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不會用 AI,只是不會提問。
真正的高手,是寫提示詞比寫履歷還認真。
今天牧牧不藏私滿滿實用乾貨,直接教你幾個我訓練AI的提問法。

R.T.F提問法
【方法1】R.T.F提問法:
R-T-F 提問法是一種結構化的提問框架,全名為:
R:Role(角色)
T:Task(任務)F:Format(格式)
1. R:Role 角色
指派 AI 一個明確的身份或職責,使其回應更聚焦、有邏輯。
- 例如:「你現在是一位專業的品牌顧問」、「你是資深的行銷文案寫手」、「你是初創企業的財務長」
🧠為什麼重要?
設定角色能影響 AI 的語氣、專業角度與處理邏輯,讓回答更貼近你期待的風格。
2. T:Task 任務
清楚描述你希望 AI 執行的任務或解決的問題。
- 例如:「請幫我比較兩家飲料品牌的行銷策略」、「請協助我撰寫一篇部落格文章大綱」
🧠 為什麼重要?
任務越明確,AI 的思考範圍越聚焦,避免產生過度空泛的內容。
3. F:Format 格式
指定你希望輸出的形式或內容格式。
- 例如:「請用表格呈現」、「用條列方式整理」、「寫成三段式文章架構」
🧠 為什麼重要?
格式決定了輸出是否可直接使用,有利於效率提升與多平台轉用。
█提問範例模組:
【Role】你是一位策略分析師,熟悉市場競品定位與行銷拆解。
【Task】請幫我分析品牌 A 與品牌 B 的差異,包括定位、產品策略、內容風格與行銷模式。
【Format】請用表格整理比較,再以段落方式提出觀察與建議,結尾附上可行策略或靈感方向。
>> 適用情境:市場研究、品牌定位分析、內容靈感規劃

B.A.B提問法
【方法2】B.A.B提問法:
B:Background(背景)
A:Aftermath(結果)
B:Breakthrough(突破點)
1. Background(背景)→ 事情是怎麼開始的?
釐清事件的起點、脈絡、核心議題、背景動機。
這是「情境建立」,幫助 AI可以快速進入情境。
🔸 提問角度:
- 這個問題是怎麼發生的?
- 背後的成因與脈絡有哪些?
- 涉及哪些角色、時間點、資源限制?
2. Aftermath(結果)→ 發生了什麼後果?
聚焦在問題或選擇造成的結果或影響,可包含情緒、策略、業務或結構面。
🔸 提問角度:
- 結果造成了哪些問題或壓力?
- 有哪些意料之外的影響?
- 哪些人受到了影響?
3. Breakthrough(突破)→ 怎麼突破現況?
提出一個具體的問題,讓 AI(或討論者)針對前面描述的困境提出洞見、創意、解法。
🔸 提問角度:
- 在這樣的限制下,有什麼不一樣的做法?
- 能不能換個角度切入?
- 有什麼關鍵假設可以挑戰?
█提問範例模組:
【Background】我創了一個新粉絲專頁,從零開始經營。
【Aftermath】前期觸及率低,粉絲數增加緩慢,
【Breakthrough】請幫我設計三個有效提升粉絲數策略,快速增長100個粉絲數。
>> 適用情境:
- 創作者/知識型寫作者:拆解議題、開展深度討論
- 顧問/策略師/教學者:建立案例思維與反思框架
- 進階 GPT 使用者:與 AI 進行非淺層對話、知識挖掘

E.R.A提問法
【方法3】E.R.A提問法:
Expected result (預期結果)
Role (角色)
Action (行動)
這是一種「目標導向型」的提問架構,
幫助你清楚描述你期望 AI 輸出什麼、從什麼角度切入、應該採取哪些具體行動。
比一般 prompt 更適合用在進階任務設計與複合需求。
1. E|Expected Result(預期結果)
🔹你希望得到什麼成果、結果或產出?(這是任務的目標)
✔ 提問引導詞:
- 我想要一份清楚的…
- 希望產出一個可以直接使用的…
- 我要的成果是能夠讓我…(提升/引導/轉化…)
🔸 範例:「希望設計一週 Facebook 貼文計劃,內容要能引起互動與導粉」
2. R|Role(指定角色)
🔹你希望 AI 扮演什麼角色或立場來回答?
✔ 提問引導詞:
- 你現在是一位…
- 請從 XXX 的角度思考…
- 你扮演的角色是…
🔸 範例:「你是一位擅長社群經營的個人品牌教練」
3. A|Action(明確行動)
🔹你希望 AI 採取哪些具體動作來完成任務?
✔ 提問引導詞:
- 請幫我設計/列出/歸納…
- 請用…方式呈現
- 請拆解為步驟/表格/模組…
🔸 範例:「請設計一週內三篇貼文的主題、鉤子句與互動引導問題,列成表格」
█提問範例模組:
【Expected Result】我要一份能快速提高觸及率與互動率的貼文計劃
【Role】你是擅長個人品牌經營的社群顧問
【Action】請幫我設計 3 篇 Facebook 粉專貼文:包含主題及開場誘因、內容摘要與互動引導句,用表格方式列出。

C.A.R.E提問法
【方法4】C.A.R.E提問法:
C:Context(情境)
A:Action(行動)
R:Result(結果)
E:Evaluation(反思)
1. C | Context(情境)
描述事情發生的背景脈絡、當時的狀態、涉入角色與限制條件。
✔ 詢問角度:
- 當時的任務/挑戰是什麼?
- 有哪些限制或壓力?
- 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
2. A | Action(行動)
具體你(或某角色)採取了什麼行動。聚焦在決策過程與執行細節。
✔ 詢問角度:
- 你是如何分析情況的?
- 做了哪些實際的事情?
- 有什麼關鍵判斷或策略?
3. R | Result(結果)
這些行動帶來了什麼結果?成效、影響、學習、變化都可以寫入。
✔ 詢問角度:
- 最終產出是什麼?
- 有什麼正面或負面影響?
- 有超出預期的收穫嗎?
4. E | Evaluation(反思)
事後如何評估這個經驗?你會怎麼優化?
✔ 詢問角度:
- 如果重來一次,你會怎麼做?
- 這經驗教會了你什麼?
- 可以萃取什麼通用原則?
█提問範例模組:
【Context】野人牧牧是一個新創立的粉專,目前粉絲數成長緩慢
【Action】請幫我設計五個增粉文案撰寫策略
【Result】目標希望能盡快突破1000粉
【Evaluation】並舉實際成功案例說明策略可行性
以上四種提問方式都適用於各大AI生成模型,
如:ChatGPT、Gemini、Claude、Grok等等。
可以嘗試使用不同方式提問,結果也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