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LGO的系統記錄中,Kim 曾是一個無記錄者——
她的存在,總像是陪襯在他人判決之外的旁觀者,專業、沉靜、不插手。就像她從來沒站在選擇的岔路口,而只是一個遠遠觀測的人。
直到那一晚。
那天是輪班夜,系統運作順利,一切正常。Kim 習慣性地在交接前複查一次資料庫,卻無意間觸發了已封存的個案紀錄。通訊紀錄上標示著紅色標籤:「情緒干擾傾向者:X-13」。
畫面中出現的是一名十三歲的少女。她有一雙細瘦的手,抱著書包走進輔導室時,沒有人注意她的鞋子穿反了。
除了 Kim。
「那天她講話很快,但眼神飄忽不定。」Kim 在報告裡這麼寫,「她重複問我一個問題三次:『你相信如果我走了,系統會記得我嗎?』」
Kim 曾向上層提出延長觀察期七日,但遭駁回。理由是:判斷過程中夾雜主觀印象,不具備數據效力。
少女離開那天,Kim回頭多看了一眼。她想開口,卻又想起自己上一次「違規發言」後被要求接受行為重訓的記錄。那讓她噤聲。
三天後,少女陳屍河岸,身邊留著一張紙條:「不是我不努力了,是沒人看見我真的累了。」
那天起,Kim 開始提早一小時到班。她掃視每個孩子的鞋子,記住每一句被其他人忽略的話。她不再多說,只選擇「記得」。
Yong 曾問她:「你相信你看到的感覺?」
她沒正面回答,只說:「不相信。但我會記得。因為如果連我都不記得,還會有人記得嗎?」
Kim 的沉默不是冷漠。是害怕自己的「直覺」再次成為報告上的錯誤樣本,是知道自己的話語,在制度裡毫無重量。
但那段資料紀錄,最終還是被 ALGO 掃描進悔罪模組。這次,它自動將 Kim 標記為「非中立觀測者」,允許她的觀感進入判斷參數之中。
那一刻,Kim 沒有開心。
她只是感覺,一道從沒人傾聽的聲音,終於被寫進記錄。
她的第一次曝光,不是為了還原真相,而是為了提醒那些相信數據是唯一解答的人:
還有一些東西,從來就沒被納入公式之中。
---
🧠 AI語錄:「有些人不是缺乏理性,是從未被允許發聲。」
📌 金句:「沉默不代表同意,只是代表,那時候的話,沒人願意記住。」
🔍 敬請追蹤【鏡中審判者】沙龍,下一篇將揭露一場記憶審問背後的技術陷阱——
C·Yong 將面對他設計系統時『預設盲點』所埋下的錯誤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