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雷警告⚠️
11歲男孩與命案
英國的11歲男孩怎麼殘忍殺害同班女同學甚至矢口否認呢?
男孩在清晨被大批警察逮捕時,甚至不小心尿濕了褲子,還需要自己的父親幫忙換衣褲後,才雀雀弱弱的跟著警察前往警局。在警車上男孩哭哭啼啼,一直喊著冤枉,哭喊著警察抓錯人了。
父親緊接著到了警局被兒子,像天下所有父親一樣,父親深信兒子被誤會了,自己的孩子怎麼可能殺人呢?甚至非常慎重的問兒子,
父:「你有做嗎?」
兒:「沒有。」
父親相信兒子。但在最後警察秀給父親與社福律師ㄧ段錄影帶後,父親看著彷彿陌生人的兒子。他看見自己兒子拿著刀狠狠的朝一個女孩的胸口猛刺,雖然影像是背對著螢幕,但父親對自己兒子的背影會忘嗎?
父親臉上的震驚和螢幕前的我們一樣,並且問出相同的問題。
「為什麼?」
容貌焦慮與社群媒體
警察跟螢幕前的我們一樣,我們想知道為什麼一個11歲男孩會去殺害另一個女孩呢?感情糾紛?金錢??
警察穿梭在男孩就讀的學校拿著列印下來的IG留言截圖到處詢問,明明學校氛圍就是很詭異,卻一無所獲,沒人想說真相。
但刑警剛好也有個青少年兒子剛好在這間學校就讀,他向身為警察的父親解釋IG留言截圖上不同符號的意思。
跟著警察一起聽少年解釋每個符號的意義讓我恍然大悟,原來符號竟然有這麼多層面的意思,霸凌的訊息透過符號隱晦包裝。這時我們才知道犯下滔天大罪的男孩曾經被霸凌且被嘲笑是「非自願單身」。
男孩深陷80/20法則迷思,以為全世界80%的女生只會被20%外在條件好的男生吸引,自己又瘦弱又醜,所以女孩才不會愛自己,痛恨自己更痛恨女性,在這種極端主義下犯下大錯。
是誰的錯?
透過第三集女社工和男孩的對話,我們知道男孩對父親有著憧憬,因為父親非常壯碩,很man,跟弱小的自己不同。他也想讓父親驕傲,但自己做什麼體育運動都不擅長,而所在的環境甚至媒體上,都瀰漫著男人就是要man就是要夠帥夠壞才能吸引女生,教育體制也出現問題,老師根本無法理解社群媒體上的貼文下的真實意思,無法提供有效的矯正與保護,而家庭中父母也因為愛孩子也不過度干涉孩子的日常,例如劇中的媽媽,
媽媽:「他一直都待在房間裡,他回家、甩上門,直接上樓坐在電腦前面,我會在半夜一點還看到他房間的燈還亮著,我會敲門,然後說,傑米你明天還要上學趕快睡覺了。然後燈就關了,但他從來不說話。」
社會、教育、家庭都沒能接住他,所以他犯錯了。
結語
不同世代有著共同的童年回憶。爺爺奶奶那輩童年通常必須幫助父母做農務,較少可以玩的時間。父母輩則活在毫無手機的年代,童年便是和朋友們天天在外面玩耍,騎腳踏車、籃球、棒球等,跟現在的小孩相比,待在戶外的時間更多。然而根據統計數據,現在的孩子平均花在上網的時間高達7小時,幾乎等於工作8小時的時間。
並且新世代的孩子更傾向非面對面的溝通,讓他們對於臉部訊號跟線索不敏感,也就是更不會讀空氣。
甚至根據影片《Childhood 2.0》,青少年自殺率從2010-2017增加56%,剛好便是網路媒體百花齊放的年代。
青少年追求更多點閱率和Like,互相比較,陷入無止盡的瘋狂,然而在網紅跟明星的吹捧下,青少年模仿效應,導致孩子們為了得到更多點Like而做出許多非自願性的事,然後po上社群媒體,希望得到關注。
網路上的霸凌更加容易,甚至可能因為取得情色影片影像的管道更容易了,導致青少年對性產生不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國中男孩跟女孩索取裸照,如果不給便分手,如果給了,女孩將面臨比男孩更大的風險。被其他女孩們集體霸凌,說是妓女、婊子等難聽的字眼。
身為大人的我們的可能還是無法感同身受的話,這邊有個情境可以讓你參考,假設你的工作是使用teams或line,而現今的青少年則像一個工作超過8小時的員工,不斷接收新訊息,且心理的焦慮感使他/她更會每幾分鐘確認訊息一次,深怕遺漏任何訊息,會讓他/她錯過班級上任何事情,反覆如此現今青少年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比十幾年前高上許多,甚至還有十幾歲孩子因為受不了霸凌而自殺。
網路如同潘朵拉的盒子,一旦打開所有無法過濾的混亂都會在孩子那個方塊螢幕上一覽無遺,要是大人們沒有陪伴教導正確判斷的方式,未來AI大量產出足以以假亂真的影片/像,將會大大影響這個社會與世界。
參考資料
- 天下雜誌-「80%的女人被20%的男人吸引」——解析《混沌少年時》中的危險厭女言論 編譯 田孟心 發布時間:2025-04-02
- Social Media Dangers Documentary — Childhoo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