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談)從籃球防守看懂真正的高效團隊合作
即時精選

(啃談)從籃球防守看懂真正的高效團隊合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從籃球場的防守區,看懂高效團隊關於合作的智慧


合作,只是幫忙嗎?

在職場裡,常常聽到一句話:

「要學會和別人合作。」

不論是新人訓練、團隊會議,甚至在KPI職能評鑑裡,「合作能力」被視為一項極為重要的指標。大多數人對「合作」的直覺理解,就是:「互相幫忙、互相補位、保持和諧。」

但,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

最近對團隊裡一位夥伴的觀察,我問了問自己:「所謂的合作,真的是相互幫忙嗎?」


總是笑瞇瞇、樂於助人,是最佳合作夥伴?

這位夥伴,人非常客氣、與人為善,跟他互動都會覺得很舒服。樂意幫忙,連不是份內的事,當別人有小缺口,都會「順手補一下」。

連其他人缺資料,也沒催促,自己默默把缺的那塊補齊;工作流程中某個人掉鍊子,也選擇靜靜把漏洞補好。

這樣的夥伴,在傳統團隊中,會被誇讚願意捨身為別人的「合作典範」——因為好說話、不計較、補位快。

但在我的觀察中,這並不是高效團隊期待的樣子。


茶水間的對話,揭開「順手合作」的盲點

有天在茶水間,我跟夥伴聊到這件事。

我說:「據我觀察,你常會順手幫別人補位,這樣的合作方式,你怎麼看?」

他笑了笑說:「既然大家是同一個團隊,公司也強調合作分工的理念,本應互相協助,這樣運作才會順暢,況且今天我幫別人,明天別人也會幫我。難道不是這樣嗎?」

他這麼說,似乎完全合理,無懈可擊。

但我忍不住反問:「你覺得,這樣的順手幫忙的習慣,有助於我們形成一個高效團隊嗎?」

他頓了頓,顯然沒有想過這個角度。

「為什麼?幫助別人,與高效團隊又有甚麼關係?」

這是他當時真心的疑問。


大學打籃球時,教練告訴我們的事

我說:

「你知道嗎?以前大學打籃球時,在進行防守時,教練常提醒我們三件事。」
  1. 每個人都有自己明確的防守區域。
    無論是中鋒、前鋒還是後衛,每個人都有自己該負責的位置。這個區域內,發生什麼事,第一責任人就是你,因為球隊把這個地方交託給你了。
  2. 不能悶著頭防守,要不斷喊話。
    當對方球員突破你的防守區域時,不能只有自己死守,而是要喊出來:「換防!」、「協防!」、「過人喔!」,要讓鄰近隊友知道現在發生了什麼事,因為你不是孤單一人,你還有隊友。
  3. 隊友要及時回應,不能只是默默補位。
    當主要防守人喊出來時,鄰近的隊友要大聲回應:「我來!」、「你退!」、「包夾!」,讓發出需求的隊友知道,你已經做出反應。
raw-image


所有人在初期練習時,都免不了被教練反覆提醒,大家加入球隊在個人技術都有一定基礎,但在整體運作上卻漏洞百出,甚至心態會有點抵觸,覺得很麻煩,靠直覺打就好。但當大家在真實比賽中慢慢體會到協同威力,團隊的效率,甚至高度專注下進入集體心流,真的會讓人有淋漓盡致的高峰體驗。


你順手補了,但他人卻沒意識到自己漏了

我說:

「你知道你的狀況是什麼嗎?為什麼會阻礙高效團隊的形成呢?」

就像你在場上,看見隊友沒守好,他沒喊、你也沒提醒,只是直接衝去補位。

這樣的行為,有兩個問題:

  1. 沒有信任隊友的能力。
    因為心理上你不相信對方,不相信他能補救,乾脆自己做了就好,因為這樣最快。
  2. 剝奪了隊友成長的機會。

隊友根本沒意識到自己漏防了,也不會從這次經驗中學到怎麼防好這個區域。

raw-image


長久下來,這樣的漏洞會一直存在,你的無聲補位,造就團隊整體極限的天花板。

當然,你可能會覺得錯不在你,可能是對方沒有工作品質,但我們討論別人並沒有意義,可以優化的就是眼前自己的行為。


真正懂合作,是信任、溝通、回應

我告訴他:

「高效的團隊,必須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區域,站穩自己的位置,同時不斷地發出訊號,讓整個隊伍保持同步,並能針對別人發出的訊號做出反饋與行動。」

