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標 本章將探討隱形眼鏡在配戴、取下、鏡片設計與配件使用過程中,對眼睛造成的機械性傷害。這些併發症雖不具感染性,卻可能導致角膜損傷、異物感與配戴中斷。
🧠 五力記憶:「戴拔、摩擦、翹折、鏡盒、殘物」
📌 5.1 配戴/取下鏡片造成的角膜損傷
- 初學者常因技巧不熟,導致角膜刮傷。
- 若使用過長指甲、乾手操作、取鏡過猛,可能造成角膜上皮破皮或撕裂。
- 角膜上皮受損會導致疼痛、畏光、流淚與視力模糊。
📝 臨床提示:
- 使用人工淚液潤濕鏡片與眼表可降低損傷風險。
- 可考慮使用鏡片吸棒或濕潤棉棒輔助取鏡。
📌 5.2 鏡片邊緣設計不良導致摩擦性損傷
- 鏡片邊緣過厚、邊緣切割不均、鏡片翻轉配戴等狀況,容易造成上下眼瞼摩擦。
- 反覆摩擦會導致上方結膜炎、角膜染色,甚至慢性不適。
📌 5.3 鏡片變形導致翹角或卡住
- 鏡片過軟、老化或配戴時間過長會造成形變,導致局部翹角。
- 翹角常發生於鏡片邊緣翹起(常見於RGP),易刮傷角膜上皮。
- 翹角也可能造成鏡片脫落、偏移視軸與視力模糊。
- 翹角典型表現為3點鐘與9點鐘方向的局部染色,可能伴隨乾眼症狀。
📌 5.4 鏡片破裂造成角膜異物感與划傷
- 舊鏡片、鏡片摺疊清洗或過度搓洗易產生裂痕。
- 破裂鏡片碎片可能嵌入角膜,造成劇烈異物感,需緊急就醫處理。
📌 5.5 異物殘留於鏡片或鏡盒內(如睫毛、粉塵)
- 鏡片未妥善清潔或保養,易殘留微粒、睫毛或棉絮。
- 小異物貼附於鏡片表面即可能造成角膜上皮微損、慢性刺激感。
🧪 常見染色表現:
- 上皮點狀染色(SPK):散佈於角膜表面,如針點般分佈。
- 3–9點鐘染色:多見於RGP配戴者,因鏡片邊緣翹角、眨眼摩擦或乾眼導致。
📂 實例說明:掉片後急取鏡造成的角膜劃痕
- 使用者眼鏡滑落,徒手取鏡時手勢過急,導致角膜撕裂。
- 建議:先使用人工淚液潤濕鏡片,放鬆眼瞼後再輕取。
📊 考題分析:
- 機械性損傷 vs 感染性損傷的區辨:
- 機械性傷害多無分泌物,染色邊界清晰;感染性則多伴紅腫分泌物。
- 題目常出現「戴鏡技巧」、「取下方式」、「鏡片翹角位置」的情境判斷。
🧭 插圖建議:
- 上皮點狀染色圖
- 翹角示意圖(鏡片一側翹起與染色情形)
- 正確與錯誤取鏡手勢對照圖
🌧 溫馨小語: 「戴鏡是一門藝術,小心與耐心,是給眼睛最好的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