,雷霆劍 被賦予了王權象徵與正義守護的角色。
擁有雷霆劍的角色通常被視為天命所歸的正義英雄,例如《坤平坤昌》中的昆平,象徵英勇與正義,如同印度史詩中的羅摩(Rama)。
這種象徵意涵反映出泰國文化對正義與天命的崇敬,並與泰國佛教的護國觀念相結合。
白馬 的形象可追溯至白馬卡爾吉,牠是比濕奴的最後一個化身,被認為是眾馬之王,象徵靈性、速度與神聖力量。在印度神話中,白馬通常作為神祇的座騎,象徵神聖與靈性的傳遞。
泰國文化將白馬形象賦予靈性與神聖保護的意涵,並認為白馬具有通靈、迅捷的神力。
白馬被視為王室與英雄的象徵,強化了正義與靈性的象徵。此外,泰國還將白馬與佛教護法結合,使其成為保護正義、傳遞智慧的靈物。
古曼童 的靈童形象受到印度靈魂觀念(Atman) 的影響。在印度教中,靈魂視為不滅與轉世的存在,並具有守護與庇佑的力量。
古曼童 在泰國被本土化為靈童護法,象徵保護、招財與避邪。
泰國文化進一步融合了佛教的護佑信仰,認為古曼童能保平安、護家宅,反映了泰國佛教與民間信仰的交融。
此外,古曼童 在泰國戲劇與文學中也被賦予神秘法力與英雄輔佐的象徵,例如《坤平坤昌》中,坤平擁有古曼童,象徵正義力量的守護。
父權制度在泰國文化中深受印度種姓制度與宗教觀念的影響,但在泰國的文學作品與戲劇改編中,又進行了本土化與重構。這種文化融合不僅影響了性別角色的定位,也形塑了泰國社會階級與道德價值觀。
印度種姓制度 強調血統、貞潔與社會階層,深刻影響了泰國的貴族階層與婆羅門祭司的角色定位。
在印度思想中,女性被視為需維持貞潔與服從,這一觀念被泰國文化承襲,並融入父權體制中。
新版《婉通夫人》 從女性視角重新詮釋故事,挑戰傳統父權體制,並透過審判與倒敘手法,強化女性主體性與性別平等的討論。劇情中,婉通拒絕在帥氣多情的坤平 與 專情富有的坤昌 之間選擇,象徵女性拒絕被物化,並挑戰父權社會中的性別角色規範。
劇中,婉通拒絕順從傳統貞潔觀念,並通過性別平等的視角,重新詮釋女性貞潔與道德價值。此改編不僅挑戰印度傳統的女性貞潔觀,也融合了泰國佛教中的因果報應,強調個人選擇與道德責任,賦予角色更深層次的情感與倫理。
印度與泰國文化的融合,展現神話象徵、性別角色及道德價值的重構與再創造,體現跨文化影響與本土化過程的豐富性與複雜性。我認為這種文化交融不僅塑造了泰國文學、戲劇與宗教信仰,更深刻影響了泰國社會的價值觀與文化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