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我的沙龍,讓我們一起在文字中穿梭古今,在故事裡尋找共鳴,一起品味文學中的生活美學。

上一集李白和杜甫的故事大家還喜歡嗎?不曉得大家是否像杜甫一樣,心中有崇拜的偶像呢?像我自己就非常喜歡南韓女歌手太妍和IU,因為我覺得他們的作品能讓我感受到滿滿的生命力,同時也能藉由她們的歌聲療癒內心的負面情緒,那不曉得大家的偶像是誰呢?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和我分享!這樣我就會認識更多美好的靈魂!
但我們今天要聊的故事和前幾集不太一樣,我們從范仲淹、馬正卿、杜甫身上,都可以看到人性善良的光輝,在朋友有難時患難與共、不離不棄,但我們在生命中有沒有可能交到壞朋友?或者有沒有被很信任的朋友背刺一刀?這當然很有可能!甚至,我猜這種經驗,恐怕很多人都不陌生吧?
所以大家可以猜猜我們今天的主人翁會是誰呢?給大家一句詩詞作為暗示:「生死一知己,成敗皆蕭何;存亡兩婦人,飄母與呂后」。
這首詩的主角到底誰呢?
不曉得大家心中有答案了嗎?我們今天要談的就是從忍辱卑微的平民,努力成為戰無不勝的兵仙,卻又跌落神壇的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
韓信的一生可以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來做總結,但造成他人生的矛盾與悲劇,是命運無情?還是人心險惡呢?讓我們一同走進這位亂世英雄的命運之河中,一窺他的沉浮起落。
韓信在進入軍營之前,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一飯千金」和「胯下之辱」,但我今天想從韓信投奔項粱說起,大家可能比較能感受他人生的跌宕與堅忍。
起初,在秦始皇於咸陽暴斃,胡亥夥同趙高竄改遺詔,陳涉、吳廣揭竿起義,整個社會動盪不安之際,許多人也開始思考到底要選誰作為生命的堡壘,韓信也不意外,他和大多數人想得一樣,選擇了擁有楚國貴族身分的項羽,想在他的麾下立一番功業。
不料,他屢次向項羽籌謀獻策,仍舊不受項羽的青睞,所以後來他就決定改換職場,轉身離開,投奔下一位君主劉邦,期待自己的才能可以受到重視。可是,當時劉邦還處於被項羽壓著打的局面,如果大家還記得〈鴻門宴〉這篇文章的內容,應該能夠想像那個唯唯諾諾,然後不斷說著「為之奈何?」的劉邦,既然如此,韓信為什麼會想要投奔呢?
這裡有一個頗有趣的野史,雖然我自己沒有認真去考證,但覺得頗有意思的,大家可以想想有沒有這個可能。有人說,當時在鴻門宴軍帳外站崗的交戟之士,也就是拿著武器看守的衛兵,其中一人便是韓信,所以他看盡鴻門宴中項羽他的婦人之仁、他的優柔寡斷、他的剛愎自用,同時也意識到看似強大的項羽團隊,其實在內部中有許多矛盾與衝突,所以他便覺得繼續留在項羽的軍隊中,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於是他轉念一想,或許劉邦才是那匹平定天下的黑馬。
這個推論雖是後人杜撰,但也有跡可循,畢竟〈鴻門宴〉的書寫者司馬遷本人並未在現場,是一種「不在場書寫」,而且鴻門宴當中項羽、劉邦兩陣營的互動與言語,應該是極為機密,鮮少人知道,但司馬遷卻洋洋灑灑地寫了這麼長一大段,而且人物描繪細膩,情節極具戲劇張力,司馬遷除了根據他考證的史料、採集的傳說軼聞之外,也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所以鴻門宴的經過真如《史記》中所記載的?這點我們無從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項羽陣營的內部問題,導致許多志士紛紛離開。
但,韓信來到劉邦的陣營後,就真的一帆風順了嗎?
