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今天發生大當機,
很多人在網路開始一片哀嚎。
現在多數人都非常依賴ChatGPT,
很多人上班打開的第一個軟體,
不是通訊軟體,也不是Office文書軟體,
都會直接先開啟ChatGPT作為上班的開始。
太過依賴的結果就是當機後,不知從何開始。
原本寫文案都給予方向,或是昨天寫的這篇的方法,
使用【提示詞模組化】直接請AI幫忙產出內容。
原本該是自己產出的內容,
現在有一個懂你的得意AI助理分擔工作後,
一旦這個AI助理當機無法幫忙,
才發現,原來助理不是AI而是自己。
AI像是一個早起就已經準備好回你訊息,
幫你整理邏輯、寫文案、規劃架構的全能助理。
你只要丟一句提示詞,它就能協助你快速展開工作流程。
長期下來,有些人已經習慣了先問AI怎麼想,
忘記自己怎麼想。
今天發生大當機事件,很多人才發現:
「欸,如果沒有AI,我好像不知道怎麼開始這篇文章。」
「欸,昨天那個新的企劃文案,忘記問AI怎麼擬大綱了。」
這種情況,不是少數。
很多人其實不是真的會寫文案、做企劃,
而是「會問AI怎麼做」。
不少人連自己的工作產出流程,
都已經默默建構在AI的運作邏輯上。
在prompt敲打幾行字後,
提示詞模組化、內容流程化、輸出自動化,全都一鍵完成。
聽起來高效,但實際上很脆弱。
因為只要AI斷訊,你的工作思考也一起斷線。
AI跟使用者的關係就像是:
棋靈王裡面「近藤光」跟「佐為」角色關係,
雖然佐為常在關鍵時刻給阿光適當提醒,
但佐為消失後,近藤光還能是那位棋靈王嗎?
我自己通常的寫作習慣是,先想好今天主題是什麼?
確定主題後,就開始下筆寫稿,
文章的架構跟內容都還是由我一字一字敲打出來的,
而AI可以當作輔助的角色。
就像學生交卷後,由老師批改潤飾一樣。
它能幫你修飾潤稿,它能幫你想標題,
但不能藉由AI幫忙代為執筆產出內容。
這次的當機事件,不是災難,是警鐘。
好的內容創作者,不是只會用AI的人,
而是知道自己要什麼,再用AI來輔助完成那個目標的人。
真正的核心能力,不會因為有AI而被取代,
反而會因為你懂得善用AI而被放大。
因為你的觀點夠清楚,你的切入點夠精準,
AI只是幫你把那些東西輸出得更快、更整合。
但如果你根本沒有觀點、沒有策略、沒有問題意識,
你只是一直問AI「你覺得要怎麼寫比較好?」
那其實跟按生成十次再隨便選一個用,沒什麼兩樣。
今天AI當機,不是讓你停下來等它修好,
而是讓我們正視一件事:
是不是早就忘了怎麼靠自己動腦、動手?
創作這件事,你才是駕駛,不是乘客。
用AI,但別被它駕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