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I|The Seven Layers of Communication: The Model and the Panorama
1-1|溝通迷宮:覺醒的起點
我們從小就學會說話,但沒有人教我們如何真正「溝通」。在成長過程中,我們以為開口表達、點頭回應、展現表情就足夠了,卻一次次在關係中感到挫敗,明明「說了」,對方卻「沒懂」;明明「聽了」,心卻毫無共鳴。
實例:「我已經告訴你三次了!」母親懊惱地對孩子喊道。孩子委屈回應:「但你沒說清楚要什麼時候做完...」這不僅是記憶或理解的問題,更是溝通層次未能對齊的結果。
溝通,是人際關係的起點,也往往是誤解與痛苦的根源。多數人沒有意識到,溝通其實是一個深層的「內在工作」,我們帶著什麼信念說話、帶著什麼情緒聆聽,這些都遠比話語本身更具力量。換句話說:「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你是誰』在說。」
這本書,旨在幫助你走出語言的迷宮。你將看到一張從語言表層到心靈深處的地圖,七層溝通模型。從這張圖開始,覺醒溝通的真正力量。
自我反思:回想你最近的一次溝通挫折,你認為問題出在哪一層?是資訊不清晰,還是情緒未被理解?又或者是更深層的價值觀衝突?
1-2|傳統教育的溝通盲點
學校教導我們文法、作文、簡報技巧,甚至辯論與邏輯,卻鮮少教導我們:
- 如何辨識話語背後的情緒
- 如何傾聽別人的潛台詞與真正需求
- 如何將內在的體悟清晰地轉化為言語
- 更重要的:如何用語言來連結,而非防禦或操控
實例:一位管理者對下屬說:「這份報告需要再修改」。表面上是資訊傳遞(L1),但下屬可能聽到的是責備(L3),而管理者真正的意圖可能是希望共同達到更高標準(L4)。這種層次錯位,正是傳統教育未能教導我們覺察的部分。
傳統教育將「語言」視為技能,卻忽略了它是意識的展現。結果,我們精通「說話的方式」,卻沒人告訴我們「為何說話」,或「如何真誠地表達」。
這也解釋了為何,儘管資訊如此發達,人與人之間卻前所未有地感到孤獨與隔閡。
小結:當我們認識到語言教育的侷限,就能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溝通模式,並尋求超越表層技巧的深度連結。這正是七層溝通模型的價值所在。
自我反思:你在學校學到的溝通技巧,是否真正幫助你建立了深度連結?哪些關鍵能力是你必須自行探索、學習的?
1-3|七層全景:從表面到心靈共鳴
七層溝通模型分為以下七層,每一層都代表一種更深刻的連結方式:

每一層都如同一扇門,從外而內,從淺入深。大多數人困在前兩層,不自覺地將語言當成交易與控制工具,而非橋樑與鏡子。真正的深度溝通,始於第三層,成熟於第五層,圓滿於第七層。
實例分析: 當伴侶說「你又工作到很晚」,這句話可能在不同層次有不同解讀:
- L1(資訊層):陳述一個工作時間的事實
- L3(情緒層):表達思念或不滿
- L4(意圖層):希望對方調整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 L5(信念層):質疑「工作至上」的價值觀
溝通障礙常出現於雙方在不同層次解讀同一句話的情況下。
1-4|溝通的七層架構
每一層不僅是溝通內容的轉變,更是心靈位置的轉換。這不只是一張模型圖,而是一套實踐地圖:
- 第1~2層是「表達技巧」的領域 —— 關注「說什麼」與「怎麼說」
- 第3~4層是「情緒與意圖」的領域 —— 關注「為什麼說」與「帶著什麼感受說」
- 第5~7層則進入「價值與靈性」的層次 —— 關注「是誰在說」與「超越語言的共鳴」
這七層,恰如佛法所說的「信解行證」四步:你得先「聽見」(L1-2)、再「理解」(L3-4)、進而「實踐」(L5-6),最後「證入」無言的共鳴(L7)。
實例:一位資深主管與新進員工的職涯對話
- 普通對話(L1-2):「你需要提升專業技能。」(僅傳遞資訊和建議)
- 深度對話(L3-5):「看到你的熱情,讓我想起自己當年。我相信每個人都有獨特天賦,你的創意思維是難得的優勢,如何在現有框架中發揮,是值得探索的方向。」(包含情緒共鳴、意圖傳達和價值觀分享)
小結:當我們理解這七層架構,就能有意識地選擇在適當情境中,進入適當的溝通深度,而非被動地停留在表層交流。
自我反思:你與不同人(伴侶、家人、同事、朋友)的溝通,通常停留在哪一層?有哪些關係,值得你嘗試更深一層的連結?
1-5|成長與年齡的對應
不同年齡與人生階段,對應著不同的溝通能力與理解深度。簡要如下:

