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呼喊誰?是爸?是媽?還是我?】
她有時叫我「爸」,有時叫我「大哥」,更多時候,什麼也不說。只是望著我,眼神平靜,不抗拒我牽她的手,也不閃躲我擦她嘴角的米粒。她還記得我是誰嗎?我一開始很想知道這個答案。後來,我學會了不去追問,而是去感受。
我不再用語言的標籤來定義「認得」,因為她的世界,已經不是我們熟悉的那套邏輯運作方式。她看得見我們,卻未必理解我們是誰;她聽得見我們說話,卻可能把聲音和另一段人生經驗連結。她的記憶,就像一片搖晃的浮冰群,有時一塊塊拼起來,有時彼此斷裂、漂離。
但她的感受,還在。
【她說是,你回來了啊?其實回來的是她?!】
我記得那一次,我進門時,她坐在椅子上,雙眼無神。我喊了一聲她的名字,她沒反應。但當我走近,輕輕摸了她的肩,她抬起頭,眼角泛紅。我坐下來,把她的手包進掌心,她突然低聲說:「你回來啦。」聲音很輕,但我知道,那不是單純的錯覺。
【感覺遠超過認知】
她不一定知道我是誰,但她「感覺到我是她熟悉的人」。這樣的感覺,是超越語言與邏輯的記憶。當她靠近我,神情放鬆,不再抗拒時,我就知道,她的心還開著一扇窗。這就夠了。
我開始學會用她的眼神、表情、肢體動作去對話。她皺眉時,我知道她不安;她安靜地笑,我知道她喜歡這個陪伴的當下。當她把我當成別人,我不再糾正,而是陪她演下去。她想像自己年輕,準備出嫁;她以為我就是那位等她回家的丈夫。她錯了嗎?也許錯,也許沒有。她的世界裡,只有她認得的方式,我只要在那個世界裡,不離開她。
【漸漸地,她記得誰不重要了,陪著她才是重點】
她還記得誰嗎?
有時候,她記得的,不是「人名」,而是一種「感覺」──那個總是牽她的手、餵她吃飯、陪她坐著看窗外發呆的身影。那個不說話也能讓她安心的人,就是她的答案。
所以我學會,不用答案回應她,而用「存在」安穩她的世界。這也是我這些年來,最深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