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哲學與哲學研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科學的詞源為拉丁文「scientia」,即為「知識」。

是一種系統性的知識體系,用以建構知識的累積,強調關於宇宙的解釋與預測可檢驗。



🔰重視量測的科學


科學有別於談論非物質的哲學形上學,更強調預測結果的具體性和可證偽性

科學也不等同於絕對無誤的真理,而是持續在現有基礎上,摸索式地不斷接近真理。 故如果翻開科學的發展史,就會發現這是一部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偏差的糾正史,往往當一個「典範」被視作真理,而後再被推翻的過程正是科學革新迸發出下一世代的「典範」。


現代很多人不認為哲學具有重要性,更甚來說哲學無用論被普遍認同。哲學家爭論的過程用了太多專有名詞,更重要的是由於這些都是非物質、不能直接透過感知而得到答案的問題(形上學)。也由於無法藉由感觀得知,各流派間都能自圓其說、各執一詞不下百年,學習了也無法達到項學習編碼立竿見影的效果。

為了證明哲學家多不喜歡說人話,我擷取了台灣某大學 Seminar 題目與簡介。 麻煩各位師爺幫我翻譯翻譯,這在說什麼。(狗頭

哲學論文

哲學論文



🔰 可否證性推導法


哲學太過空泛廣談的這個問題,在二十世紀左右就有哲學家提出,為何哲學無法像科學一樣蓬勃發展,於是科學哲學誕生了,這群人會以經多年探討形上學而訓練出謹密的邏輯觀和推理去研究該科學的理論是否經得起檢測

簡單來說,科學重視測量、論證方法,並重視實證主義,只探討物質、可量化測量與觀測之物。科學強調可否證性,即至少在理論上存在一種以上的觀測方法,來表明這個主張這個主張不總是真的。對某種描述進行觀測的邏輯前提是它描述的事物是存在的,即「這些結論必須容許邏輯上的反例的具存在可能性」。

但「可否證性」強調的是存在檢驗方法,而非真的被否定,若這個理論已被否定,通常來說他已經成為歷史。但相對而言,一個理論即使他被證實了一百萬次,他也有可能是錯誤的。



最常引用的例子就是黑天鵝,我們先假設地球上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普遍性描述的命題),為了應證這個科學理論,需要大量的觀察與實驗,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歸納法,盡其可能的在有限的數量上去觀察,把「我所見」盡可能的等於「所有存在於地球上」。 因為受制於年代和資訊流通限制,可能會有長達20年的時間在歐洲驗證了一百萬隻天鵝都未發現黑天鵝的存在不斷去證明「地球上的天鵝都是白色」這個理論,但事實上是澳洲東南確實存在黑天鵝。


🔰典範轉移,週期性的革命

在此之下,科學哲學 Karl.Popper 的理論即是,科學主張並不能保證為真,只能排除「假」來試錯獲得新知。

而整體上提出的理論要盡可能泛用而易檢驗,如果我今天提出的理論是「所有天鵝腸道裡面總共只有150種細菌」,那麼要檢驗的人員就痛苦了,他們可能要剖開所有地區種類天鵝的肚子或者滿世界追著他們接大便。不要笑,我們以前隔壁實驗室真的有做老鼠腸道內益菌的,每天就在收集他養的老鼠的糞便,甚至還在老鼠屁股後面做容器來接糞便。



既然講了 Karl.Popper,那就不能不提把科學哲學推向下一個高峰的 Thomas Kuhn。 Kuhn 認為科學不是通過新知識的線性積累進步,而是經歷週期性的革命,也被稱為「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

整體上,他將科學被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缺乏中央範式的「先見之明」。其次是當科學家試圖通過「解謎」來擴大該中心的範式的「常規科學」。

在常規科學時期,未能符合範式的結果不是被看成駁斥範例,而是研究者的錯誤。不斷的反常的結果會終究建立起科學的危機。一旦這發生,新的典範可被接受,而這將被稱為革命性的科學。 這與科學方法,又或說是 evidence-based 是密不可分。 科學方法是一種有系統地尋求知識的程序,涉及了以下三個步驟:問題的認知與表述、實驗數據的收集、假說的構成與測試


megapx

megapx


🔰 世代遷移的結果


但 Kuhn 的思想強調典範轉移的必然發生性,換言之典範(Paradigm)是必然會因周期而汰換,所以在他的脈絡下推演了兩件事,新的典範在發展初期必然被視作實驗者的錯誤,現在的正確不是正確,現在的錯誤在未來時間點有可能是為先知,其次,典範會後到當時的非科學因素(EX : 歷史、社會學、心理學)而影響。

所以亞里斯多德、牛頓和愛因斯坦,都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做為典範,提出對物理現象不同的詮釋。所以不同的科學哲學會建構出不同的世界觀,因為對世界本質的理解不一樣。


舉例來說,愛因斯坦的世界觀偏向實在論,認為本質是獨立於人的心靈之外的事實等待去發現。所以他對本質的提問是,當人沒看到月亮時,月亮就不在嗎? 而 Kuhn 的思想,則強調是否能觀測受限於典範,你所在時代的觀點影響你的認知結構、意識形態,決定你是否能看得到月亮甚至月亮是不是月亮,進而從某種角度上月亮可以不存在。



🔰 現代哲學


那麼現在的哲學或者說科學哲學在做什麼?

