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這世界會因為你伸出手而改變。
前言:從一封信開始的跨國合作
2025 第一梯次的「青年百億海外圓夢計畫」申請,目前我已完成所有流程,靜候五月初的結果通知。然而,在整個申請歷程中,讓我最激動的不是面試當天的表現,也不是把提案書完成送件的那刻,而是在企劃過程中,成功與一個波蘭 NGO 建立起對話與連結。
素不相識、跨越六小時時差、遠在東歐的非營利組織工作人員,在我們第一次 Google Meet 會議結束時對我說:「謝謝你。我們很久沒感受到這個能量了。面對現在的挑戰,你來的時機剛剛好。」
這句話讓我覺得,即使計畫還沒成行,這趟圓夢旅程就已經值得了。從一紙提案到主動合作邀約,陌生開發對我來說,不只是任務的一部分,更是學會開啟對話、釋出善意的一種方式。曾有朋友說,他本來想申請「築夢工場」的個人提案組,但後來轉向選擇政府媒合合作單位的「海外翱翔」組,原因是「陌生開發太難了」。但我想用自己的經驗分享:陌生開發,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甚至,遠在地平線另一端的某個人,可能正等著你敲門。

什麼是陌生開發?為什麼需要陌開?
陌生開發,簡單說就是「主動聯繫一個你不認識的對象,尋求合作或對話的可能性」。在 NGO、商業開發、個人專案中,這都是極其重要的一環。因為很多時候,真正符合你理想條件的合作對象,並不會主動出現在眼前,而是需要你自己去找、去連結。
在海外圓夢計畫中,尤其是自行提案的「築夢工場」組,「有能力主動找夥伴合作」這件事,不只是競爭力的體現,也是你對計畫成熟度的一種展現。
為什麼陌生開發這麼可怕?
因為它意味著「主動脆弱」。你要把自己的想法端上桌,還不確定對方會不會回應;你要打開 Google,翻遍各種網站、LinkedIn、NGO 名單,還得在語言、文化、時差中找出口。
但更深層的恐懼,其實來自於一種擔心:我夠格嗎?我值得被回信嗎?我是不是會被拒絕?
這些害怕我都經歷過。但最終我發現,只要我「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做」,那些不安會逐漸淡去,而行動會慢慢推進整件事的流動。
陌生開發的訣竅
1. 先定義好目標
你需要的是長期穩定的合作夥伴,還是短期能協助你證明企劃可行性的支持者?
在我的情境中,雖然最終當然希望促成實質合作,但我當時的短期目標,其實只需要證明:這份企劃是有興趣者的、是可行的。因此我挑選了原本就在進行難民救助或創業培力的 NGO 作為開發對象。清楚自己的行動目的是第一步,因為當你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那些對陌開的焦慮就不再巨大,因為它只是你推動目標的其中一環。
2. 思考對方為什麼要理你?
合作從來不是單方面的邀請,而是一場價值交換。除了我們想從對方身上獲得什麼,也該換位思考:我們能為對方帶來什麼?
像我這次提案,主動表示可以提供免費的行銷服務,幫助 NGO 找到更永續的資金來源,我想這樣的提案本身就充滿誘因。但此外,我也提出非常欽佩他們的國際援助實務經驗、希望分享台灣的觀察、與未來可能的曝光機會。當你理解對方的任務、資源、困境,並提出對應的誘因,就能讓合作更有可能落地。陌開不是說服對方接受,而是提出讓彼此都受益的可能性。
3. 一開始就講重點:你是誰、想幹嘛、何時進行
對於第一次接收到提案信件的組織來說,清晰遠比完美重要。我選擇用 One-Pager 的方式簡要說明計畫重點:我是誰、計畫是什麼、希望合作的方式與時程、以及我們可以共創的價值。簡單明確,反而更容易獲得注意。
千萬不要害怕簡化資訊。陌開初期的重點是引發興趣,而非一次交代所有細節。
4. 信件技巧與後續追蹤(Follow up)
我自己的信件原則是四個字:禮貌、尊重、清晰、開放。
- 禮貌:語氣誠懇、態度友善,避免太過直白的指令式語言
- 尊重:顯示你對對方的認識與研究,例如「我注意到你們在烏克蘭難民議題上的投入…」
- 清晰:明確告知你希望對方做什麼(例如安排一場 30 分鐘的 Zoom 會議)
- 開放:強調這是對話的開端,歡迎他們有不同想法,也願意彈性調整
此外,我推薦使用信件開信追蹤工具(如 Mailtrack、Yesware)來判斷對方是否已讀。若一週內未回覆,也可以再發一次 Follow-up mail,或透過社群私訊禮貌追蹤。
5. 約會議也要顧禮數
當你終於收到回信並進入會議安排階段,恭喜你,陌生開發已踏出關鍵一步!
