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聞受訪者自己拿起麥克風,「立委直播」是還原真相?還是極化政治光譜?

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raw-image

你有沒有發現最近很多立委都在「開直播」?有些甚至直接在議場就開起直播!
就算沒follow,你應該也在新聞上看到很多擷取直播的片段吧?

黃國昌直播不意外、羅智強直播也不太意外,他們早經營直播一段時間了,但看到鍾佳濱開始直播,甚至民進黨中央也首度開直播節目,頓時就會發現「立委直播」這個現象突然興起。但這很大不了嗎?

過去我們接觸政治人物的論述大多源自新聞報導,所以一個人的形象是被媒體塑造出來的,才有所謂的「造神」。但隨著政治人物開始自己「拍影片」、甚至是無剪接的「直播」,他們繞過媒體直接與社會大眾溝通…記者採訪變少了,因為原本的受訪者們都自己先說話了!

當立委打著「還原真相」的旗幟,搶奪觀眾注意力、弱化「新聞媒體」角色,這個「減少中間人介入」的現象,究竟有利民主?還是不利民主?以及,「立委直播」會怎麼「操控」新聞媒體對他們的報導?

繼續閱讀,一起試著理解這個新的媒體現象,究竟如何影響我們對政治現場的認識🥹
(想看結論,直接前往「洞悉未來」)


文長,但別怕!這樣看少負擔:
找有興趣的數字標題0️⃣→看內文→延伸閱讀



焦點快報

-【惡補】如果不知道立委為啥直播,簡單告訴你!

1️⃣ 哪些立委在開直播?他們在播什麼?

「直播」這個概念大概在2016年FB、IG推出直播功能後,正式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原本多數直播內容都以遊戲實況為主,但這幾年許多政治人物都加入這個行列,比如黃國昌、呱吉、葉元之、民眾黨都算是比較早觸及政治內容的直播,羅智強、苗博雅、徐巧芯、謝龍介等人則在近1-2年加入,而2024年初大選前後,又有洪申翰、鍾佳濱、吳沛憶等人開起直播,甚至連民進黨中央也加入。

在這股直播浪潮中,政治人物通常先選擇一項議題,講解發生什麼、觀察到什麼,以及他對議題的看法、評論或倡議,目標很簡單,就是把「他的故事版本」講好、爭取觀眾認同。當然,過程不會總是生硬的議題,政治人物也會分享一些生活中有趣的小故事、與觀眾做互動、吃美食,甚至是講垃圾話,這些很日常、直率的內容能拉近政治人物與選民的距離,進而爭取更多政治認同。

立委吳沛憶就指出,直播時要跟觀眾像朋友,不能給制式回答;鍾佳濱說直播是要做政策推動,或者在進行議題攻防時適度釐清;徐巧芯認為直播是要跟選民暢聊自身對議題的想法,讓大家了解更多時事;謝龍介則希望透過生活化直播,爭取年輕選民支持。

raw-image


2️⃣ 立委為什麼要開直播?盤算什麼?

從上述大概可以知道,立委開直播的主要目的是爭取選民支持,畢竟網路聲量如何號召年輕人、進而成為政治籌碼,過去已經有多案例,比如直播起家的館長,在直播中對時事的針砭不僅能影響社會輿論,更在2019年與立委黃國昌成功號召萬人上街遊行;而黃國昌的直播更在2023年為民眾黨募得200萬、在前幾天為自己募得120萬,顯見直播威力不容小覷。

正是如此,2024年大選後,民進黨為了爭取網路上年輕人的支持,就希望黨公職可以加強直播等社群經營,於是如今有許多民進黨籍的立委們都紛紛開直播、做短影片、錄Podcast,希望增加自家意見的網路聲量。根據ETtoday的報導,立委直播的目的是希望直播用年輕人的語言,整理政策重點、為政策辯護、蒐集民眾意見;而沈伯洋、黃捷、吳沛憶也在直播節目中提到,開直播不只分享他們在立法院的處境,還希望告訴支持者可以做什麼;至於葉元之會在議場內開直播,他則表示一方面可以紀錄轉播拍不到的第一現場,另一方面也可跟支持者即時互動。

也就是說,立委直播的目標明確,除了專攻年輕族群之外,內容上就是要「為自己支持的理念辯護、爭取支持」,所以「說明議題的完整全貌、可能利弊、促進不同觀點對話」比較不是重點。(立委直播利弊請看「洞悉未來」)


3️⃣ 三器新聞2.0?記者剪立委直播當新聞有什麼問題?