通常會這樣問,就表示並沒有嘛!韓信起初在劉邦陣營之下,也沒有受到太多的青睞,後來還因為犯了法,被處以極刑,就在要行刑時,他抬頭與夏侯嬰對到眼,緩緩張開口說:「劉邦不想成就統一天下的功業嗎?為什麼要斬殺壯士呢?」語氣鏗鏘有力,不僅道出劉邦的核心欲望,也為自己表態,所以夏侯嬰覺得此人並不簡單,當場釋放了他,並且向劉邦推薦他,可是也只得到管糧草的小官。
不過也在這個時候,韓信遇到他人生的伯樂,人生開始逐漸翻轉,這個人就是蕭何。蕭何在和韓信的互動過程中,發現他善於觀察時勢,並預先想好對應之策,簡直是個奇才,所以也不斷向劉邦舉薦,但劉邦卻屢次忽略韓信,所以可想而知,韓信的內心有多憋屈,再加上他已經有一次開除老闆項羽的經驗,一回生二回熟,他決定也要炒劉邦魷魚,便收拾行囊,一走了之。
而這個消息很快地傳到蕭何耳中,蕭何都還來不及稟告劉邦,便駕馬於月夜中追回韓信,這就是很有名、也很浪漫的「月下追韓信」,在這感人肺腑的英雄情節之時,鏡頭轉向軍營中的劉邦,他可不這麼想,因為當時項羽為了打壓劉邦,封他為漢王,封地在偏遠又貧脊的漢中,當時很多人便覺得劉邦沒戲了,紛紛逃離劉邦陣營。
所以在劉邦聽到蕭何竟然也在大半夜離開軍營時,他慌了!覺得自己如同失去了左右手,但過了一兩天後,他看見蕭何帶著韓信回來了!他又生氣又高興,問蕭何為什麼要逃跑?蕭何就解釋道,自己並沒有要逃跑的意思,只是去把韓信抓回來而已。並告訴劉邦,如果你只滿足於漢王這個稱號,那麼便用不著韓信,但如果一定要奪得天下,非用韓信不可!
就這樣,劉邦這次終於接受蕭何的建議,不僅任命韓信為大將軍,還鄭重其事地辦了一個儀式向大家宣告,就在眾人不解、不服氣的眼光中,韓信終於可以往理想邁進一步了,而他知道這是受到蕭何的幫助。
當時他站在劉邦面前接受這軍職時,不談自己的用兵之道,居然是大膽地反問劉邦:「你覺得自己和項王誰比較厲害呢?」不得不說,劉邦還是很有自知之明,而且敢於示弱,沉默一會便說:「我當然不如項羽。」但韓信畢竟是待過項羽軍隊的,他向劉邦說:「確實,大王和我都比不上項羽,不過項羽雖然在震怒咆哮時,大家都害怕他,但他卻剛愎自用,不能放手任用有才的將士,不過是匹夫之勇;再者,項羽這人有婦人之仁,對親信太過信賴,而且,項羽軍隊經過的地方都遭受破壞,百姓著實敢怒不敢言,所以他看似是天下霸主,實際上卻失去民心,手上的一副好牌都打爛了!」
分析完項羽後,韓信也給劉邦具體的建議,他說:「大王您可以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戰的人才,那麼便不會被殲滅。分封土地給有功之臣,有誰會不心服口服呢?再加上當初大王您進入咸陽,不僅秋毫無所犯,還廢除秦朝嚴苛的法令,與人民約法三章,因此百姓都愛戴您呢!」想當然,在這理性又帶褒揚劉邦的分析中,劉邦自是歡喜,還感嘆自己與韓信相識太晚……
韓信也不辜負期待,先幫劉邦定三秦,讓他一躍成為項羽的強力對手,接續又將魏、燕、齊、趙納入大漢的版圖之下,成就楚漢相爭的局面,最後在垓下之圍,劉邦成為天下之主,統一天下。
然而在他人生的高光時刻,也引來了殺機……
首先,劉邦曾在聊天時問韓信:「你覺得我可以統帥多少兵馬呢?」韓信不假思索回答:「十萬!」這個數字其實已經不小了,所以劉邦並沒有什麼不悅之情,但劉邦反問韓信:「那你呢?」韓信非常自信地說:「多多益善!」這時候劉邦笑了,也問出大家心中的疑惑,那就是「如果你今天這麼厲害,為什麼受制於我呢?」
韓信也不是省油的燈,他說:「主君是駕馭將領的人,不是駕馭士兵的人,況且您是上天賜與的人選。」劉邦聽了高興不已,不過這種毫不掩飾的自滿,逐漸將自己推向人生末路。
另外,當時韓信用謀士蒯徹的計劃平定齊國,並且聽聞齊國狡詐多變,反覆無常,為了鎮撫齊國,使局勢穩定,便上書給劉邦,希望他能允許自己暫時代理齊王(也就是假王,不是真的)。這時收到上書的劉邦氣到不行,因為他剛好被圍困在滎陽,日夜盼著韓信帶兵救援,殊不知沒等到救援,反而等到韓信想自立為王的消息!