會議邀約我會主動寄出 Google Calendar 邀請,並於會議前一日及當日早上再次禮貌提醒對方。有時候,對方因時差或日常工作繁忙可能忘記,這樣的貼心提醒通常會被視為專業與用心。
進入會議後,也別忘了準備好提案簡報。我的簡報會包含背景脈絡、合作方式、時程與預期影響等項目,並預留彈性討論時間。
6. 陌生開發簡報架構參考
會議時間到,表演時間開始!我個人非常推薦使用 Canva 製作簡報,除了跟 Google Meet 的相合性極高,不會有莫名斷線或卡這的問題,還有超棒的「講者預覽」模式,可以一邊講一邊放英文小抄,幫助你簡報得更順、更自然。以下分享我被誇獎「哇你做了好多功課!」的陌生開發簡報:
1️⃣ 開場與自我介紹(1 頁)
- 對象導向的開場白(謝謝對方回信/簡述自己與該組織的連結)
- 自我介紹:個人背景、專業強項與與計畫相關的經驗
- 可加一句話:為什麼會想找你合作?(建立關聯)
2️⃣ 計畫核心概念(1–2 頁)
- 計畫簡介(用一句話濃縮,例如你寫的:「透過台灣群募經驗,支持烏克蘭女性創造永續收入」)
- 目前處於哪個階段(申請中/預研中/已啟動)
- 為什麼這件事重要?簡要社會議題背景(如難民婦女困境)
3️⃣ 雙方合作的價值流動(1 頁,強烈推薦保留)
- 「你—我—他」三方角色
- 誰提供什麼?誰得到什麼?
- 用圖解方式清楚呈現(你的簡報裡這一頁很棒!)
4️⃣ 成功案例背書(可選,1 頁)
- 用實際過去成果來增加信任感(如 Tramper 案例)
- 可用圖片+短說明,避免過多文字
5️⃣ 合作方式提案(1–2 頁)
- 想合作什麼?(共創產品、開設工作坊、展出平台)
- 你可以提供的支援(如品牌策略、台灣市場導入)
- 你需要對方協助什麼(場地、文化顧問、語言支持)
6️⃣ 預期時程規劃(1 頁)
- 把不確定說清楚:現在還在準備階段,但預期時間表已初步規劃
- 具體標示「現在—到抵達當地—合作啟動」等階段
7️⃣ 長遠展望(1 頁)
- 強調不只是一次性計畫:群募後還會有電商平台/品牌建立
- 展現你想共同打造可持續影響的企圖
8️⃣ Next Steps(最後一頁)
- 接下來的流程:例如希望能再開一次細部討論/請對方先回覆是否有初步興趣
- 用簡短條列+感謝語收尾
7. 小心機加分項
每個人的簡報風格不同,但初次會議最重要的,是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誠意、專業、值得信賴。以我個人而言,我的優勢是毫不怕生的強大能量,能讓對方感受到我的熱情。我拉近與對方距離的小撇步包含:
- 正向回應:當對方詢問問題或陳述想法,我會看著他的眼睛不斷點頭,表示我在聆聽並且明白他的意思。我想在對方非英文母語時也格外重要,因為你的正向肯定,能幫助對方放鬆。
- 適當開玩笑:在字裡行間加一些拉近彼此距離的話,例如「很開心你問了這題!表示你已經在思考我們合作的可能性了。」這樣的俏皮話,讓對方感受到這場會議氣氛放鬆,他們也可以用輕鬆的態度簡述自己的想法。
