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衡(Yiheng Wang)作為魔術方塊頂尖選手之一,的確以其極高的實戰效率和比賽表現讓人印象深刻。關於 ZBLL(Zborowski-Bruchem Last Layer)是否“沒有修練的必要”,這個問題值得從幾個面向來探討:
一、王藝衡的實戰路線與 ZBLL 的關係
王藝衡主要使用 CFOP(Cross, F2L, OLL, PLL)解法,其特點是極致優化手速與 F2L 判斷,在 LL(Last Layer)部分並不全面依賴 ZBLL,而是優化了常見 OLL/PLL 情境與過渡效率。這意味著:
- 他在效率與泛用性之間取得平衡。
- 他在 F2L 的流暢性和手法速度上彌補了非 ZBLL 的 LL 稍慢劣勢。
- 他不刻意追求所有 ZBLL Case 的記憶與應用。
二、ZBLL 的本質與學習曲線
ZBLL 包含 493 個公式,涵蓋所有頂面完成(OLL done)下的 Last Layer 解法。理論上,它可以實現1-Look LL,但代價是:
- 記憶負擔大(需高度分辨與應用)。
- 非常依賴 Case 的辨識力與大腦反應。
- 只有在極端追求低 Sub 6(甚至 Sub 5)成績時才會顯現優勢。
對於大部分非職業選手或初中階玩家來說,ZBLL 並不是性價比高的投資。
三、頂尖選手對 ZBLL 的態度
除了王藝衡,許多頂尖選手如 Max Park、Tymon Kolasiński、Feliks Zemdegs 等也未全面實戰應用 ZBLL,反而採用:
- 部分 ZBLL Case 作為“Selective Training”。
- ZBLL 子集,如 COLL、Winter Variation、VLS。
- 將更多心力放在 TPS、Lookahead、轉場流暢性上。
這顯示,即使是世界級選手,也普遍不依賴完整 ZBLL。
結論:ZBLL 沒有必要修練嗎?
不是沒有必要,而是沒有「普遍必要」。
如果你是追求:
- Sub 10–Sub 8:無需全修 ZBLL,可重點訓練 COLL、ZBLL 部分 Case。
- Sub 6–5 專業選手:可考慮 ZBLL 子集整合。
- 世界紀錄或極限推進者:ZBLL 可能提供微小優勢,但仍需與 TPS、F2L Lookahead 一同優化。
王藝衡的表現證明的是:極高效能不必依賴 ZBLL 全修練,但對某些路線選手來說,ZBLL 仍是可選強化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