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失控曾讓我害怕,後來我學會,不逃,就是她的安全感】
一開始,她的情緒像火山,隨時爆發。
我們永遠猜不透,她下一刻會吼叫,還是大哭。我曾經以為,她這樣是「故意的」、是「不受教的」。
但後來我才明白,那些情緒,其實是她在求救。
【她夜裡不睡,是因為世界太安靜】
她總是在夜裡醒來,躺在床邊,不說話。
我們問她:「怎麼了?哪裡不舒服?」
她只是發呆,或低聲碎念我們聽不懂的話。
有時她突然起身,硬是要開門——說要「回家」。
但她早就回不去那個「家」,甚至,我們也不確定她口中的「家」是哪個?!。
後來我試著不吼不拉,而是坐在她旁邊。
告訴她:「我在,這裡就是妳的家。」
她不回答,但她不再掙扎。
【白天嗜睡,不是懶惰,是累了】
白天她睡得多,有時幾乎整天都在睡。
有人說這樣不好,要讓她起來動動。
但我知道,她不是懶,是夜裡太多驚恐和混亂,把她的精力全用完了。
她活在一個我們看不見的時空中,那裡的晝夜可能顛倒,日子可能重疊。
我們喊她,她睜開眼,卻一臉陌生。
那瞬間,我知道她還沒「回來」。
我不再急著叫醒她,只是靜靜地等她醒來的那一刻。
有時她一開口,就問:「爸爸你在嗎?」
我只好壓住喉頭的酸,說:「在啊,妳乖乖睡一覺,起來我陪妳吃飯。」
【情緒背後,是她的害怕】
她曾經對我大吼:「你是誰!走開!」
那句話像箭一樣,射中我心裡最軟的地方。
我沒有反駁,只是站在門邊,看她彎著身軀站電視前,喘著氣。
我知道她在混亂。那天,我沒有關門,也沒有離開。
過了幾分鐘,她回頭看我,眼神變了。
她小聲問:「你在這裡啊?」
我說:「在啊!一直都在啊!」
從那以後,她雖然還是常常情緒起伏,但她不再大吼。
我發現——只要我不逃,她就不那麼害怕。
【我不是治療她的,是陪她不崩潰的】
我學會用最穩定的節奏陪她:
吃飯就慢慢來,穿衣就一件一件地說明,洗澡前先輕聲告訴她流程。
每一個小事,都預先讓她知道——不是因為她要懂,而是因為「被尊重」能安撫她的混亂。
她曾抗拒洗澡、抗拒被碰觸,但當我們願意慢慢來,願意先陪她「安心」,她就比較願意信任。
我不是改變她的人,我只是她情緒裡的「定錨」。
不管她的風有多大,我就在原地,穩穩的,不動。
【火山不再爆發,是因為我學會成為「山」】
她的情緒不再像過去那樣劇烈,雖然偶爾還是會突然皺眉、握拳,或冷冷地推開人。
但我知道,那不是憤怒,而是不知該怎麼表達的「不安」。
我學會在她情緒起伏時,坐近一點,輕輕碰一下她的手,或吟唱一段她熟悉的旋律。
那個靠近,會讓她慢慢鬆開拳頭,甚至露出一點點微笑。
那一刻我明白——火山熄火,不是她改變了,而是我學會不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