這時,旁邊的張良和陳平暗中踩著劉邦的腳,示意他不要發怒,並且低聲說:「目前漢軍的處境不好,不如趁機封他為王,好好對待他,反倒能穩定局勢,才不會發生叛亂。」這時候劉邦聽懂了,趕緊將剛剛的怒氣轉換成對韓信太客氣的嗔怒,說:「要做就要做真王,為什麼要做假王呢?」這就是假王成真的典故,但這件事又加速了韓信的死亡。
隨著韓信勢力的崛起,項羽也開始有所忌憚,便派人來規勸韓信,說當時天下人因為對秦朝的痛恨,才會起兵攻打他,秦朝滅亡後,大家應依各自的功勞分封土地、自立為王,以休兵罷戰,但劉邦卻非如此,仍舊不斷侵犯他人土地,他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就是不統一天下,不會罷休。
話鋒一轉,這個說客說劉邦多次落入項羽手中,但都能脫身,那是因為項羽的憐憫,可是劉邦每次逃走後就背棄盟約,再次進攻項羽,很明顯並非誠信之人,希望韓信能轉向項羽這邊。
爾後,再加足馬力說韓信現在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他選擇站在哪一隊,哪一隊就會贏。但依照劉邦的個性,如果他滅掉項羽的軍隊,下一個要滅的恐怕就是韓信你了。語氣又帶威脅,又帶利誘,希望韓信能站在項羽這一隊。
但大家知道韓信怎麼回應項羽的說客嗎?他說,在過往,自己身在項營時不過是個衛兵,但來到漢營後,劉邦給我將軍的職位、給我上萬的兵馬,每天給我好吃、好穿的,如果我背叛他的話是一件不好的事,所以我到死都不會背叛他!聽到這裡,大家應該能感受到韓信這一生的悲劇性吧?
韓信的謀士蒯徹也曾如此勸過韓信,避免功高震主、鹿死狗烹的下場,最好和項羽、劉邦三分天下,到時在這種局面下便沒人敢輕舉妄動,但韓信仍舊以同樣的理由堅定地拒絕了蒯徹的建議,蒯徹再舉了一些歷史典故,希望韓信能夠明白許多君臣在動盪之際,感情似乎相當深厚,一旦時局平定,人心猜忌便成了君臣間的感情裂痕。說到這裡,韓信就不讓蒯徹繼續說下去,最後他幾番思慮後,自認為自己功勳卓越,劉邦絕不會如此待他,所以便拒絕蒯徹的提議,而蒯徹似乎也早已看到韓信的未來,便裝瘋賣傻做了巫師。
最後的故事發展,相信大家也略知一二了,在劉邦統一天下後,功高震主的韓信卻被削去王位,貶為淮陰侯,此時他才醒悟原來自己真的是劉邦的眼中釘,兩人的嫌隙就此產生,畢竟一個天下容不得兩個太陽,所以從那之後,韓信就開始各種裝病、找藉口不和劉邦見面,也以為這樣便能保全性命。
但是是什麼事情讓韓信事與願違呢?我覺得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他自己的執念,另一個便是友情的背叛。
他有什麼執念呢?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兢兢業業立下許多功勞,為劉邦取得天下,結果只得了個淮陰侯;一方面是他現在的地位和當初自己瞧不起的大將們是一樣的,我想那種相對剝奪感對韓信而言,十分煎熬。所以後來韓信轉念一想,作為曾經使前老闆項羽自刎於烏東江的頭號功臣,再推翻一次老闆,自己當老闆應該沒什麼問題吧?但因為自己一直被監視著,所以很難行動。
直到陳狶被任命為代理丞相時,他覺得自己的機會終於來了!兩人在辭別之際,暗示陳狶可以擁兵自立,而自己會為他作內應。陳狶一向知道韓信的雄才大略,所以不久後便反叛了,然而,韓信的密謀卻被他的一名家臣的弟弟出賣,呂后也知道了這件事⋯⋯
但另一個他萬萬沒想到的便是蕭何的背叛,他替呂后哄騙自己入宮,當他一進宮便被捆綁,相傳在長樂宮以五刑處死,哪五刑呢?就是先紋面,再割鼻子、砍斷腳趾,接著用竹條抽打致死,最後梟首示眾,並在大庭廣眾之下,將他的遺體剁成肉醬,真的是極其殘忍⋯⋯
