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收到邀請前往立院參與公聽會,感謝主辦方和委員辦公室提供這樣交流的場合。

因為從事再生能源評估規劃相關工作的緣故,我在過去三四年的時間,有不少的機會去接觸原鄉部落。我也對部落從完全陌生,到逐漸有點了解。但當然,這條路上我還是很有得學。
話要說回三、四年前,我必須承認,在剛開始準備進入部落進行再生能源相關工程評估時,做為外地人我也會在過程中覺得頗委屈和困惑,因為我覺得自己沒有不尊重部落,但即便已經照行政程序做了,會議氣氛和部落關係還是很緊張,部落和外地廠商之間仍有難以化解的矛盾。從最開始每次開會都互相搞不懂對方到底在意什麼、訴求什麼,到底想說什麼,也有過很多次氣氛衝突的場合,說一句大實話,緊張氣氛下的會議,很難不帶有火氣,大家的用語也都越發強烈。要說沒有情緒,那是騙人的。
但重要的是,情緒之後,那然後呢?
最難的事情是,我們這些外鄉人認為在意的,未必是部落在意的。而部落在意的事情,可能是我們這些外鄉人從來沒考慮過的point。
而我能心中不帶有火氣的意識到這一點,也多虧了古埃及靈氣的日常訓練。
在又一次我懷著滿心的我(=外地廠商代表方)到底哪裡不尊重了!的挫敗和委屈結束會議後,返家使用靈氣為自己整理情緒時,古埃及靈氣反問我「在這件事情中,你是不是只用自己的角度和立場看事情?」
靈氣提醒我,有時我們只會看到自己的委屈,帶著情緒,很難客觀的看得更廣。
對於生活文化迴異的兩方,想只用自己的立場說話,那就很難有辦法繼續說話。
那麼做為一個對部落文化完全不熟悉的外地人,我到底應該用什麼視角去看?
首先,當情緒被疏通掉,平靜地去看,我想,像我這樣的外地人,或許實在太習慣照一般行政流程慣例去面對部落、去跑流程,在會議中報告的事情也是照一般工程案件的格式來製作,例如技術、例如工期、例如職安。
可是這都不是部落住民們熟悉、認知、在意的流程和真正需要的部落發展項目。
想好好了解部落的文化、什麼是部落的習慣、部落到底在意什麼?不是用外地人的方式要部落聽我們說話,而是要反過來,換我們聽聽看部落想說什麼。
懷著這樣的心情,我和所代表的外地廠商開始修改會議的報告內容,也嘗試讓雙方更像是對等的溝通,而不像是單方的知會和說服,終於將彼此的關係,從很緊張的氣氛逐漸變得互相能夠聊聊天,也曾在散會後,大家一起收拾會議桌椅時(這一點我覺得很可愛,原鄉部落開會後,在場族人會大家一起收場地桌椅恢復乾淨。),我與部落的婦女代表一起搬著桌子回去倉庫的過程中,她跟我說「每次外面的人要進來,都說會幫忙建設部落,但是為什麼進來、為什麼離開、什麼時候要幫忙建設部落,結果都沒有和部落好好聊過,你們一定不要那樣,我會記得你們說會做的事」。
那時一瞬間有點感慨,覺得好像獲得了一些些信任或是彼此坦白,我私心希望這份信任能形成更多良性的循環,外鄉人和部落之間,沒有信任的話,甚麼都很難推展下去,但建立信任,需要很多時間認識彼此,要能不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看。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在生命中有這樣的經歷去了解另外一個古老的文化群體在整個台灣歷史中,他們遇到過什麼,他們警戒著什麼、他們期望著什麼。有機會向與我生活方式和觀念都很不同的群體相互學習。
我想,部落想要的是一種「尊重」,不是用外地人目光思考的那種尊重,而是用部落角度去看的尊重。先有尊重,再談彼此能妥協什麼,這樣才能創造更多的雙贏。
━━━━━━━━━━━━━━━
關於我:𝙀𝙡𝙤𝙬𝙚𝙣熊熊 / 靈氣師
台灣靈氣推廣協會認證資歷邁向6年𝘙𝘦𝘪𝘬𝘪 𝘔𝘢𝘴𝘵𝘦𝘳,另一重協槓也是工程師、NGO特助。涉獵廣泛,需要有三個畫面同時追劇、算財報和看新聞。喜歡動漫和遊戲,吃得很雜(不拘是百合、BL或BG)。最近剛去看了《喵的奇幻漂流》,有些淚眼汪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