當原本是受訪者的立委們,紛紛自己拿起麥克風、開直播,直接繞過新聞媒體與社會大眾對話,台大新聞所教授林照真認為「國會記者走向沒落,政論節目和社群媒體皆讓新聞記者弱化」,尤其目前有越來越多記者會直接擷取立委影音內容當作報導,他認為新聞記者的監督力量及專業表現被削弱。另外,風傳媒總主筆夏珍也指出,國會有越來越多開放素材理應是好事,但新聞記者若只是照抄立委產製的內容,甚至報導中凸顯立委唱歌等娛樂性內容,將相當可惜。

這與「三器新聞」有異曲同工之妙。所謂三器新聞是指記者將「瀏覽器、行車紀錄器、監視器」的內容做成新聞,而這種新聞雖然資訊取得容易、擴大記者守備範圍,但卻很容易限制記者查證空間、議題設定能力,而且內容往往具煽情與小報的元素。

同樣的,當記者開始擷取立委直播內容做成新聞時,雖然比較不容易有錯誤資訊,但卻會讓報導切角容易順應立委的設計,嚴重威脅記者的監督功能;同時,當立委必須在直播中安插娛樂元素時,也可能因此威脅新聞報導的公共性,充斥無關緊要的內容。

raw-image


解讀焦點

-【分析】實際看3個立委直播,我學會什麼叫「同床異夢」

1️⃣ 立法院是敗壞中?還是轉骨中?端看立委怎麼直播

由於這屆立委三黨不過半,立法院各種質詢、討論法案、排案順序的過程都紛紛擾擾,相當不平靜。不過,不同黨的立委、支持者對立法院的感覺其實南轅北轍,像是民進黨立委就批評國民黨與民眾黨合作,蠻橫阻止特定法案審查、毀憲亂政;而國民黨與民眾黨也不斷指控民進黨政府「壓霸(ah-pà)」,主張阻擋民進黨提案即是一種「打倒壞蛋」的勝利表現。

正是如此,綠委在立院無能為力,只好開直播讓大家知道藍白「多可惡」,甚至希望借大眾輿論的力量來使力;而藍白立委則不希望大眾被綠委「誤導」,所以開直播回應指控,也希望鞏固反對執政黨的聲量。

簡單來說,立委們就是希望透過直播,好好詮釋自己的視角,直接與選民溝通。

所以,立法院現在究竟是「敗壞中」,還是「轉骨中」,沒有標準答案,因為這是每個人的價值判斷;但是,當我們是從立委的直播視角來理解議場狀況時,我們通常只能知道某種詮釋,也通常只會看到他們希望我們看到的樣子。(沒錯,過去掌管這個效果的角色是新聞媒體,但現在卻是立委本人了)


2️⃣ 實際比較藍綠白!看看立委直播有什麼特色?

如果說立委直播成為現在一種很重要的、瞭解立法院動態的管道,那麼立委直播究竟在講什麼、怎麼講,自然就變得很重要,因為這可能會影響你下次選舉的投票意向,甚至可能會把你號召到街頭啊!(前陣子「印度移工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媒體真的會建構你對社會的認知)

不過,一場直播至少1小時起跳,要看「不同立委」直播就很不容易,還要看「不同黨派」的立委直播,根本像是天方夜譚。

但是沒關係,這次我們選擇黃國昌洪申翰羅智強這3位立委的某次直播,內容都與「立院攻防」有關,而且都屬於事後再現,我們實際觀看後歸納出幾點特色:

raw-image


📌對抗之必要:我是英雄,他們都是無恥的惡魔

「對抗」的元素非常明顯,三者都將對手陣營描繪成無賴、無知、可恥的惡魔,營造出戰鬥氛圍,多數者必須「降魔」、「教訓他」,少數者則「展現地像被霸凌」、「英勇逆襲」,但有趣的是兩者往往都在詮釋同個現場。

