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灣文學研究史-4:楊逵和林瑞明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因此,1970年代的台灣文學研究便以日治時期為主,其中便包含「楊逵」。


楊逵就不介紹了,總之在楊逵移居東海花園後,林瑞明便曾經與楊逵同住東海花園一年,近距離感受楊逵的生活態度、文友交往等等,並於1978年出版《楊逵畫像》。


《楊逵畫像》的內容包含年表、心路歷程、事跡、手信等,可以說是戰後替台灣作家做詳盡研究的先聲。此外,林瑞明還主編《賴和全集》、《賴和手稿集》。可以說台灣文學研究現階段在日治時期資料最豐富、研究相對完整的賴和和楊逵,都看得見林瑞明打下的基礎。


生涯大部分在成功大學歷史系任教,後於2003年至2005年擔任台灣文學館籌備處主任及首位館長。退休後仍然可以看見他騎腳踏車穿原住民背心穿梭在台南大街小巷,參與各研討會,直到2018年11月26日去世。


在這個動盪的時刻,僅以此紀念曾如此關心台灣的瑞明師。


參考資料:

林梵(林瑞明)《楊逵畫像》

寫寡讀書筆記/寫一些讀書筆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