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經濟三大風險:從貿易壁壘到經濟碎片化
在全球局勢急速轉變之際,國際貨幣基金(IMF)與標普全球(S&P Global)於4月發布的報告皆指出,三大結構性風險正加速成形,將對產業布局、跨國投資與供應鏈配置帶來深遠衝擊:
(一)關稅壁壘加劇:全球供應鏈受阻
隨著地緣政治對立加劇,美國、歐盟等主要經濟體,持續以關稅手段,作為保護自身產業或施加外交壓力的工具。關稅壁壘的擴大,增加商品價格,削弱消費者購買力,也打擊全球供應鏈的效率與穩定性。
其中IMF更警告,若各國持續以加徵關稅作為策略,將導致貿易流動受阻,降低全球生產效率,並進一步抑制中長期經濟成長潛力。
對新興市場與低收入國家而言,高關稅政策尤為不利,將加重出口依賴型經濟體的復甦風險。
(二)非關稅壁壘擴大:隱性限制成新常態
除直接關稅外,非關稅壁壘也迅速擴散,例如更嚴格的產品標準、原產地規定、國內補貼政策、數位服務限制等,均成為國際貿易的新障礙。IMF指出,這類看似以安全、隱私或環境保護為名的規定,在實務上常帶有明顯的貿易保護意識。
(三)保護主義再塑:經濟碎片化風險升高
保護主義抬頭成為全球經濟碎片化的核心推手。各國紛紛推行「自給自足」、「去風險化(de-risking)」策略,縮短供應鏈、減少對特定國家的依賴。
IMF表示,雖然短期內這類策略可能提升部分產業安全性,但長期來看,除了重塑供應鏈、壓縮發展中經濟體參與全球供應鏈的空間,還將使成本結構惡化轉嫁至消費端。
若各國無法有效協調政策,保護主義將削弱各國應對「氣候變遷等跨國議題」的合作解決能力。

新興市場貿易惡化:脆弱性上升
IMF與S&P Global最新的報告皆明確警示,近期高度不確定性的大環境,對出口導向型的新興經濟體正首當其衝,而保護主義的強勢當頭,所帶來的「惡性循環」,也將更令人擔憂。
- 從進口方面觀察(下圖),三大主要進口國(中國、美國、歐盟)因國內市場規模龐大,進口佔GDP比重偏低,故短期內對本國經濟衝擊有限。然而,這些變化將透過外溢效應,影響依賴出口的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特別是亞洲新興市場、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國家、新興歐洲及中東非洲地區(EMEA)。

- 從出口方面觀察(下圖),亞洲新興市場(如越南、馬來西亞)與墨西哥對美國出口比重高,受到美國高關稅影響較大,外銷貿易恐受挫、商品價格走低,同時加劇來自中國大陸的競爭壓力。

新興市場區域分析:關鍵趨勢盤點
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升高、資本市場波動加劇的背景下,各區域新興市場呈現不同的走勢。以下分別闡述各區域的主要變化與挑戰:
(一)亞洲新興市場(Emerging Asia):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
- 出口恐現反轉:亞洲新興市場在美國關稅正式生效前,出口曾出現強勁成長,但已於2025年初提前觸頂。原本隨著全球需求逐步放緩,出口高點預估落在年中,但受美國新關稅推動,景氣循環可能提前反轉。
- 電子產品支撐:雖面臨逆風,但電子產品(佔對美出口27%)暫時免除關稅,有助於緩衝短期衝擊。尤其像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等出口導向國家受惠明顯。
- 貨幣政策展望:多數國家(如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貨幣政策維持中性或略偏寬鬆。雖然資金外流壓力仍存在,但相對穩健的外匯儲備與通膨的下降,有機會逐步降息。
(二)新興歐洲、中東與非洲(EMEA):南非、土耳其等國家
- 匯率動盪/貨幣貶值:美國貿易政策與全球資金避險推動下,EMEA地區貨幣普遍貶值,特別是南非蘭特和土耳其里拉。
- 南非貿易風險:即使南非對美出口有部分免稅,然而假如全球經濟惡化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將重創南非以礦業為主的出口結構。
- 土耳其情勢不穩:土耳其因國內政治抗議及經濟脆弱性,里拉匯率承受巨大壓力,雖然央行積極干預,但市場信心仍不穩定。
(三)拉丁美洲(Latin America):墨西哥、秘魯等國家
- 貨幣政策操作空間:拉丁美洲地區除巴西外,多數國家實質利率仍高於歷史均值,央行可望利用降息以支撐內需。
- 巴西通膨壓力未消:巴西通膨壓力未消,央行仍持續升息應對,與區域內其他國家(如墨西哥、秘魯)形成對比。
- 墨西哥出口衝擊:墨西哥對美出口高,易受關稅政策影響。
(四)中國大陸(含香港、澳門)
- 出口與內需未明:雖然部分製造業與電子出口短期回升,然而總體外銷力道不穩,且內需持續疲弱,房市問題壓抑消費與投資信心。
- 政策支撐:中國大陸政府持續推動財政與貨幣刺激政策,穩定經濟基本面,尤其聚焦發展高科技、再生/新能源(如電動車、太陽光電)相關領域。
- 潛在風險:內部房地產市場結構性問題未解,且外部環境(美國關稅、全球需求轉弱)對出口依賴度高的城市(如深圳、香港)形成雙重壓力。
綜整觀點:調整比預測更重要,韌性比速度更關鍵

- 面對關稅壁壘加劇、非關稅障礙擴大與保護主義回潮所引發的全球碎片化風險,IMF與S&P Global一致指出,世界經濟邁向更加分歧且充滿不確定性的局面。
- 新興市場為全球供應鏈的關鍵要角,恐將首當其衝承受出口惡化、資金流動波動及成長動能下滑的壓力。
- 即使如此,靈活供應鏈、深化內需、推動產業升級經濟體,可望在震盪中脫穎而出。在茫然變局中,調整比預測更重要,韌性比速度更關鍵。
參考資料:
- 2025 Spring Meetings of the World Bank Group (WBG)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17, 2025.
- Emerging Markets Monthly Highlights, April 1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