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ft Inc.(NASDAQ:LYFT)在 2025 年第一季展現出令人意外的財務反彈,公布每股盈餘為 0.01 美元,超出市場預期的每股虧損 0.01 美元。這一成績相較 2024 年同期每股虧損 0.07 美元的表現有顯著進步。此利潤轉正主要得益於營收年增 14%,達到 14.5 億美元,同時總預訂金額成長 13%,達 42 億美元。這些數據顯示,Lyft 的叫車需求回溫,營運效率明顯改善。
Lyft 將股票回購計畫擴大至 7.5 億美元,其中 5 億美元預計在接下來 12 個月內完成回購,反映出管理層對公司財務狀況與未來前景的信心。此舉也成功說服激進投資人 Engine Capital 撤回董事會提名,標誌著公司治理與策略方向的進一步一致。
Lyft 將成長重點轉向小型城市,這一策略已初見成效。以印第安納波利斯為例,當地 Q1 叫車量年增高達 37%。這些較少競爭的次級市場不僅為 Lyft 提供了新的營收來源,也使其能在公共運輸資源稀缺的地區鞏固市場優勢。儘管 Uber 仍是美國叫車市場的領導者,Lyft 專注於本土市場的策略與有效執行,讓其仍具競爭力。2025 年第一季 Lyft 的營收年增 14%,在全球交通服務需求受限的背景下,這一數字表現可圈可點。
財務層面上,Lyft 的關鍵指標顯示出營運體質的改善。2025 年 Q1 的調整後 EBITDA 為 1.35 億美元,較 2024 年同期的 2,200 萬美元大幅增長。公司毛利率亦同步提升,反映成本控管與定價策略奏效。
從長線發展來看,Lyft 在自動駕駛(AV)技術領域的佈局成為公司轉型的重要支柱。Lyft 計畫於 2025 年夏季在亞特蘭大推出首項 robotaxi 服務,合作對象為 May Mobility,並攜手 Mobileye 與日本丸紅,預計於 2026 年進軍達拉斯市場。這些自駕車計畫若能順利推進,有望大幅降低營運成本並提升規模效益。
然而,小型城市擴張策略同樣帶來挑戰,包括當地法規差異、用戶密度不足以及營運成本控制問題。Lyft 如何調整其商業模式以適應這些市場特性,將直接影響其長期成敗。
成本控管仍是 Lyft 的核心策略之一。近年公司透過組織重整與技術整合,提升營運效率,這也是本季財報好轉的重要原因之一。若能持續維持紀律性的支出管理,將有助於公司在不同營運階段維持獲利能力。
市場分析師普遍對 Lyft 的轉型表示正面評價。高盛(Goldman Sachs)將該股評級上調為「買入」,並給予 20 美元目標價,看好其在自駕技術領域的潛力與改善中的營運體質。Oppenheimer 則將目標價調升至 17 美元,認為 Lyft Black 等高階產品推動毛利提升,為公司營收結構帶來利多。
就估值面來看,目前 Lyft 股價約在 15.70 美元附近,市值約為 55 億美元。考慮到公司已重回獲利軌道,並啟動多項具前瞻性的策略與成長計畫,該股對於想布局交通科技板塊的投資人而言,具有一定吸引力。
總結來說,Lyft 2025 年 Q1 的財報結果與策略動作顯示,這家公司正處於復甦軌道上。雖然未來仍需面對市場拓展與技術導入的複雜挑戰,但其積極主動的策略部署與改善中的財務體質,使其具備重新爭奪市場份額的潛力。對專業投資人而言,Lyft 已不再只是追趕者,而是具備明確轉機的產業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