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的人生,有餘裕嗎?
餘裕,這兩個字我第一次開始認真思考,是在某個疲憊到無法思考的週五晚上。手上的任務一件接一件地完成,代辦事項的勾選聲短暫地令人感到滿足,但心裡那個聲音卻越來越清晰:
「我是在前進,還是在原地打轉?」
我們這一代,很努力,也很疲累。我們擁有太多選擇,但也同時失去了選擇的空間。被行程塞滿的日子裡,連喘口氣都成了奢侈。
那時我意識到,我不想要的是更「多」的人生,而是更「有空間」的人生。
於是,「餘裕」成了我重新設計人生的核心原則。
二、餘裕不是懶散,而是一種更深層的紀律
多數人把餘裕誤認為是懶散,是慢下來。但對我來說,餘裕代表的是一種更深層的「主動性」:主動為真正重要的事情,留出空間。
這樣的餘裕來自三種選擇:
- 不讓每一天都被填滿:行事曆上要有空白,是讓思考與靈感有機會進來。
- 不急著反應:我們不用每個通知都回應,也不用每個情緒都回擊。
- 不活在短期結果中:長期主義讓我們不再追逐快感,而是建立穩定、寧靜、可持續的節奏。
這些選擇需要自律,需要對內在價值的清晰,也需要捨棄一些表面上的效率。
三、我如何實踐餘裕系統?
餘裕對我而言,從來不是空談的理想,而是一套可以落地的系統。我用三個層面去實踐它:
1. 節奏層:早晨儀式與簡化日常
每天早上,我只做三件事:冥想、寫日記、喝一杯手沖咖啡。這樣的「節奏感」幫助我在進入工作模式前,先與自己對話。這不是效率的工具,而是一種心理上的對齊。
2. 設計層:習慣追蹤與注意力配置
我用 Notion 設計了一個「餘裕生活儀表板」,每天追蹤四個習慣:運動、水分、閱讀、無手機時光。習慣不是壓力來源,而是我選擇將注意力放在哪裡的方式。
3. 戰略層:長期目標與週期性回顧
每個月我重新檢視自己的目標是否還 align,我不追求快速成長,而是「穩定成長」。成為什麼樣的人,比完成什麼目標更重要。
四、餘裕不是終點,而是方向
選擇餘裕,並不代表我已經「餘裕」。事實上,我仍然會焦慮、會感到不足、會有被時間追趕的時候。但我知道自己選擇的是什麼方向。
餘裕不是你已經擁有的東西,而是你每天練習選擇的結果。
它是我們在資訊過載時,仍能保持思考的空間;
是我們在快速競爭中,仍能用自己的節奏前行; 是我們在人生每個分岔口,都能誠實面對「什麼才是值得的」。
結語|餘裕是一種生活的藝術
我創建這個部落格「餘裕學」,不是要教人變得更成功,而是希望讓更多人相信:
我們可以不那麼焦躁,也能活出自己的節奏。
我們可以不追求過度,也能獲得深度的滿足。 我們可以選擇長期、選擇簡單、選擇讓人生留下餘白。
希望這個角落,能為你創造一點餘裕的空間。從今天開始,為人生重新設計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