而我好奇在這背叛的瞬間,韓信心中在想什麼呢?我相信在他的人生跑馬燈中,一定有許多蕭何的畫面,從月下追逐的深情,到今日親信背叛的冷酷,或許在完全喪失意志前,耳邊傳來那既熟悉又陌生的聲調,說著「為國鋤奸」才是最殺人誅心的痛。
而鏡頭轉向蕭何,他內心在想什麼呢?我們不得而知。
這個故事於我而言,也有許多值得思考的議題。
司馬遷給韓信和蕭何兩個人的評價不一,他說韓信若能謙恭退讓,不誇耀自己的功勞,那就沒事了,但他卻沒這樣做,還想著反抗,所以遭到這樣的下場不是應該的嗎?
不知道為什麼我看到這段評價時,有點替韓信難過,我想韓信他是渴望被關注的,所以他用盡全力證明自己,掙得君王的信賴,搏得歷史中的一席之地,儘管有人勸他要自保,但他非常信賴自己的君主,覺得劉邦不會負他,可當事與願違時,他也沉寂過,但如果生活一直受到威脅,不曉得大家會怎麼辦?而韓信想到的辦法是反抗,為自己求得一條生路。
而蕭何的評價是謹守自己的職責,順應歷史潮流,相比被誅殺的韓信,功績更顯煊赫燦爛。
所以在歷史與人性之間,我們該如何看待蕭何的抉擇?
是忠於國家,還是守護友情?這道難題或許永遠沒有絕對的答案。
這兩個人的故事也給我一些有關職場的啟示。韓信之所以可以邁向人生巔峰,絕對離不開蕭何的拔擢,那他也未產生想要和蕭何爭權的想法,但蕭何就未必這麼想了。
在《不宮鬥也能強大》中就分析,蕭何當初月下追回韓信,其實是有兩個用意。首先,如果能發揮韓信的實力,作為舉薦人的他,勢必也有重賞;其次,韓信是在他底下跑掉的,如果投入敵軍,自己還會有過失。
所以,蕭何所做的一切,真的是為韓信好嗎?如果我們把這件事放在職場上來看,他提拔韓信是因為友情嗎?更可能是基於「讓老闆好」,「自己也會過得好」的目的為出發點,但韓信錯把這樣的情感視為友情、知己。
因此,當劉邦、呂后對韓信猜疑,蕭何當然也跟著算計。換句話說,我們要看清的是,職場上有人待我們不錯,很可能是為了他自己、為了公司著想,當我們不再有用處,可能就會被冷落。
而在這樣的處境中,韓信便是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告誡我們不要將自我價值感建立在他人身上,或社會評價上,畢竟「人心多詐,不可視其表」,更理性地思慮每項交易、行為背後都要衡量利益與代價,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也就是說,在職場上面對類似蕭何的行徑,我們也不需氣餒,只要提前觀察對方的舉動,是否有特定目的,就能在這些人態度丕變前,找到因應策略。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按♥、收藏,開啟小鈴鐺,期待我們下次的相會😀
Sound On:https://player.soundon.fm/p/0581f39a-e943-4488-aa30-39795c65fc38/episodes/3ba31b45-5ec5-4d5f-8ec7-dbb363324ac5?preview=true
參考資料:
〈【如是觀史】 蕭何月下追韓信〉: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99676
〈韓信臨死前說了一句話讓蕭何慚愧難當 讓劉邦後怕不已〉:https://www.ntdtv.com/b5/2021/10/13/a103241821.html
〈同是真心對你好,還是別有用意?「蕭何夜追韓信」給我的一道警惕〉: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39vOoZ
陳啟鵬:《不宮鬥也能強大》(商業週刊,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