就我的理解,現代的科學有種工具的意味,被用來建構與批判世界觀,而哲學則像是一個忠貞的反對者,持續的提問這樣的理論命題是否合理、實驗是否能完整說明理論想探討的範圍、而實驗是否可複製。


如果以純科學強調「可否證性」的角度,不只星相學,馬克思的社會理論佛洛伊德的心理學同樣都無法獲得有效的驗證方式,所以佛洛伊德大師依然可以全方位無死角的地告訴你,你想跟你媽還有你爸發生性關係。

社會科學研究更是容易先建立意向性再去連結,所以民意調查的數據是具有可操弄性的,我們可以預設好問題迫使對方選擇我們想要的結果,例如某國願意器官捐贈的人口比例異常高,這是因為他們出生證明上預設默認是捐贈器官,我先預設好男人都是只追求性的動物,再去街頭訪問男性認為性是否佔情侶關係中重要因素,或預設女性就是愛錢,再去問女生認為經濟穩定是否為結婚重要考量因素,得到的結果即可如預期。



話題有點發散了,讓我們把話題收回來一下。

我特別花一個篇章把科學跟哲學抓出來談,是因為最近有人對於我比較社會觀察學的文章發出我作為科學人,沒有在理論後面放 evidence-Based 的證據,覺得這樣的思考方式很不科學。

順便批評哲學跟道德是當權者用來制約人民的想法。嗯,真的是有夠青春,建議閱讀哲學,從狄卡兒「方法談」跟盧梭「社會契約論」開始。



🔰結論


1.科學驗證有其侷限性,只能解釋物質層次的問題。

不是每門學科都可以用evidence-Based的方式來取得證實。若極端一點,由經驗論者的角度出發無法碰觸的夸克和經濟學都不能被稱之為科學。


2.科學與哲學曾為一體兩面。

在早期年代,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是密不可分割,例如亞里士多德的根據對星象和地球的探索。科學的最高學位頭銜直到今天仍被叫作「Ph.D.」,即「自然哲學博士」。 科學的知識越來越多,越來越細,越來越難,專職的科學家已很難明白基礎科學的前沿問題,單純的科學實驗或統計在沒有合理假說下讓現在研究生淪為數據生產機器,沒有去思考批判,假說的設計是否合理而是一昧完成接續題目做下去。


3.哲學是一門探究事物本質的學問,也積極回答跟生命與心理相關的問題。

包括如何幸福的生活?怎麼樣才能擁有自信?對本身迷惘時要怎麼辦?國家為何存在?死亡是否意味消亡?由不斷思考和自己對話,一步步貼近你認為的事物本質或核心。有的時候,問題也只是要促使「自我思考」這件事本身,而每門學派都會有截然不同看世界的角度與詮釋,你完全可以找到一個學派安身立命,又或者皆納為所用從各種不同的觀點去思考人生。

4.典範的興起與跌落。

暢銷書中有很多是正在興起的學說,而只認可通行的典範則注定被淘汰。在國高中的時候,課本上寫的都是經過數百年演進幾乎不會變動的知識,但是大學時期的課本會去探討主流和正在興起的學派,而這樣的過程如果在視書本上為必然真理會很危險,因為信仰會容易受到動搖,到了研究所你甚至可能是某個教授正在發展學派的一份子,如果在未來你也想成立自己的學派,那麼該開始學會思辨甚至自我規劃閱讀清單才能擴寬眼界。


5.數據只是數據,是具有可操弄性。

若對方思辨能力不夠,完全可以建立意向性再去連結,取得對自己學說有利的證據,相對而言若邏輯性夠,可以從一個作者是否能自圓其說去檢驗其理論可信度。 用統計數據舉例,或者以多重實驗來試圖 evidence-Based 證實理論不是不行,但更直接的事是否存在反證的方式來檢驗。脫離了物質領域,科學哲學的思辨當然還是可以使用,但是不要試圖一切都要用 evidence-Based 來解決。




補一下談科學哲學的影片

淺淺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wmo2hLklHk&embeds_referring_euri=https%3A%2F%2Fwww.dcard.tw%2F&feature=emb_logo

