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孩子的成長,不是從學會一件事情開始,而是從「走過一段挑戰」啟程。
這次,我想記錄一場特別的挑戰——
我家兩個小朋友就讀的幼兒園有一個傳統,就是準備畢業時,不單會領到證書,還會有一場「高山上的畢業典禮」。
爬山,不僅是體驗,也是人格的淬鍊
幼兒園的理念很不同。
沒有強調雙語教育、才藝活動或是小學前的「知識儲備」,而將重點聚焦在「人格發展」。
為了畢業前的挑戰,學校每年都安排畢業班的孩子,攀登一座台灣百岳,沒錯,不是家裡附近的郊山,是百岳。並在山頂上,完成練習已久的「太鼓儀式」。
這聽起來或許不可思議,尤其對不到六歲的孩子來說,更是不簡單的挑戰。
正因為不簡單,才顯得這段旅程的意義非凡。
訓練,讓挑戰變成可能
這不是突如其來的活動,學校會從升大班暑假五歲出頭開始,為期一年的訓練,並設計完整的訓練計畫。
每個月至少一次的登山活動,從簡單的小山開始,慢慢增加距離與難度。
每一次行程,不單單只有爬山,更包含沿途植物的導覽、戶外大自然環繞的共食、遊戲化的大地活動與驚奇的美食饗宴。 孩子在「玩」的過程中,自然而然認識了山,也學會累積。
學校從來不會因為天氣而取消登山。
無論晴天、陰天、小雨或大雨,只要排定了日期,就會準時出發。 這樣的堅持,讓孩子們不把爬山當成「特殊活動」,不因為氣候的變化而提心吊膽,反而可以很平靜與期待的期待這大班的日常生活。
裝備,是對挑戰的尊重
學校每一次活動除了幼兒園的園長、當班老師、也會聘請兩位以上的高山嚮導一同前往,並於出發前根據一份詳細的裝備表,準備到位的裝備。
同時要求孩子和家長,一起檢查與準備所有物品,更有趣的是,必須由一個五歲多的小孩自行打包,因為他自己需要知道東西放在哪裡,需要學會照顧自己。
- 具備胸扣與腰扣的登山背包、背包雨套
- 標準登山鞋
- 排汗衣、中層保暖、外層防風外套,外加羽絨衣
- 兩件式雨衣,禁止攜帶小飛俠
- 頭盔、登山帽、手套
- 兩個水壺、香蕉雨香蕉盒、零食包、垃圾袋
- 擦汗毛巾、面紙、被用口罩
- 登山杖
這些細節,讓孩子從小習慣:未來面對挑戰,將應證這些準備的效果。

特別的一年,特別的山
每年,學本會選擇「合歡山主峰」作為挑戰的地點,難易適中且山頂平台寬廣適合打鼓。
但去年地震後,合歡主峰步道受損,修復至今仍未完成,原本規劃合歡東峰,但考量打鼓空間,改由鄰近的「石門山」替代。
石門山是台灣百岳中難度最低的一座,但對孩子來說,依然困難重重。
家長的心態,比孩子更難調整
這樣的活動,對學校來說,是一種風險與責任的承擔,對很多這樣的類似的幼教機構都會避之唯恐不及。
對家長來說,更是一次心態的洗禮,雖然招生時都會進行說明,大部分家長也是被這樣的教育理念所吸引。
但每年,都會有一些家長主動選擇放棄,甚至轉校。
另一方面,有些家長雖然參加,但心裡始終存有怨言——
「小孩子那麼小,要背那麼重,還要裝兩大瓶水,會不會影響發育?」
「小孩的表情看起來好苦,真的要繼續嗎?」
「天氣這麼差也要去爬山?不能改時間嗎?」
「為什麼小孩爬山,大人也要準備完整裝備?」
「這些東西買了可能以後也用不到,好浪費。」
問題包含但不限於這些,且可能存在抱怨的同溫層~~
我知道,這些反感,是來自於對「挑戰」本質的不理解。
登山過程中,我學會的兩件事:面對挑戰的真實態度
第一件——準備,是對挑戰的基本尊重
哥哥四年前完成過這個挑戰(當時爬合歡主峰),加上國小一年級時,跟著他一同準備練習,完成從戒茂斯上嘉明湖四天三夜的歷程。
我明白,面對高山,寧願「備而不用」。
因為高山的變數,不是誰可以預期的。
- 海拔超過3000公尺,氣溫比平地低了將近20度,沒有做好防護可能都會有失溫的風險。
- 氣壓低,容易有高山反應,身體狀況隨時變化,甚至引發高山症的可能。
- 天氣變化劇烈,可能前一秒風和日麗,後一秒風強、霧濃、雨大,任何天氣都有可能瞬間轉變。
裝備,不是為了形式,而是為了安全,比裝備更重要的是安全意識。
寧可帶了不用,也不能需要時沒有。
第二件——不帶預期,才能寬心接受變化
我們出發的前一天,先到清境住一晚,這安排一來是讓身體一步步適應高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大家多睡一點。當天,清境的天氣很好,陽光舒適,雲層柔和。
很多人以為,這會是一場輕鬆愜意的登山之旅。
但真正到了山上,風很大、霧很濃、雨斷斷續續地下著,體感溫度不到5度。

這樣的天氣,讓所有人措手不及。
如果原本心裡一直期待「好天氣、好風景、好體驗」,
那這些都會被打破,情緒也會久久不能釋懷。
真正的心態是:不期待不設限,只對過程努力。正所謂沒有期待就沒有傷害。
這些,都是高山教會我的事。
練習慢下來,是一種成長
在山上,我的心情是輕鬆的,因為我有充足的準備,也知道如何應對。
身旁較沒經驗的其他家長,在緊張、焦躁時,也能適時開開玩笑給予建議,協助調整大家的心情。
爬山,不是比誰快,也不是為了所謂大景。
而是在過程中,試著慢一點,感受呼吸,練習欣賞。
哪怕是強風吹打在臉上,雨水滲透進衣服,
這些不舒服的當下,也是一種珍貴的體驗。

看見他們,也看見自己
因為哥哥經歷過幾次挑戰,在過程中顯得相當淡定,讓人感到開心。
再看著妹妹與同學一群走在最前(學校刻意讓孩子與家長隊伍分開,避免小朋友的依賴心理),一步步前進、努力,更覺得欣慰。
選擇一個對的環境,讓他們在如此小的年紀,有機會應對風險、練習準備自己、相信過程。
這樣的經驗,在不遠的未來,有機會堆砌出心理燈塔,引領著他們持續向前。
爬山,是孩子的畢業禮,太鼓表演更看到近一年辛苦練習的成果。
對父母來說,或許走在前面6歲的小孩,心裡還在擔心爸媽跟不跟得上,需不需要停下來等待。
你是否也有類似的陪伴體驗,也會帶小朋友一起妥善的冒險呢?歡迎與我分享你的故事,把內容分享給需要的人,從過程中,我們需要練習照顧自己,免得在前進路上,反而讓小小朋友擔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