- 展現自己的弱勢:在簡報尾聲我刻意詢問「出於好奇,想確認大家剛才都有聽懂我講的簡報內容嗎?因為我簡報時看不到你們的反應,好擔心你們沒有聽懂!」想當然對方面對我直白地詢問,也給予溫暖的「有聽懂、你講的太棒了」的回應。姑且不論是否真的講得很棒,但讓對方知道你是夥伴、你不會遙不可及、你也會緊張,那就是成功了。我認為初次會議最重要的並不是「說服」,而是「增加信任感」。
我的故事:這場跨國會議的暖心時刻
那場和波蘭 NGO 的線上會議,也是從一封 Email 開始。完全不懂波蘭文的我,靠著 Google 翻譯的蹩腳英文,選出了幾個看起來還在營運的機構,寫在企劃書上,而後也成了我第一批聯繫的名單。收件那一端的會是誰?他們還在營運嗎?會不會看不懂英文?就算有這些疑問,因為我清楚自己寄信的目標,我也不會反覆質疑自己,而是想好「如果都沒音訊的下一步」。非常幸運的,我在兩天後,我竟然收到了回信,有一家 NGO 說對我的提案「非常感興趣」,想安排一次會議深入了解。
24 小時黃金準備期
我永遠記得收到回信那一刻我大叫出聲,然後立刻跳起來查波蘭時間,試圖算出幾點適合他們開會。時程很緊湊,我前一週在練習面審,隔天還要開陌生開發會議,我甚至是當天用午休時間跟晚餐時間,壓線完成我的簡報。儘管時間很趕,我還是做足準備,看過對方社群媒體、跟 ChatGPT 做英文 QA、念了兩遍講稿。我想我的用心對方看得到,我可以從對方驚訝表示「哇你研究好多資料!」裡感受到,我的專業、熱情都有傳達給對方。在會議尾聲,我也主動提問:「請問你們有沒有具體的短期目標呢?」當對方回答他們是長期經營,沒有短期目標時,我也能充滿同理的回應「你們可以提供這樣令人安心的場域,就已經是一件非常偉大、而且最關鍵的事了」。在會議中我感受到「對方方也是人」,不吝於給予我的尊敬和讚美,我想讓對方也對我產生了更多信任感。
跨國陌生開發會議的連結時刻
最終讓我感動的是,當我詢問「你們現在最關心、或是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對方放下戒心,提到「波蘭的烏克難支持組織隨著戰爭延長,收到的資源越來越少。但我們看到提供支持的需要依然在,有許多遭受恐怖經歷的女性在這邊慢慢復原,也不斷有烏克蘭難民抵達 ...但財務援助越來越少,我們也在找經濟永續的其他可能。」當我聽到時,我覺得我的心臟也被觸動,也深感這正是我做該專案的意義 -- 原本讀社會工作學系的我,在商業領域打滾了六年,終於要回頭貢獻我的專業了。當下那一刻我感受到自己與該 NGO 的連結,跨越時空,我們都有一顆真正關心、擔心他人的心。而這就是我做專案的意義。
結語:陌開不是勇者的專利,而是行動者的選擇
陌生開發不是無懼的人才能做的,而是「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做的人」,願意多踏出那一步的人。
這篇文章不是要證明我多厲害,而是想說:陌開真的沒那麼可怕。寫信給一個陌生人,或許不會立刻改變世界,但你永遠不知道——你這個小小的行動,會不會剛好打開了某個人正在等著的那扇門。
也許,正是這樣的行動,會讓世界往你夢想的方向,輕輕挪動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