這也解釋了為何不同年齡對「溝通」的需求與誤解,往往源自「層次不對位」的錯配。
實例: 父母(中年,L4-5)對青少年子女說:「我關心你的未來,希望你能理解我的用心。」(意圖層) 青少年(L2-3)聽到的是:「他們又想控制我了。」(情緒層)
代間溝通指南:
- 與兒童溝通:使用具體例子,避免抽象概念
- 與青少年溝通:先確認情緒,再討論事實和原因
- 與青年溝通:分享經驗但不強加結論,給予選擇空間
- 與中年溝通:尊重其經驗與貢獻,探討更深層意義
- 與老年溝通:珍視其智慧,耐心聆聽生命故事
第一部小結: 七層溝通模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看待人際互動中那些被忽略的維度。當我們意識到溝通不僅是資訊交換,更是心靈狀態的映射,就能開始轉化我們的對話品質。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在各個層次上修練溝通能力,從而創造更有意義的連結。
自我反思:想想你與不同年齡層人士溝通時的挑戰,嘗試辨識其中的「層次不對位」現象。下次溝通前,你可以如何調整自己的溝通層次,以增進理解?

七層溝通診斷表(情境版)
請根據你在真實生活中遇到以下情境時的反應與感受,對每題評 0~3 分:
0=完全不符合|1=有時符合|2=經常符合|3=非常符合
🔹【L1|資訊層】事實、數據、指令
(關鍵詞:效率、邏輯、指示)
- 當對方繞圈子時,我會直接打斷,請他說重點。
- 我處理工作溝通時會特別注意內容是否明確、具體。
- 我習慣傳訊息前用「一句話說完我要說的重點」。
- 對我來說,有沒有「講清楚」比有沒有「講感受」更重要。
👉 總分:____ /12
🔹【L2|詞語層】語言選擇、語氣、語境
(關鍵詞:語感、美感、修辭)
- 當我要婉轉拒絕別人時,我會反覆思考該用什麼詞最恰當。
- 我會調整語氣與措辭來配合不同的對象(如上司、朋友、家人)。
- 我喜歡觀察別人說話的用字遣詞,能從中感受他們的態度或立場。
- 我覺得話說「怎麼說」常常比「說什麼」更重要。
👉 總分:____ /12
🔹【L3|情緒層】情感、反應、能量
(關鍵詞:感受、情緒察覺、共感)
- 當對方用不耐煩或冷淡的語氣說話,我會立刻察覺到情緒變化。
- 我有能力讓人感到被理解,而不是只是被回應。
- 我對於溝通中自己的語氣與情緒變化,能有所覺察。
- 遇到氣氛僵硬的時候,我會試圖緩解情緒、找回溫度。
👉 總分:____ /12
🔹【L4|意圖層】動機、目的、潛台詞
(關鍵詞:策略、潛意識、洞察)
- 聽別人說話時,我常會思考他「其實想要什麼」。
- 即使表面上在閒聊,我也會關注對方話中是否藏有訊號。
- 我會依照情境選擇要「表達多少」,甚至故意留白。
- 我會根據對方的語氣與順序,猜測背後的情緒或目的。
👉 總分:____ /12
🔹【L5|信念層】價值觀、立場、世界觀
(關鍵詞:觀念差異、價值衝突、包容)
- 當我和別人意見不合時,我會先想「他為什麼會這樣想」。
- 我可以和價值觀不同的人好好對話,不急著爭辯。
- 我對「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立場」這件事,感到尊重與好奇。
- 我相信,深入溝通就是理解對方的世界怎麼運作。
👉 總分:____ /12
🔹【L6|靈魂層】深層連結、存在感、共振
(關鍵詞:同頻、靈性連結、非語言)
- 有些人即使沉默,我也能感受到他們是否「在場」。
- 跟某些人聊天時,我會有一種「彼此懂得」的安心與共鳴。
- 我珍惜與那些「靜靜坐著也不尷尬」的朋友。
- 我相信,有些話不是要「說出來」,而是要「被感受到」。
👉 總分:____ /12
🔹【L7|空性層】無言之境、無我、靜默溝通
(關鍵詞:無聲、內在寧靜、超越語言)
- 在深度禪修、念佛或獨處時,我感受到某種說不出的寧靜與合一。
- 我曾與某人對視或靜默,卻比千言萬語更能理解彼此。
- 我能在內心安住,不急著用語言填滿每段空白。
- 有時我感覺,真正的溝通發生在語言之外。
👉 總分:____ /12
📘 分數解讀建議

🔍 診斷結果反思
- 你的溝通強項在哪幾層? 這些層級如何影響你的人際關係?
- 你的待探索區域是哪幾層? 這些層級的缺乏會在哪些情境中造成挑戰?
- 你的溝通模式是否呈現某種特定趨勢? 例如:
- 上層偏高、下層偏低(重視事實與技巧,較少情感深度)
- 下層偏高、上層偏低(偏好感性與深度連結,較少結構性)
- 中層偏高(善於情緒與意圖層面的互動)
- 均衡發展(各層面皆有一定能力)
- 在未來3個月,你想優先發展哪一層的溝通能力? 請思考具體的實踐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