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隻小豬不只是童話,是從理財到人生選擇的啟發(話說AI生成的圖片,小弟跟大哥的角色應該對調哦😂)
小時候我們都聽過「三隻小豬」的童話故事:三隻豬兄弟離家自立,各自選擇了不同的建材蓋房子。第一隻用稻草,第二隻用木頭,第三隻則花時間用磚頭,一磚一瓦地築起堅固的家。故事的高潮在於大野狼的登場;前兩間房子被輕易吹垮,唯有第三隻小豬的磚房堅固不搖,成功抵擋危機。當我還是國小老師那會兒,總是跟小朋友提到這故事的寓意:凡事不能貪快圖省力,要踏實努力等等,但視角一轉,狼也可能是好人...
【視角一轉,狼也可能是好人】
在童話故事中,狼大多被分配到壞蛋的角色。但美國作家Jon Scieszka的視角就不同了,他改編了繪本《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The True Story of the Three Little Pigs),故事中名叫阿力的狼,穿著西裝且彬彬有禮。起初只是去借點糖,結果打了個噴嚏,豬大哥的房子就倒了,並且剛好意外身亡於草堆之中。然而整件事其實是誤會一場!故事裡還加入了"記者"這樣一個角色...
這版本提醒我們立場不同,觀點也會大不同。過去熟悉的黑白善惡界線,當我們換個視角看,竟可能模糊甚至翻轉。現實人生中,我們是不是也常被單一敘事帶著走,而忽略了另一邊的聲音?
【三隻小豬,也能是成語故事】
2007年,當時的教育部長杜正勝把「三隻小豬」編入辭典,引發不少爭議。
在《成語典》裡,「三隻小豬」可被當作形容詞,象徵踏實、不偷懶。例如:「我們要記取三隻小豬的教訓,今天既然要建橋,就要建最堅固的橋。」
廣為人知的故事,其實也能成為文化語言的一部分。當我們引用這些集體記憶,不只能加深表達的效果,也能喚起共同的情感與理解。(I mean部長的部分。)
【別忘記狼是群體動物】
在某些創意詮釋中,有人進一步指出狼是群體動物,怎麼可能只有一隻狼來襲?若牠改天號召同伴一同來犯,即便是第三隻小豬的磚房,也未必能安然無恙。
這說法給我們一記警鐘;單打獨鬥固然有意義,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策略與團隊意識。無論是生活還是職場,「形隻影單」是風險;擁有資源與人脈的支持系統,才是抵禦風暴的關鍵,so同為創作者,讓我們一起追蹤起來吧~~
【從童話到理財:三隻小豬與經濟學】
最讓我佩服的延伸,莫過於把三隻小豬的故事用來講「理財與經濟概念」。像是童書《如果三隻小豬懂經濟學》就以淺顯方式引導孩子認識經濟原則,例如投資、風險控管、延遲享樂、資源配置等。
三隻小豬各自蓋房子的選擇,本質上其實就是理財決策的縮影——
稻草房是追求短期快速滿足,風險高但省時;
木頭房是中庸選項,有些保障但仍不夠穩固;
磚房則象徵長期規劃與穩健投資,雖然耗時費力,但在風險來襲時卻能發揮最大防禦力。
這與人生職涯或財務管理何其相似!你是選擇眼前輕鬆,還是願意為未來扎根?
我們若能早一點理解這層道理,或許就不會輕忽「準備」的價值。從小學開始就懂經濟學的概念,或許正是讓下一代少走冤枉路的起點。話說我孩子還小的時候,沒想過講這個故事,告訴他們就業後應該要外出"蓋自己的房子",屆時如果還住家裡,必須付房租,這....要怎麼說出口😅
【結語】童話看似為孩子而寫,卻往往在長大後才能真正理解
童話故事的價值,不在於「故事講完了」,而在於它還能延伸出不同視角以及可深可廣的思路。難怪這些普世價值,不但可以跨文化且不斷被重新詮釋而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