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總是在股市高點時情緒激昂,跟隨著市場人士高喊all-in,但在股災來臨時,卻感到悲觀,忘了在股市高點時滿腔熱血的那個自己。如果你也是這樣,不要沮喪,你只是還沒有找到自己,還沒搞清楚投資理財的世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距離上次2022年的股災,整整近三年,除了示範賣出一點股票,我什麼事也沒做,直到去年底才又示範買進另一檔個股,以及上個月的日本股票。什麼都沒做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股票都很「貴」,或是說,對於一個股票長期持有者來說,短期的不確定性很高、有一定的風險,報酬也沒有很吸引人。
註:所謂的貴,不是指價格的高低,而是指:價格與價值之間的差距很大。謹慎買入,就能隨意賣出 - 最終章:「股票在買進時,就決定了它的報酬。」
All-in的理由?
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麼要All-in?
賭博的時候,我們All-in全押下注是因為贏面很大,但所謂的贏面很大是多大?若依照凱利公式的概念,在任何賭局中,都不能存在失去所有本金的可能。所以賭博時,勝率百分之百穩贏時,你才可以All-in。
但投資不是賭博,除非你當沖、融資券、玩槓桿,否則不會一瞬間失去所有本金,你不見得要在(短期間)勝率百分之百時才All-in。投資的目標是保本而獲利,在一個長時間的尺度下,如果能確保不賠錢,其實是可以All-in的,例如把全世界的股票都買下來,All-in在VT這檔全球指數型ETF,幾年之後幾乎不太可能賠錢。
只是⋯為什麼你要這麼做?既然指數化投資是必勝的方法,前年All-in、去年All-in和現在All-in,其實是一樣的。任何時間All-in都一樣,那為什麼不分次投資、持續買;或是贏面大時下大注,贏面小時就下小注,這樣不就好了?因為指數化投資一定是長期投資,為什麼要急於一時呢?
如果不考量投資時機(對股市相對高低點沒有概念、沒有耐心)、投資能力(需要別人的意見,就代表沒有投資能力)、投資標的的品質(當然永遠要投資好東西),單純就投資期間的長短,散戶投資人可以參考以下的簡易概念圖。例如,若有把握投資期間皆長達10~20年,一次All-in是沒有什麼問題,也不用管資產配置,100%股票也沒關係。只是⋯像現在這樣遇到股災,心理上就會比較不好受。

有趣的是:為什麼人們常常All-in在最高點?
為什麼人們常常All-in在最高點?
人們會買在最高點,常常是受到市場氛圍所影響,因為大多數人並沒有辦法理解股票的真實價值與價格之間的距離。或是說,股票的價格很容易受到大眾過度期待而推升,遠遠高過了股票的價值。例如:純然相信VR虛擬世界、電動車的未來(2022),或是AI的趨勢(2024),而忘了思考股票的估值是否太高。
更麻煩的是,股票的價值,本來就難以衡量,因此股價是否太高,就更難以判定。直到股災來臨時,投資人心態的反轉,造就股市相反的情況發生,人們過度悲觀時,股價才有可能被低估,或說,股災發生時,股價才會來到合理的價位。因為在多頭市場,股價永遠都昂貴。
第三章:心智.你不可能是理智的-誤判心理(3-1-中)看不見的偏見
所以,如果你買在高點,不要太在意,也不用太沮喪。人本來就會趨吉避凶,有好處人們瘋狂而至,有壞處大家一哄而散,再自然不過了。如果你沒有逃過股災,也沒有做好資產配置,唯一能做的,就是專注在你所投資的東西,只要是正確的投資標的(指數型ETF),或是好公司(績優股),就不用太擔心。
擔心的朋友,可以參考查理兩年前股災的影片。裡頭示範的投資組合,直至今日,都沒有大幅變動,短期的帳面價值減損有限,長期而言仍然是不斷增加的。
只用200萬就賺了快200萬,很簡單對吧?投資示範回顧(上):時間
一生有20次的投資機會
巴菲特曾經舉了個例子,用打孔卡來比喻一個人一生中,只有20次的投資機會,每投資一次,卡片上就會多一個孔。如果你一生只有20次的投資機會,就不會總是道聽塗說,四處跟風買股票,你會格外的謹慎,對吧?
