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deogram生成
也許,是時候重新問問自己:我們想要什麼樣的媒體?
我們願意為怎樣的新聞內容買單?因為,媒體能不能改變社會,其實取決於我們怎麼看待它。
【媒體製造對立?我們正在失去什麼】
有時候我不禁想問:現在的媒體,是在報導新聞,還是在「製造新聞」?
隨著媒體生態的轉變,許多電視台開始從網路挖掘素材、將現象級事件重新包裝成報導。但問題來了,為了吸引眼球,他們往往不惜犧牲查證、模糊立場,用聳動標題斷章取義,把一件原本複雜的事講成非黑即白的對立戲碼。
結果是什麼?當事人被嚴重曲解,網路輿論風向一夕翻轉,甚至激起社會仇恨與分裂。
我們的新聞,到底什麼時候開始只剩下兩種立場、兩種選擇──支持或反對、英雄或惡人?
「鐘明軒事件,不是單一個案」
網紅鐘明軒的事件,正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關於事件始末,許多自媒體早已詳細整理,我就不再贅述。
我想問的是: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默默允許媒體擁有「煽動仇恨」的權力?又是從何時發現「被新聞報導」是一種風險?
我明白,與偏鄉教育或外籍移工處境相比,血腥八卦、情緒激烈的新聞更能抓住目光。但在這種報導邏輯下,被犧牲的,往往是一個又一個被誤解、被貼標籤的生命。
試著想像──只因新聞一句斷章取義的話,某天你在人群中,忽然被陌生人用異樣的眼神盯著看。那種無從解釋、也無處申訴的無力感,會是什麼滋味?
【媽媽嘴命案:媒體娛樂化的轉捩點】
2013年,「媽媽嘴雙屍命案」震驚全台。但比起案件本身,更讓我難以忘懷的,是電視台對這起命案的瘋狂操作。
當時,幾乎所有談話性節目都像聞到血腥味的鯊魚般撲了上來。命理師、星座專家、風水老師紛紛現身說法,搖身一變成所謂的「犯罪心理學專家」。
有人模擬案發現場,有人揣測犯案動機,甚至還有人進行「沙盤推演」,說得有聲有色,彷彿自己就是辦案現場的刑警。
但別忘了,這不是懸疑連續劇,而是兩條真實人命,卻被當成提升收視率的節目素材。
電視台沒在查案,只顧著炒作;觀眾還來不及哀悼,節目早已開演。
我們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把「人命」當作茶餘飯後的娛樂話題?
真相還沒出來,節目先開香檳
最讓人心寒的,是某節目在收視率打敗對手時,竟開香檳、切蛋糕慶祝。
一場命案,被當成KPI來消費,最終換來一場慶功宴。那一刻,死者的尊嚴與家屬的悲痛,被無情踩在腳下,只為了收視率與廣告收益。
更荒謬的是,媒體還直接進駐案發現場「實地模擬」,完全不顧店家還在營運,更不理會家屬的隱私與心理壓力。
清白還了,但標籤撕不掉
幾年後,媽媽嘴負責人呂炳宏終於獲判清白,但媒體曾貼上的「殺人犯」標籤,卻像烙印一樣難以消除。
呂炳宏曾說過一句讓人心碎的話:「法律會還我公道,但社會不一定。」
這句話,是我們所有人都該反思的。
輿論風向轉變的十二年
事件初期,Google評論區一片負評,許多網友根據媒體誇張渲染的「集體謀殺論」,在評論裡直接審判店家。那不是留言,而是毫無根據的情緒公審。
但隨著真相水落石出,評論開始出現不同聲音——有人為當年輿論輕信爆料而道歉,有人批評媒體未審先判,也有人希望媒體能為此負責。
這些留言顯示,社會逐漸從「跟著情緒走」,轉為更審慎地對待媒體訊息。
但可惜的是,這些平反的聲音永遠比不上當年那些鋪天蓋地的錯誤報導聲量來得響亮。
「媒體影響力」的社會代價
「媽媽嘴命案」對我們而言,是一堂痛苦卻必要的媒體識讀課。
評論區的變化,反映出我們如何從盲信、群起攻之,走到學會懷疑、反思與釐清。
這起案件告訴我們,媒體的話語權若不被制衡,隨時可能變成凌遲人心的刀刃。
但對當事人來說,他們經歷的,不只是司法審判,而是長達十多年的輿論酷刑。
【從「台版柬埔寨」看媒體報導的殺傷力】
——當新聞標題成了另一把兇器
最近幾年,你是不是也常常滑手機滑到一半,被某則新聞標題嚇到?
像是——「台版柬埔寨!囚禁32人、虐死3人,屍體像垃圾丟樹林」
光是這幾個字,就夠讓人腦中瞬間浮出一堆驚悚畫面。
甚至還沒點進去,心裡就已經開始在腦補情節。
這就是所謂的「標題殺人」
用最聳動的詞,把你拉進來,再用最片面的資訊,讓你以為自己已經「知道整件事」。
但我們真的知道嗎?在情緒被挑動的同時,有多少人會願意停下來問一句:
這是真的嗎?事情有這麼簡單嗎?這則報導的來源可信嗎?
媒體的每一次「放大驚悚」,都在重新訓練我們的大腦──用恐懼、用怒氣來閱讀世界,卻忘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忘了人命不是戲碼。
我們可以要求媒體負責,但同時也該提醒自己:不要讓標題,取代了真相。
📌 先來回顧一下:什麼是「台版柬埔寨」?
