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裡痛就貼哪裡」、「忍一忍就會好」、「扭到腳多休息就行了」──這些話聽起來很熟悉吧?但你知道嗎?它們其實正是導致許多痠痛久治不癒的原因。
許多病患的疼痛其實不是無法治療,而是用了錯誤的方式對待它們。這篇文章,我們將一次破解你可能不知道的 5 大復健迷思,讓你搞懂復健的正確觀念與治療選擇。從腳底到下背、從肩頸到關節,一起走出痠痛人生。
迷思一:「只要痛就貼藥布,反正會好。」
尤其像是足底痛、肩頸痠痛、下背緊繃等問題,很多人一開始都選擇靠止痛貼布或熱敷度日。
但這其實只是「蓋掉疼痛的警訊」,真正造成不適的肌筋膜緊繃、發炎、深層沾黏依然沒有解決。像足底筋膜炎就常常被忽略,直到痛到走不動才就醫。而另一種容易被忽略的足部問題是扁平足,很多人覺得那是天生的,只是腳底比較塌,卻沒發現它長期會造成足底壓力不均、膝關節與下背的負擔。
康澤復健科建議:此類慢性疼痛應透過震波治療深入修復筋膜組織、或是徒手治療釋放肌肉壓力,才能真正處理問題根源。
迷思二:「腳踝扭傷只要多休息,撐一下就好了吧?」
不少人在腳踝扭傷後選擇自行休息,甚至繼續走動、跑跳,認為只要不痛就沒事。但這其實非常危險!
扭傷後如果沒做正確的復健,韌帶可能無法完全修復,導致關節不穩,變成所謂的「習慣性扭傷」。你會發現,只要地板稍微不平,腳就又扭了一次。
康澤指出,針對腳踝扭傷,除了基本的徒手鬆解與肌力訓練,還可以評估是否適合進行PRP治療。這項來自自體血液的高濃度血小板注射,能幫助軟組織快速修復,是許多運動員復健的選擇之一。
迷思三:「五十肩只能忍,動了會更痛,乾脆不動。」
但你知道嗎?肩關節越不動,關節囊沾黏就越嚴重,從原本的痠痛,最後可能變成「卡住」的肩膀,連穿衣服、洗頭都會痛。
事實上,五十肩只要在正確的時機接受徒手治療與關節活動度訓練,多數人都能改善活動角度與緩解疼痛。
迷思四:「PRP是明星在打的吧?我們一般人用不起也沒用。」
PRP治療(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確實因為一些運動選手、藝人採用而受到關注,讓不少人誤以為這只是「高端醫療」的一種。但其實,PRP的適應症廣泛且早已進入臨床使用,包括關節炎、肌腱發炎、腳踝扭傷、五十肩等狀況都適合評估施作,由於使用的是自己血液製劑,不僅安全性高,也無排斥風險。
康澤指出,PRP最大的關鍵在於「對症施打+後續復健配合」。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但若是慢性損傷且其他治療效果不佳,PRP就是個不錯的選項。
迷思五:下背痛「痛的時候最好躺平不動,不然會傷得更重。」
下背痛是最常見的現代文明病之一,尤其是久坐、久站或長期姿勢不良者最容易發生,但當你選擇用「完全不動」的方式來應對,實際上可能讓疼痛更難好。
康澤表示多數下背痛其實來自肌肉張力不平衡、核心肌群無力,甚至骨盆歪斜。長時間休息可能導致肌肉進一步退化,使疼痛更加頻繁。正確的處理方式,是先透過徒手治療放鬆緊繃肌群,再搭配核心穩定訓練與姿勢調整,讓脊椎回到正確的支撐狀態。
結語:錯誤觀念讓你一直痛,正確觀念才能讓你痊癒
你是否也曾經因為相信「撐一下就好」、「這只是小毛病」而錯過了治療黃金期?
痠痛不是不能解決,而是你需要一個更有效、更適合你身體的方式。
復健不是一條漫長難熬的路,只要找對方法、與專業團隊配合,你也能擁有舒適無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