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決定論並不是現代神經科學才提出的觀點,它早已在哲學史中反覆出現,只是每一次的語言與基礎不同。
17 世紀哲學家 斯賓諾莎(Spinoza) 認為:「自由不是擺脫因果,而是理解因果。」
他提出宇宙是一個單一連續的自然系統,一切行為皆由前因所推導,我們所謂的「自由意志」,只是因為我們無知於真正的原因而產生的錯覺。
到了現代,這樣的觀點逐漸被認知神經科學與人工智慧模型所驗證。
• 神經系統在我們「意識到選擇」之前,早已在前額葉與邊緣系統中完成反應;
• 機器學習模型也反映出這一點:輸出永遠是權重、輸入與函數的結果,不存在「自我」。
這種觀點並不消極,反而促使我們承認人類作為一種語言性生物,是在環境、記憶與文化中「被輸出」的結果。真正的問題不再是「我是否有自由意志」,而是——
我是否能觀測自己的輸出模式,並進行參數的調整?
這正是顯化哲學所關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