2022年,台灣接連爆出多起以高薪工作為誘餌,實際卻是把人關起來、威脅暴力,甚至導致死亡的詐騙案。這些案件讓人震驚沒錯,但媒體開始用「台版柬埔寨」這個詞,直接把國內的詐騙囚禁案,跟當時正在國際發酵的柬埔寨人口販運事件畫上等號。
這樣的比喻,雖然聳動、好理解,但它真的準確嗎?
其實,台灣案件大多是本地詐騙集團控制求職人頭帳戶、非法拘禁,不見得真的和跨國販運一樣。媒體沒解釋清楚,反而造成大家心理上直接聯想:啊,台灣現在是不是也淪陷了?
⚠️ 媒體這樣報,有三個問題特別值得講
- 標題殺人已到了無孔不入的程度
為了吸引目光、衝高點閱率,媒體常常使用「像垃圾丟棄」、「地獄」、「人間煉獄」這類用詞。對不明真相的民眾來說,看了這些報導,很容易就誤以為整個社會已經徹底崩壞。這不只是情緒性的渲染,更會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對事件本質的認知。
- 引發過度恐慌與誤解
許多民眾開始懷疑:「現在是不是哪裡都不安全了?是不是該封區、戒嚴?」但事實上,大多數事件都集中在特定詐騙集團活動頻繁的區域,政府也早已著手清查。對家屬與當事人而言,媒體那種借悲劇炒熱度的作法,更可能造成二次傷害。
- 媒體不教你「為什麼」,只會放大「多可怕」
現在的新聞,越來越像一場犯罪實境秀。
我們看到一件社會案件,媒體第一時間不是帶你了解背景或制度問題,而是搶著下標:
「兇手心狠手辣」、「詐騙手法超扯」、「受害者慘遭控制」……
彷彿新聞的任務,不是報導,而是製造情緒。
但真正該問的,其實是:
- 為什麼這些人會被騙?
- 是不是哪裡的制度有漏洞沒補起來?
- 我們的打詐機制,真的有用嗎?
- 政策跟得上詐騙手法的進化速度嗎?
這些問題,也許不夠聳動、不夠爆點,但卻才是讓事情不再重演的關鍵。
只是,這類比較「冷門」、需要花時間查證和解釋的東西,往往不是媒體想講的。因為講它,沒辦法讓你三秒內點進來、也不容易讓人轉傳分享。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更需要練習:別只當個「滑過去的觀眾」,要當個能提出疑問的讀者。
【未來展望:我們可以怎麼做?】
這些年來,媒體亂象屢見不鮮。除了媒體業者必須負起責任,主管機關也不能再選擇「置身事外」。
✅ 媒體本身應建立更嚴謹的審核機制,對報導的真實性與完整性負起責任,不該再為了搏版面而胡亂剪接、任意臆測。
✅ NCC等主管機關也應落實監督責任,對失職媒體訂出更明確且具懲戒效力的規範。當媒體違反新聞倫理,必須付出具體代價,才能真正導正視聽。
但更重要的是──身為觀眾與讀者的我們,也必須具備基本的媒體識讀能力。
不要什麼都相信、什麼都轉傳。看到報導時,不妨多問一句:這是真的嗎?還是被剪接過的敘事?試著從不同來源交叉查證,避免輕易被情緒牽著走。
畢竟,當媒體變成操縱情緒的工具,最終受害的,不只是報導中的當事人,更可能包括你我。
【筆者的觀點】
我當然支持新聞自由,但新聞自由不是要你亂下標題、煽動情緒。媒體應該要報導事實,也應該對社會有教育功能。
媒體的角色,應該是報導事實、監督權力、教育公眾、撥亂反正,而不是將新聞做成一場又一場的流量競賽。
現在的媒體生態,越來越讓人無法信任。標題為了搶眼球,搞得像八點檔劇情。
一件社會事件還沒釐清,就已經在螢光幕前被「情緒先行」地審判定罪。
我們活在一個資訊過量的時代,但對「真相」的追求,卻越來越稀薄。
就像每次看到有公眾人物發表「認祖歸宗」、「祖國論」這類言論,我不會附和,但也不會特別激動。
我心裡的感覺說穿了就是──不以為然。
我也理解,對很多人來說,那是一個龐大到無法忽視的市場。
現實很骨感,面對生存壓力,有些人選擇妥協、選擇沉默、選擇說出場面話。
我不會因此改變立場,但我也尊重他們選擇怎麼說。
畢竟,他們有言論自由。
但你我也有選擇的自由:你可以不聽、不看、不買單,拒絕支持他的創作。這是個人的選擇權。
但我反對的,是那種「一言不合就封殺、打到十八層地獄」的做法。
批判可以,抵制也可以,但我們不能讓「獵巫式輿論」變成常態。
因為一旦我們習慣了把不認同的人妖魔化,就很容易在某天,也變成被獵的那一方。
媒體、KOL、公眾人物,只要你有平台、有影響力,就更該為你的言論負責。
你說的每一句話、寫的每一段文字,都可能左右輿論風向,甚至影響他人對現實的理解。
這正是我對媒體最難以忍受的地方──當你握有話語權,卻選擇用它來製造仇恨、模糊事實、誤導群眾,那不只是道德問題,而是一種失職。
所以說到底,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聲音,而是更多的思辨;不是更多的情緒,而是更多的理解。如果你願意當一個有判斷力的讀者,願意對資訊保持懷疑、對立場保有距離、對他人留點空間,那麼,這個社會也許就還有一點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