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登硬漢嶺,我總是循著熟悉的階梯一路上行,
腳踏實地,也略帶一點制式的安心。
但這一次,為了避開人潮,也為了聽見山林更深處的聲音,我們選擇了人跡稀少的小北插古道,攀爬登頂,然後沿著北橫小路緩緩下山。
才發現,真正的硬漢嶺,不在步數,不在海拔,
而在於——一段又一段自己跟自己的較量。

【硬漢嶺門牌下,許一場挑戰】

走過刻著「挑戰要攀重險挑、走路要找難路走」的牌坊,
心中也默默立下約定—— 今天,要走一條,自己也會佩服自己的路。
沿著初段階梯緩步前行,路旁依舊有零星遊客,
但很快,轉入小北插原始路段, 泥土小徑取代石階,濕潤氣息瀰漫鼻尖, 山林的呼吸,慢慢與自己的心跳同步。
【拉繩攀爬,手腳並用的硬漢考驗】
真正的挑戰從這裡開始。
山路陡峭濕滑,泥石交錯, 雙手緊抓繩索,雙腳穩踩每一塊岩石。
每一步,都是全神貫注的選擇;
每一攀,都是信任身體與自然的合作。
風吹過密林,樹影婆娑,
汗水順著額角滑落, 而心底卻湧現一股久違的痛快與踏實。
這,不是為了打卡,不是為了數據,
而是單純,為了讓自己記得—— 曾經這樣用力活過。

【登頂|眺望淡水河入海的壯闊】
登上硬漢嶺頂,世界頓時開闊。
眼前,淡水河如銀帶蜿蜒, 遠遠串連起八百萬人的生活場域。
這裡,曾經是1628年西班牙人建立聖多明哥城的起點;
這裡,曾經迎來1872年馬偕博士的足跡,從此改變台灣醫療與教育; 這裡,也曾經在1884年,中法戰爭中, 見證劉銘傳率清軍力抗法軍, 成為台灣從屬福建到「福建台灣省」升格的歷史轉折。
站在這裡,台北盆地如畫,歷史的煙雲仿若尚未散去。

【一場與過去連結的小小悸動】
小弟在山頂突問我:「太曾祖父是什麼時代來台的?」
我一時怔住,回想後答道:「劉銘傳時期。」
但具體是從哪個港口? 是搭著哪一條船? 這些細節,已經無從追尋。
風吹過耳畔,像是時間輕輕地敲了敲心門。
每一段家族的故事, 其實都深深刻在這片山河之中, 只待有心的人,靜靜拾起。

(拍對岸公司所在的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