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市場劇烈波動的時候,我總會想起那句老話:
「我們無法決定市場,只能決定自己的行為。」
4月初,VT從年初以來的高點大幅回落,從3月收盤價115.95 從半山腰一路滾跌至4月最低點100.89,不只措手不及,甚至令人腳麻跑不動。
川普投顧一個關稅快刀,不只是技術面的修正,更像是一場投資心理的震撼教育。有人開始觀望,有人停扣,有人選擇投入。然而,截至5月2號收盤,VT跌破眾人眼鏡 又悄悄站回 $119.06,甚至超越前高4月高點的時候,市場上卻少了掌聲,因為太多人已經「麻木、懷疑、害怕下跌再來」。
而那些仍然默默扣款、定期投入的投資者,此刻卻靜靜見證了一場資產的重新分配。
我不知道你是否有在那幾天感到猶豫、恐懼,或甚至按下了暫停鍵。
但希望你記得,在這條路上,你並不孤獨。至少有我還在投入。
📜 市場只會向右
「我們無法決定市場怎麼走」這句話聽起來像廢話,卻是投資中最難做到的體悟。
四月的下跌,有人說是川普關稅的影響、有人說是美債議題的影響、有人說這是一連串全球供應鏈事件的集體反應。但這些你控制不了,就像你無法阻止風雨的來襲一樣。我們唯一能做的,是決定自己的傘要不要撐開、雨鞋要不要換上。
同樣地,在那幾天,有些人選擇持續定期定額、有些人選擇賣出離場,也有些人則主動加碼。每一種行為都代表了一種選擇,而這些選擇,背後都有其決策的心路歷程,也最終也會決定財富的分配方式。
市場一直都在,而且總是向右走向前行,而你的選擇決定你是否參與那場重分配。
📉 指數反彈,你認為是機會還是遺憾?
VT從 每股100.89 一路反彈到 119.06,短短不到一個月內,漲幅超過 18%。
還記得那段跌落的時候,市場的聲音嗎? 「是不是要崩了?」、「這次不太一樣...」、 我等它再低一點...」、「金融風暴要來了...」
請你永遠記得,這些聲音其實每次下跌都會出現,也會一再地干擾指數投資人的心智。
邀請你反思一下,作為一個合格的指數投資人,你該關心的是什麼呢?
答案就是,一如既往。
定期定額發動時你可能沒買在最低點,但沒關係。長期投入的關鍵從來就不是最低點在哪,而是你是否還在場。
財富從來不是一次押注的結果,而是一次又一次堅持下去的累積。
錯過了一次投入,不是錯誤,是提醒你下次該更相信自己的節奏
下圖是 VT 的月K線圖,清楚展現出 2025 年 4 月的長下影線回檔,以及 5 月強勢反彈的過程。這一根「海底針」K棒不只是價格的修正,也是心理的測驗。當市場劇烈下殺時,你是否仍然按下扣款?還是選擇觀望?而當價格再次站上 $119.06,甚至將來回到高點時,你是否曾參與這場重分配?

價格又下又上彷彿什麼都沒發生
這是一個誠實的問題,不需要對別人回答,只需要對自己誠實:我是否還在場?
但更進一步來說,每月定期定額的朋友有參與到,很好,每年度才定期投入的朋友也許根本沒有想法,也很棒! 重要的是,我還在場。
💱 匯率震盪,是新的一輪難關?
好不容易進入快樂的5月份,想不到5月2日時,台幣兌美元從 32.05 一口氣升到約 31.06,單日升值幅度超過 3%,為數十年來少見的劇烈波動,不禁引發另一波猜測。
不少投資人手中持有的美股資產水位好不容易回到大跌前,看似沒跌、卻因匯率變動,換算成台幣後出現「報酬縮水」的錯覺,心理上格外難受。
但回顧歷史,台幣本來就在 27~33 之間來回震盪。以我自己這幾年年度換匯的價格,也落在這個區間,有時換在29、有時換在32,並沒有一個所謂「最好的時點」。
真正重要的不是精準換匯,而是你是否持續有換匯、有投入、有紀律地做這件事。 匯率只是在不同年份給了不同的入口,而你是否跨過那道門,才是關鍵。
進階提醒,我們進行的是美股投資,是要把台幣換匯成美元,因此有人選擇主動再美元高低點進行大量換匯,而我個人的想法是「分散」,沒錯!
指數投資者除了資產標的分散、買進時間分散,甚至連匯率風險都該分散
📊 匯率與資產的關係?