  • 要練習信任別人負責的守備範圍。
  • 當自己出現漏洞時,要明確表達需要他人協助的需求與指示。
  • 隊友喊出漏洞時,除了行動補位,也要回應讓對方知道自己的行動。
  • 如果你看到對友漏洞時,需要喊出來,不能只有默默補位。

這樣的合作模式,才是真正高效的基礎。


合作是為了讓彼此有空間站穩

那天的對話,後來夥伴跟我說:

「原來我的順手幫忙,可能對團隊是種干擾……」

我說:

「這不是干擾,是你的好意沒有對上團隊的節奏。」

幫人是好事,但如果從沒告訴對方需調整的部分,就永遠都學不會。

如果一個團隊,都是靠彼此默默補位來運作,表面上看起來風平浪靜,但實際上是漏洞百出,因為沒有人真正面對自己的區域責任,這樣的團隊在太平盛世沒問題,真正進入風暴圈時,是會解體的。

或許這是觀察一件事的時空視角差異,當我們把視角拉到長期的未來,考慮到團隊的成長與可能性,就需要調整對應的管理作為。


領導者的角色,是設計出「信任與訊號流動」的場域

這次對話後,我自己也反思,作為主管,會不會一不小心,落於誰幫太多、誰做太少的爭論,應該是:

  • 要怎麼讓每個人敢站穩自己該站的位置?
  • 要怎麼讓大家習慣發出訊號,而不是悶著頭自己做?
  • 要怎麼讓團隊進入那種高效的「心流狀態」,而不是補來補去的假性合作?

這些,才是領導者真正該思考的事。


合作,不應只有善意,更該是成長節奏的拿捏

未來,需要時不時提醒自己:

「合作不是把對方的事補起來,而是讓他站穩,讓他知道他漏了哪裡,然後一起守住這個區域。」

順手幫忙很容易,但站穩位置,敢喊敢應,才是團隊真正的力量。


讀到這邊的你呢?

你的團隊裡,有沒有那種「順手合作型」的夥伴? 你又是怎麼看待「合作」這件事的?

歡迎留言給我,我們一起思考,怎麼讓合作,不只是善意,而是高效的節奏流動。

也歡迎把內容分享給需要的夥伴,一起學習與成長。

avatar-img
『啃談』Ken's Talk
4會員
30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服務業該不該對客戶分級?在「以客為尊」的款待精神下,我們是否仍能實施資源的策略性配置?這篇文章從課堂上的商業案例出發,延伸至房地產與飯店業的實務經驗,深度探討「制度上的公平分級」與「態度上的真誠款待」如何並存,並提出透明、可監督的機制設計,讓每位客戶都感受到被尊重,同時讓企業資源運用達到最佳效益。
在職場協作中,認知差異往往被誤認為是溝通問題。本文從一段魚骨圖的討論出發,拆解「事實 vs 問題」的本質差異。透過下雨的生活比喻與認知機制解析,提醒我們:許多痛苦來自於「解錯問題」。接受事實,是修養;解決問題,是能力。只有釐清,才能在職場中真正高效,也才能停止不必要的抱怨,專注於行動。
一位曾經共事的夥伴準備再次轉職,談起過往第一份工作的主管與影響時,讓我深刻看見職場早期的「習慣養成」,其實很多時候不只關乎個人努力,更來自於環境、風格與制度的「格式化訓練」。這篇文章,記錄我從觀察、理解到陪伴他的過程,也思考作為主管,我們究竟能不能成為那位真正給出解藥的人。
服務業該不該對客戶分級?在「以客為尊」的款待精神下,我們是否仍能實施資源的策略性配置?這篇文章從課堂上的商業案例出發,延伸至房地產與飯店業的實務經驗,深度探討「制度上的公平分級」與「態度上的真誠款待」如何並存,並提出透明、可監督的機制設計,讓每位客戶都感受到被尊重,同時讓企業資源運用達到最佳效益。
在職場協作中,認知差異往往被誤認為是溝通問題。本文從一段魚骨圖的討論出發,拆解「事實 vs 問題」的本質差異。透過下雨的生活比喻與認知機制解析,提醒我們:許多痛苦來自於「解錯問題」。接受事實,是修養;解決問題,是能力。只有釐清,才能在職場中真正高效,也才能停止不必要的抱怨,專注於行動。
一位曾經共事的夥伴準備再次轉職,談起過往第一份工作的主管與影響時,讓我深刻看見職場早期的「習慣養成」,其實很多時候不只關乎個人努力,更來自於環境、風格與制度的「格式化訓練」。這篇文章,記錄我從觀察、理解到陪伴他的過程,也思考作為主管,我們究竟能不能成為那位真正給出解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