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結婚了。
我喜歡結婚的浪漫色彩,但同時我也在想,在如今戀愛自由、人人都有權利選擇不同生活方式的今天,結婚到底圖的是什麼?
有趣的是,在準備結婚的這個過程,身體在忙碌,心理也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認識到自己即將與伴侶走進下一個階段,所以對伴侶的「要求」似乎變得更多、更具體了。
有一天晚上,男友被搗亂的貓吵醒,下床一看發現衣櫥的抽屜被拆得亂七八糟的,這時我也被吵醒,同時聽到男友已經開始罵罵咧咧「到底在搞什麼?」「這裡整個都壞掉了」「煩,都沒辦法好好睡個覺」
我沒有回應他的話,也沒有做其他的反應,只是默默走到抽屜前,看看壞掉的部分能不能修,所幸壞掉的只是滑軌,應該能修,跟男友說了聲能修,我來訂材料後,就躺回床上。
正是此時我的內心生出了「我真的要跟這個人結婚嗎?」的疑問。
-----------
我和男友來自兩個很不一樣的家庭,我原生家庭的大家情緒都很多,所以孩子自然懂得怎麼看臉色;我男友的家庭則是給予孩子最溫暖的後盾,所以孩子們可以盡情地表達情緒。也因為這樣的差距,造就了我和男友截然不同的個性,我很早就能敏銳地察覺到身邊人的情緒,也學會如何處理他們的情緒,而這些技能的前提都是:我要先能情緒穩定。
這些經歷讓我明白,家庭中的主要角色會如何地影響所有家庭成員的情緒。當父母情緒穩定,孩子就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表達情緒;當父母肆意噴發情緒,則孩子必須察言觀色做出防禦性的應對。
回到婚姻,婚姻是什麼呢?是建立一個新的家庭,以我們兩個為中心的家庭。這個更為具體的單位,會讓彼此的情緒感受更加緊密,當你不耐煩、委靡不振,丈夫/妻子會感受到不安;當你明朗開懷,對方也會受其感染而為之喜悅。
更進一步而言,當未來可能有了孩子,而我們作為家庭的主要行動者時,我們選擇如何表達情緒,會直接地影響孩子如何成長,就如同我和男友迥異的成長歷程一般,我在創傷中學會自強自癒,但同時也壓抑自己太多本應自在揮灑的時光,這很大程度上緣於我父母對情緒掌控的不作為,使得我感受到「家」不是他們所建造的避風港,而只是他們可以為所欲為的場域。
而我,正是因為有此認知,所以我明白建立一個家庭後,你的情緒不再只是你的情緒,而是會將這個家庭帶往不同境地的通道,而我們作為新人,有權力也有義務去建造一個溫暖的地方,滋養著彼此,和我們的孩子成長。
-------------
隔天,我跟男友說了我的想法,他承認也感謝自己原生家庭的溫暖得以讓他健康成長,同時也意識到,父母的溫柔並非偶然。而他,需要認知到未來不只有「自己」的身份,同時也會是我的丈夫,未來也可能是孩子的爸爸,他做什麼樣的選擇會深刻地影響我們。
現在,我們要建立新的家庭,我們不再是原生家庭裡的那個孩子,我們轉變為家庭的主要行動者,一方面我們需要承擔更多責任,無論是擔負彼此或是孩子的情緒。但另一方面,結婚是我們能夠選擇新家庭的開始,我們能夠建構家庭的模樣,重新養育自己,滋養著我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