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世代》讀後感 | 專注力渙散 | 防衛模式 vs. 探索模式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前陣子在書店看到的暢銷專區正在主打這本 The Anxiety Generation,中譯標題為《焦慮的世代》,不僅標題吸引人,封面也很震撼。這本書引起很大的迴響,許多媒體人、學生家長、心理師等都在討論書裡面的內容。

我想這本書會引發這麼多的共鳴,是作者 Jonathan Haidt 探討的是一個全球普遍出現的議題。本書的副標題是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 (童年的重塑如何導致普遍的心理疾病),作者本身也是社會心理學家,他透過研究發現 1997 年後出生的孩子成為青少年時 (約2010年至2015年),患有心理疾病的比例高出以往的世代。以此為出發點,Haidt 試圖梳理出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如副標題所示,作者認為童年的重塑 (rewiring) 是造成近代青少年心理疾病相較以往世代急遽攀升的主因。以下幾點是我在閱讀過程中特別有印象的幾點 :

Play-Based Childhood vs. Phone-based Childhood
玩耍為主的童年 vs. 手機為主的童年

書中花了許多篇幅談論 90 年代末期英語系國家對於養育孩子的觀念逐漸改變 ─ 愈來愈重視孩子的安全。這點看上去沒甚麼問題,隨著物質、經濟條件提升,重視人身安全是一定的。但是 Haidt 強調許多人過度保護在現實世界中保護孩子,卻忽略了網路世界同樣存在風險,甚至比現實世界更不可控。例如透過網路詐騙、釣魚,騙財騙色等犯罪案件層出不窮,卻鮮少有家長能夠實質介入、控管孩子在虛擬世界裡接收的資訊。

這讓我想到近期在 Netflix 爆紅的英國迷你影集 Adolescence 《混沌少年時》,劇中探討了青少年如何因長期接受網路上過於極端的資訊而走向犯罪之路,並點出父母對於孩子在網路上的所見所聞常常是一無所知的。

Haidt 認為,在智慧型手機尚未普及的年代,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在外頭探索、玩耍,他稱之為「以玩耍為基底的童年」 ( play-based childhood );而隨著養育觀念改變以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孩子們花在戶外的時間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則大幅增加,形成「以手機為中心的童年」 ( phone-based childhood )。

Haidt 非常強調玩耍的重要性,特別是 "free play," 透過自由自在地玩耍,即使在玩耍過程中犯錯、受傷,風險都相對小,也能夠讓年紀幼小的孩子從這種試錯的過程 (trial and error) 學習遊戲規則、與他人互動、觀察彼此的情緒等。

Discover Mode vs. Defend Mode 探索模式 vs. 防衛模式

這段令我印象最為深刻,也讓我反思自己學生時代,究竟處於哪個模式較多?

作者指出人類始祖為了生存,其大腦演化出兩種對於不同情境的應對模式 : 行為激發系統(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或 BAS)以及行為抑制系統(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或 BIS)。前者指的是當大腦偵測到機會時會激發出正向、興奮的情緒,像是原始人類感到飢餓時,剛好看到附近有食物時,大腦產生指令使人積極作為的模式;後者則是大腦偵測危險時,命令身體停止現有動作,進入警戒模式,此時人的情緒會進入緊張、焦慮狀態,以做好準備面對潛在危險。這兩種模式對於人類生存缺一不可。

為了簡化稱呼,Haidt 將這兩種模式分別命名為探索模式 (discover mode) 與防衛模式 (defend mode)。兩種模式都很重要,但必須達到和諧的狀態。作者更點出,長期處於防衛模式會造成學習和成長的阻礙,也更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Haidt 認為人類天生具備「抗脆弱、反脆弱」 (antifragile) 的特質,例如孩子們在戶外奔跑、玩耍時,不會先思考再行動,而是先行動,如果跌倒就再爬起來,一次次的遊戲、玩耍經驗,讓孩子們的抗脆弱能力無形之中變得更堅韌,也更容易處在探索模式當中。