VT-USDTWD

IEF-USDTWD
這兩張圖,是兩種對照,也是一體兩面的提醒。
在上圖,我們看到的是 VT 的月K走勢與美元兌台幣匯率(USD/TWD)的長期對照,展現出全球股市長期趨勢向上的力量;而在另一張圖中,我們將焦點放在 IEF(7-10年期美國公債ETF)與美元兌台幣匯率(USD/TWD)的長期對照。
與 VT 不同的是,IEF 在 2022 年之後經歷了顯著的價格修正。這是美國聯準會升息的直接反應,當利率上升,債券價格自然下跌,這段期間也讓不少以債券為避險資產的投資人感受到「防禦資產也會受傷」的現實。
然而,回顧近20年來,USD/TWD 的波動依然侷限在 27~35 的頻道內來回震盪,若我們能夠接受「匯率本就是波動的一環」,那麼就會更能穩住腳步。
年年投入、年年換匯,長期的複利與紀律,將遠大於短期的起落。
🧘 結語
市場每一年都有波動,有時比較大、有時比較小;匯率也是如此,有時相對高、有時相對低。
這些價格行為,其實都在提醒我們:你無法控制市場,也無法控制匯率,但你可以選擇繼續做對的事。
堅持不懈,不是口號,而是你在投資路上真正的分水嶺。
當別人選擇觀望,你是否選擇了堅持?
當匯率波動讓人心慌,你是否照著計畫換匯、照著節奏投入?
當大家都忙著思考「對策」,而我們選擇「一如既往」。
看似很傻,但也許,傻傻走下去的人,才會走得最遠。
📌後記
這次下跌,聽說許多近幾年才進入市場的朋友,因為重壓個股並透過質押放大部位,在前兩年完整吃到了上漲的波段,相當開心。
但也或許太過樂觀了。
在資產不斷增長的過程中,有人選擇再進一步放大槓桿,透過質押資產借錢再投入,猶如期貨市場或加密貨幣市場常說的「滾倉」操作。
正所謂:市場要毀滅你,必先讓你自認為無所不能。
在這個快速滾雪球的過程中,許多人爆賺了,自信滿滿、以為財富自由近在眼前。想不到 4 月初的快速下跌,導致維持率不足、被券商強制平倉(斷頭),就此出局。
「維持率」是投資中非常關鍵的術語,尤其在使用槓桿操作時。它代表你的資產價值與借入資金的比例,是衡量風險與是否會被強制平倉的基準線。一旦跌破臨界值,系統就不再給你機會。
看見各大論壇出現大量「投資畢業文」,往往就發生在市場最低點那一刻,真是令人唏噓。
最後說說匯率這件事我的主觀看法。
傳統上我們認為台灣是出口導向國家,台幣貶值有利於出口業利潤;反之,一旦台幣大幅升值,就可能導致出口企業產生「匯損」。有人說這是產業轉型的契機,也有人擔心台灣無法承受這樣的壓力。
但我想問的是:就算這一天真的發生,我們就不投資了嗎?
🌍如果哪天台灣真的失去競爭力,我們更該將資金配置到全球最強大的資本市場!
匯率短期或許能讓你「撿便宜」或「保值」,但對我們這群普通人來說,長遠來看,能夠持續投入、穩定參與市場,才是真正的解答。
還是那句啟蒙者說過的一句話:
🧭「投資,比的是氣長,不是氣盛。」
感謝你的耐心閱讀,願善良、智慧與紀律與你我同在🙏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幫我按下愛心 ❤️、留言 🗣️ 或分享給需要的朋友 🔁
你的每一個回饋,都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