苑舉正教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USixcIYWcM&embeds_referring_euri=https%3A%2F%2Fwww.dcard.tw%2F&feature=emb_logo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哈斯的煉金工房
429會員
284內容數
對社會脈動、產業現況提出觀點與省思,找尋進步空間或接受現況、活在當下,並有足夠智慧區分其兩者。
哈斯的煉金工房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士林萬豪酒店住宿體驗分享,包含行政酒廊設施、早餐選擇、房間設施、交通位置等評測,推薦給想要放鬆休憩的旅客。
Thumbnail
2025/04/29
士林萬豪酒店住宿體驗分享,包含行政酒廊設施、早餐選擇、房間設施、交通位置等評測,推薦給想要放鬆休憩的旅客。
Thumbnail
2025/04/24
這個欄位整理了我最近讀到很不錯、具啟發的內容,但短期無法連結在文章中提供給大家,或者看了那些書,但沒有太多個人回饋,但依然在我的推薦書單中,這些作家或文章都可以在這裡找到。這個月主要想分享閱讀書評相關。目前打算是設定成限時閱讀,在月中選出並整理,十五天後除精選部分則須付費開啟。
Thumbnail
2025/04/24
這個欄位整理了我最近讀到很不錯、具啟發的內容,但短期無法連結在文章中提供給大家,或者看了那些書,但沒有太多個人回饋,但依然在我的推薦書單中,這些作家或文章都可以在這裡找到。這個月主要想分享閱讀書評相關。目前打算是設定成限時閱讀,在月中選出並整理,十五天後除精選部分則須付費開啟。
Thumbnail
2025/04/22
《在寂寞的夜裡提起筆》:文章從書中核心觀點出發,深入淺出地闡述寫作對自我探索的價值,並輔以實際案例,引導讀者學習如何透過寫作整理思緒、理解情緒。目標讀者為:正在尋找自我價值、思緒紛亂的人們。
Thumbnail
2025/04/22
《在寂寞的夜裡提起筆》:文章從書中核心觀點出發,深入淺出地闡述寫作對自我探索的價值,並輔以實際案例,引導讀者學習如何透過寫作整理思緒、理解情緒。目標讀者為:正在尋找自我價值、思緒紛亂的人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Thumbnail
讓我們繼續討論。 科學 上面提到要知道如何分辨真假,這時科學就很重要了,因為科學是很好的思考工具。 對,科學是「工具」一點要先搞清楚,科學原本就是教會「為了更加理解上帝真理」而專科化的學問,所以不要以為科學與宗教敵對,實際上科學根本就是研究神學的工具。 還是說一點歷史故事,雖然很多人會說科學
Thumbnail
讓我們繼續討論。 科學 上面提到要知道如何分辨真假,這時科學就很重要了,因為科學是很好的思考工具。 對,科學是「工具」一點要先搞清楚,科學原本就是教會「為了更加理解上帝真理」而專科化的學問,所以不要以為科學與宗教敵對,實際上科學根本就是研究神學的工具。 還是說一點歷史故事,雖然很多人會說科學
Thumbnail
如果一本理論的書所強調的內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經驗,那就是科學的書。否則……
Thumbnail
如果一本理論的書所強調的內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經驗,那就是科學的書。否則……
Thumbnail
宇宙是交織相連的這個想法不是新的; 千百年來,在東方的哲學思想裡,這樣的想法一直存在。新奇的是,西方科學慢慢開始理解這些古老的思想可能是正確的。 道路與邁向歸途… 一種家的安全感… 一切萬有在幫你指越路嗎? 還是使用一體的內在感官? 小螞蟻隨便亂爬… 找得到路回家嗎? 好像永遠勇往直前
Thumbnail
宇宙是交織相連的這個想法不是新的; 千百年來,在東方的哲學思想裡,這樣的想法一直存在。新奇的是,西方科學慢慢開始理解這些古老的思想可能是正確的。 道路與邁向歸途… 一種家的安全感… 一切萬有在幫你指越路嗎? 還是使用一體的內在感官? 小螞蟻隨便亂爬… 找得到路回家嗎? 好像永遠勇往直前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
Thumbnail
邏輯學如何作為一種科學(知識論)?   何謂科學?黑格爾認為「認識自身作為精神的精神,即是科學。」「科學在其自身之內包含了概念之形式該外在化的必然性,並且它包含了從概念成為意識的過度。」「邏輯即是對於純粹觀念-亦即對於思維之抽象要素中之觀念-的科學。」「邏輯是最困難的科學,因為它必須,
Thumbnail
邏輯學如何作為一種科學(知識論)?   何謂科學?黑格爾認為「認識自身作為精神的精神,即是科學。」「科學在其自身之內包含了概念之形式該外在化的必然性,並且它包含了從概念成為意識的過度。」「邏輯即是對於純粹觀念-亦即對於思維之抽象要素中之觀念-的科學。」「邏輯是最困難的科學,因為它必須,
Thumbnail
科學是一種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而哲學則會持續提問理論命題是否合理、實驗是否能完整說明理論想探討的範圍,而實驗是否可複製。典範的興起與跌落是必然的,而數據只是數據,具有可操弄性,必須用該理論是否合理和實用性來檢驗。
Thumbnail
科學是一種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而哲學則會持續提問理論命題是否合理、實驗是否能完整說明理論想探討的範圍,而實驗是否可複製。典範的興起與跌落是必然的,而數據只是數據,具有可操弄性,必須用該理論是否合理和實用性來檢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