Children are intrinsically antifragile, which is why overprotected children are more likely to become adolescents who are stuck in defend mode. ─ The Anxious Generation p.74
孩子們本質上是抗脆弱/反脆弱。因此過度保護孩子容易讓他們在青少時期困在防禦模式當中。

Haidt 指出,當今愈來愈多父母在現實世界中過度保護孩子,雖然父母立意良好,但是這樣的行為卻阻礙了孩子的成長。小的時候少了跌倒、受傷等承受風險的機會,長大只會更容易害怕受傷。像是溫室長大的花朵難以適應戶外變化多端的氣候。總的來說,現實世界的過度保護加上智慧型手機的興起,讓近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大幅減少了在戶外玩耍、試錯、練習承擔風險的機會,更多的時間花在室內使用手機、網路、社交軟體,如此生活型態的改變,讓孩子容易長期處在防衛模式。

Filters and Tuning apps 濾鏡美顏程式

Haidt 在書中分析了社群媒體對於青少男女分別造成的影響。根據研究和數據,社群媒體對男生和女生所造成的傷害有所不同,其中一項嚴重影響女孩的,就是濾鏡、美顏程式。當這些程式剛被開發出來時,對許多人來說是一大福利,以往拍紹需要化妝、擺好表情、注意光線,拍的不滿意可能還要回去後製,現在只要一個程式就可以潤色、瘦臉、柔膚,拍出美美的照片。實務上這確實是很好的工具,但長期透過濾鏡拍照並上傳社群媒體卻對青少女造成嚴重心理壓力。女孩們容易在app上拿自己和其他人比較,這些人有可能是藝人、明星、網紅,也可能是自己的朋友。作者在書裡引用了另一名社會心理學家 Mark Leary 的話,說明人在社會上如何拿自己與別人比較 :

It's as if we all have a "sociometer" in our brains─a guage that runs from 0 to 100. telling us where we stand in the local prestige rankings, moment by moment. ─ The Anxious Generation p.155
我們每個人的大腦中都有一個「社會度量衡」,一個從 0 到 100 的儀表,時刻告訴我們我們在當地聲望排名中處於什麼位置。

Leary 所提出的 sociometer,套用在成年人的世界,可能是財產、社經地位、名聲等,在青少年的世界可能就是外型、長相、在學校的人氣等。當人們看到別人看似完美的人生,大腦會立刻比較,並專注在自己不足之處,此時便會產生焦慮,希望自己做出某些改變,並提升自己的「分數」。而 Haidt 指出濾鏡程式助長了女孩們對於長相不切實際的要求。這讓我想到之前在 Facebook 上看到一則有關時尚秀的貼文,裡面包含許多明星盛裝出席的照片,而照片下方有許多留言都只有一個數字,例如 7、9、10 之類的。如果是 10 就代表滿分,有些留言還會加上 "She/He ate it." (這裡的 eat / ate it 指的是肯定、讚賞某人的外型或表演)。但也有些留言會直接打 0,藉此揶揄某個明星的造型不好看。

對於成年人、或是在演藝圈工作的明星來說,這些數字與評論可能不算甚麼,但是對於未成年少女來說,如果是自己的照片被惡意嘲笑或批評,長期下來有可能造成負面情緒和自卑心理。尤其是當她們長期接觸網路上各種美顏過後的照片,更可能對自己容貌產生焦慮。

當然濾鏡和美顏程式還是有許多好處,例如工作上製圖時省去許多時間。作者也一再強調自己並不是反對網路或所有社群媒體,而是人們如何使用、以及使用的對象。他認為16歲以下的青少年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在實體社交、互動 (face to face interactions) 以及在戶外玩耍,而不是花大把的時間在使用手機、社群軟體。

專注力碎片化

我買這本書的一大原因就是想了解自己的專注力碎片化究竟和手機/社群媒體有何關係。 Haidt 在書中引用了 Facebook 第一任總經理 Sean Parker 在 2017 年受訪時所說的 :

How do we consume as much of your time and conscious attention as possible? ─ The Anxious Generation p.227
我們該如何盡可能地佔據你的時間和注意力?

