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在大一開學後不久,便在社團認識了同為大一生的初戀,時常回家與我們討論各種戀愛大小事。
其中關於「結婚」這議題,讓我覺得蠻有趣,還是大一學生的兩人,在戀愛初期就充滿了憧憬與幻想,想與對方走得長遠,甚至以「結婚」視為戀愛目標。
身邊的人問起「你會想與她/他結婚嗎?」當面對這問題時,我們往往最先討論經濟狀態是否穩定,但這種穩定的標準,究竟如何衡量?是要有車有房,年薪多少萬...還是只要彼此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就足夠了?
我覺得這個問題其實很意思,可以延伸到對方是否具備「結婚的特質」,是否有責任心、理財觀念,是否能共患難一起組建家庭,還是只適合享受每天開心約會,談情說愛。
我們也談到關於結婚的年齡,從女生生理年齡、狀態的來看,27、28歲結婚較為恰當,但在現代社會的背景下,31、32歲結婚也不嫌晚。
最後,婚姻是否是愛情的最終目標?
這集是我經歷一段感情挫敗、療傷過程中聽到的,讓我深有感觸。內容除了分享書籍的內容與心得外,兩位老師也提到幾年前,協議離婚的過程與心境,他們認識20年的感情,而且事業的夥伴。
雖然最終選擇離婚,但並非是浪費20幾年的青春歲月,而是明白愛的本質,不需依賴靠契約關係來維繫,兩人能更從容自在愛自己與愛對方。
裡面有段內容我想特別分享出來
我覺得婚姻誓言裡面,有一個我覺得很不健康就叫做,你願意今生今世都奉起他的手,怎麼至死不渝,就是除了死之外,你都可以放手。
但是我覺得裡面有一種對永恆的想像,有一種對永恆的崇拜, 覺得好像 forever 才是對的,可是所有生命的故事都告訴我們, 其實很多時候永恆是奇蹟,轉變跟分離有改變才是常態。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也可以是愛情的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