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互助金 vs. 醫師責任保險》:你真的知道你被保護了嗎?
大多數醫師都以為⋯
「我身處在一間制度這麼健全的醫院,都一定會有互助金什麼的吧?應該這樣就夠了......其實,真相是什麼呢?」
我們先來了解「醫療互助金」與「醫師責任保險」在本質上的差異。
簡單來說,「醫療互助金」的機制就像是班費制度──向每位同學收取一點費用,做為班級共同支出。每個班的班費金額都不盡相同,會受到學生人數、城鄉差距、學校規模、公私立屬性等因素影響,可能偏高,也可能相對便宜。
將這個概念套用在醫院的互助金上,也類似:依據醫院的規模、公私立別等條件,有不同的提撥方式,金額大約從每月薪資扣除100到1000元不等。
不過,互助金的運作遠比班費複雜得多。首先,權責單位的歸屬、啟動的條件、申請流程、內部SOP都不太一樣,實務上通常還需搭配定期或臨時召開的醫療糾紛會議,由委員會表決是否核賠。而院方的考量順序,也一定是先評估事件對醫院聲譽或營運的影響,再來是當科團隊,最後才是醫師的個人處境。
事實上,互助金可以說是商業保險的前身。然而,商業保險「醫師責任保險」在賠償條件、費率設計方面更具專業度,不僅經過精算,同時還有再保險公司在後端分散風險。因此,商業保險能依據不同科別的風險等級,訂出對應的保費與明確的保額。
那麼,你知道你工作的醫院(或診所),是走哪一種制度嗎?
或者,這兩種之間,該如何搭配呢?
歡迎加入我的line官方帳號,跟我分享你心中的疑慮。
#醫療糾紛 #醫師責任保險 #主治醫師 #互助金 #風險管理 #診所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