在2022年時,我畫了如下的一張圖卡,代表從疫情以來,2022年是第二次的投資機會。這一次的股災,則是第三次,股災的名稱,我把它稱之為「川普對等關稅」。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另存新檔,當然,若你願意單次訂閱付點小錢,我會很感激⋯^^"。
2022年畫這張圖卡時,NFT像瘟疫般地流行了起來,很多人也都賠了錢,當時圖卡裡的文字順勢調侃了一番。另外則是開了先買後付(BNPY; Buy Now Pay Later)的玩笑,那時BNPY的服務剛剛出現,有點經驗的人不需過多思索就能預知,像這樣的金融服務總會害到一些無知的年輕人,當他們過度地擴張信用,最終必然欠下一屁股的債務。
從現在往回看,一切都會變得很清晰。消費時,不要過度擴張信用;投資時,也不要無知地運用槓桿。就算要All-in,也不要選在股市最高點,單次訂閱後下載這張卡,隨時提醒自己要有耐心。這次沒有錢,就等待下一次,如果你還年輕,有的是機會。
在正確的時機All-in
你當然可以隨時All-in,但如果能在正確的時機All-in,會不會好一些?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擇時是不可能的,或是只有少數有耐心的人才做得到,如果這樣想,那隨意All-in而不受股災影響心情的,更可能只是少數人。所以,即使是指數化投資,選擇定期定額或持續買入,對一般散戶在心理層次上的壓力,會不會小一點?
其實,擇時是有可能的,有沒有耐心才是關鍵,例如想All-in指數化投資,現在不就至少比All-in在高點好嗎?雖然中長期而言(例如5~10年以上),擇時All-in在一個相對"低點"或"高點",和定期定額或持續買入,它們的結果可能差不多。但如果All-in在"高點",短期間(例如1~3年)的結果會有很大的差別。
註:高點、低點用"引號"標註,是因為好的投資標的,其實是一直上漲的,短期會有波動造成高、低點,但就長時間的尺度來看,並沒有高低點。
我們來看一下查理在2021年底,第二次股災前,刻意做的「高點投資實驗」(上述影片內容亦有提及,時間點為4:27)。從下圖可以發現,指數化投資VT如果在高點,報酬率可能只有15%(含息,不含息則為7.96%)。一如台灣五十0050,如果你All-in在上次的高點152元,現在是161,同樣報酬率可能只有13%(含息,不含息為5.9%)。
至於這個高點實驗中的波克夏B股,即使歷經二次大盤都跌掉超過20%的股災,它過去3年的總報酬率仍然高達81%。波克夏和黃金,大概是過去一年投資市場的最大贏家,不過這很正常,因為在股災時,愈有普遍性價值的東西(或低淨值比的價值型股票),通常都會成為防禦性的資產。

在Firstrade的高點實驗示範帳戶,初始的投資佔比80%,波克夏B股和VT各佔一半。
關於這個高點實驗,你可以參考過去三年不斷回顧的文章:
窮查理最後的美股高點實驗:一次購入波克夏B股與VT(2021年12月)
美股高點實驗:BRKB x VT 回顧 (上):猜猜有沒有賠錢?(2022年4月)
美股高點實驗:輕鬆寫意擊敗大盤 (Part I 價值投資 vs 指數化投資)(2023年4月)
只用200萬就賺了快200萬,很簡單對吧?投資示範回顧(上):時間(2024年10月)
投資最低要求:不要All-in在高點
如果你要長期持有股票,不管用什麼方式,主動選股、存股、買債券、投資各種五花八門的ETF,或是進行指數化投資,不管選對選錯,你可以設定一個最低的要求,那就是:不要All-in在高點。
即使理論上,長期而言,只要買對東西,或採用正確的投資方法(例如指數化投資),最終股價(股市)必然持續上漲。但總在高點才要All-in的人,意味著情緒可能很容易受到市況的影響,進而缺乏耐心。一旦股市下挫,可能驚慌失措賣掉股票,而且因為全部All-in,沒有額外的資金,便失去了投資的彈性與應變能力。
把投資想簡單一點:日常生活中,誰會把錢通通花光呢?所以投資也一樣,保留一點現金,沒有必要一次All-in,更不要All-in在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