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觀察(Observe)|大家都在「做品牌」,但為什麼還是留不住人?
這幾年,我輔導過的品牌、創作者越來越多,不管是新創、老闆、個人IP經營者,幾乎都在問一個問題:
但我發現,當他們談到「品牌」時,講的多半是: 色彩、標準字、Logo、廣告語、或產品包裝設計。「我要怎麼讓我的品牌被喜歡?」
這些當然重要,但我常會問他們一句話:
「如果你的品牌是一個人,他是什麼個性?怎麼說話?會跟誰做朋友?」
這時,大部分的人會愣住,然後說:「沒想過。」
可這正是問題所在——
年輕人不是在找產品,而是在尋找共鳴。
而品牌,如果沒有「人格」,就無法被理解、被信任,更不可能被深深喜歡。
Q|提問(Question)|功能做得再好,沒有靈魂的品牌,能走多遠?
我曾經觀察過一個案例,一間做功能超強工具App的新創團隊,花了上百萬在廣告、SEO、粉專經營……成效卻一直停滯。
直到某次,他們一不小心在社群上貼出一張「創辦人深夜加班、自嘲失敗」的黑白手繪,結果爆紅。
原因是什麼?
那一刻,他們不是「一個賣功能的公司」,而是一個會失敗、會誠實、會笑自己的「人」。
這也讓我開始反問:
「為什麼大家都說品牌要強,但卻不敢讓品牌『真實』?」
答案可能是:我們太怕露出不完美、怕掉格調、怕被看破手腳。
但我們忘了,人的喜歡,是從對方的「破綻」開始的。
D|解構(Deconstruct)|「真實感」到底是什麼構成的?
在我自己的品牌顧問歷程中,我開始試著像藝術家一樣,把「真實感」拆解成一幅畫的構成要素。
這幾年我觀察到,能讓年輕世代(尤其是Z世代)深深喜歡、願意follow的品牌或個人IP,通常有以下三個結構:
① 「語氣」一致且自然
不是每篇都完美,而是講話方式有生命感,像一個人在你耳邊說話。
② 「故事」可共感
不是炫耀式成果,而是過程中的矛盾、轉折、失敗與掙扎。
③ 「行為」與價值觀一致
不只是喊slogan,而是在日常更新、產品細節中活出品牌信念。
這三者結合起來,就構成一種「人格的穩定性」。
而人格穩定,就是信任的來源。
信任,就是品牌影響力的根。
R|重構(Reframe)|品牌不是名片,是一段與世界互動的語氣設定
我一直覺得,「品牌人格」這件事,很像為一個角色設定語氣。
就像你寫小說、拍紀錄片或演舞台劇時,你會問:
- 他會怎麼面對壓力?
- 他會怎麼跟朋友講話?
- 他會在哪些情況沉默,在哪些情況冒險?
如果你是個品牌創作者,那你每天釋放的文字、圖像、產品、說話方式……就是你這個「角色」和世界互動的方式。
而這個角色能不能被信任,不在於他「多厲害」,而是他「是否一致」。
說到底,我們都不是在追求品牌完美化,而是:
「讓別人能夠在混亂的資訊裡,精準認出你。」
當你能做到這件事——你就擁有了真正的品牌力量。
E|Express(呈現)|讓品牌成為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只是一套包裝
所以,如果你今天想開始打造一個品牌,不論你是創作者、顧問、老闆,我邀請你先放下那些「看起來厲害的東西」。
先做這三件事就好:
小行動練習 |
- 寫一段自我介紹,用你品牌的語氣說出來
(不是介紹產品,而是:「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想和世界建立什麼關係」) - 挑三張最近發的社群貼文,問自己:這是「我會這樣說話的人」嗎?
- 設定一組品牌語氣的形容詞(例如:溫暖、直接、有點幽默),並讓未來的內容盡量與這些語氣一致。
最後,留給你一個小提問:
「如果你的品牌也是一個人,
他會用什麼語氣,對這個世界說話?」
這不是口號設計,而是你創造信任的起點。
當你願意真實地成為某種語氣的代表,
你就會慢慢吸引那些和你頻率相同的人——
一起說話、一起靠近、一起走很遠。

📎 文末小邀請
如果你也在打造自己的品牌角色, 歡迎加入【光之練習 ArtMind to Biz 的沙龍】。
這裡不是教你怎麼「看起來專業」,
而是陪你一起探索——
如何用清醒 × 真誠 × 穩定的語氣,成為一個可信賴的存在。
我們一起練習。從品牌,也從人生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