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社群媒體 app 也愈來愈蓬勃,每間公司最希望做的,就是掌握使用者專注力,因為使用者花在 app 的時間愈長,就愈有機會皆觸到平台上的廣告,使用平台的同時,也透露許多自身資訊給這些公司 (例如偏好的貼文、影片、關鍵字)。

The companies are competing against each other for users' attention, and, like gambling casinos, they'll do anything to hold on to their users even if they harm them in the process. ─ The Anxious Generation p.228
這些公司相互競爭以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力,如同賭場的運作方式,他們會使出各種手段留住用戶,即使過程中可能對用戶造成傷害。

既然公司的目標是營利,很多時候即使賺錢的手段具有爭議,公司也不會調整,除非受到巨大的輿論壓力或是有相應的法規可以控管。這不禁讓我感嘆在現代社會,專注力降低似乎是再普遍不過的事。如果沒有透過自我覺察或詳實記錄,很可能一天當中不知不覺便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看一些 5 分鐘後自己也不會記得的內容。

這本書影響我最深的,是讓我開始注意自己使用手機的習慣和時間點。以前等電梯、等公車、坐捷運、在餐廳等上菜的時候,就會不自覺把手機拿出來滑。這個舉動很漫無目的,沒有真的要確認甚麼,只是單純打開畫面隨便滑。但仔細想想,在我還沒擁有智慧型手機的時候,我不就也是站在車站附近等車、坐在位子上等餐點上來嗎 ? 現在為什麼一定要滑手機呢 ? 之前看心理學專家提出這是大腦為了逃避無聊感受而促使我們所做的行為。

不只無聊的時候,我也發現當大腦思考一件比較複雜的事情時,自己會想要查看手機,但真的看了之後又莫名其妙花了 20 分鐘,實際上只是無腦的滑,甚麼也沒做,到最後反而要花更多時間進入剛才認真的思考、工作狀態。如果工作中一再查看手機,專注力要不下降也難。

小結

《焦慮的世代》非常發人深省。作者的文筆精煉,敘事手法清晰,也引用了許多文獻佐證他的觀點,書的後半部也提出許多他認為可行的解決方案。也許看完之後不會讓你立刻改變使用手機的習慣,但確實具有警示鐘的作用,讓自己反思自己何時使用手機、為何使用手機、以及該如何更好的使用科技產品。畢竟我們目前生活在一個離不開科技產品的世界,工作、生活幾乎離不開手機、電腦、平板,因此要完全停止使用也許過於極端。對成年人來說,更重要的是如何調整使用方式;對青少年而言,就不只是調整使用方式和時間這麼簡單,還需要給予他們更多自由玩耍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童年和少年時期,能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真實的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凌宣
1會員
15內容數
心情書寫。讀書心得。生活記錄與反思。
J.凌宣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隨著父母逐漸老去,伴隨的是沉重而巨大的傷感。朋友的推薦下我讀了這本《最好的告別》(Being Mortal),試圖找尋某些答案。
2025/04/29
隨著父母逐漸老去,伴隨的是沉重而巨大的傷感。朋友的推薦下我讀了這本《最好的告別》(Being Mortal),試圖找尋某些答案。
2025/04/24
一篇當我想念阿公阿嬤時,可以隨時看看的文章。
Thumbnail
2025/04/24
一篇當我想念阿公阿嬤時,可以隨時看看的文章。
Thumbnail
2025/04/21
感情當中,忽冷忽熱是一個重要警訊,務必注意。
2025/04/21
感情當中,忽冷忽熱是一個重要警訊,務必注意。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