為了塑造氣氛,他們大多會先下結論或推論,例如「就是做賊心虛」、「就是在搗亂」,然後接著會指出一些證據來證明,比如「發言片段(甚至是單句)」、「歷史資料」等,不過即便這些證據都真實存在,但「去脈絡」會讓人缺乏判斷材料,接著「下意見」就會讓觀眾對事實的解讀定於一尊,「貼標籤」就這麼發生了。

尤其!「對抗」建立在藍綠水火不容的「假設」上,也就是兩黨互槓已經被內化成一種潛在劇本,所以很多時候上述「貼標籤」的過程,往往自然而然、理所當然,觀眾不會考慮證據或推理是否合理,甚至不會思考自己的價值判斷,只要符合「藍綠對抗」的劇本就合理。

這就像,我們不太在意為什麼英雄總能反敗為勝,惡魔卻肯定會遭到報應,即便這不是現實。


📌有如法規政策補習班,讓觀眾很會判斷,但不知道為什麼是這樣

立委在直播時,其實會更仔細的談自己對法案或政策的觀點或主張,比如解釋「為何提某個法案」、「為何一個政策重要」,這其實有助於觀眾對議題有更深的認識,比如有時觀眾也會提出疑問,立委就能提供專業科普。另外,觀眾也可以透過交流過程,確定一位代議士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可以視為比較長期、健康的競選過程。

但同時,為了讓觀眾好懂,立委也會用一些比較簡化的、極端的方式來解釋法案內涵,通常不會真的討論法條文字,所以對一般的觀眾來說,如果沒有額外做功課,不但很難真正清楚實質內容,還可能對某個法案或政策抱持「立場明確、內涵模糊」的態度,比如「認為國會改革是假改革,但假在哪,卻不太知道」,民眾的判斷變得很淺碟、不理性。

更何況,直播中常常出現「某某人做了什麼代表什麼」的推論,這些對觀眾而言,他們根本無從查證與判斷,但這些推論卻常常作為立場直播中論述法案或政策的基礎。


📌提高民眾政治參與:抖內、發表觀點、反映意見

有些立委直播會開抖內(Donate),接受觀眾小額贊助、並藉此凸顯其意見,但有些立委則關閉這項功能。抖內當然是一種更進階的民意展現,畢竟金流經常與立委態度有關,雖然目前抖內金額都不算太高,不至於到「施壓」,但多少會對立委有影響。目前抖內屬於《政治獻金法》的灰色地帶,詳細請看延伸閱讀的討論。

另外,觀眾也會透過留言區「發表觀點」或「反映意見」,若被立委注意到、甚至唸出來,其實就有達到與民意交流的效果,就像是過去民眾可能會直接與立委聯繫一樣。不過,就算沒有被立委注意到,但這些觀點或意見仍可能在觀眾之間引發討論及刺激,如此一來,其實也算是有促進政治討論的效果。

然而,上述當然是比較理想的狀況,也就是假設討論是多元的、理性的、有根據的。如果意見相當單一,甚至是以貼標籤的方式進行,這儼然成為一言堂、同溫層,可能讓不同意見不敢發聲,甚至直接離開直播,最終已經不是「討論」,只是「取暖」。


📌同一件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其實三位立委的直播,都在指控對方「踐踏議事規則」,雖然這三段影片不完全針對同個事件,但其實會有種「進入不同人的直播,看到完全不同世界」的感覺。為什麼會這樣?

事實上,回到最根本的「資訊」定義,其實可以分為「事實」跟「觀點」,「事實」就是指已經發生或存在的事物或事件,有正確或錯誤;「觀點」則是看法或意見,是一種個人的價值觀點選擇,無關正確與否。所以,面對同個事件,不同立委本來就有完全不同的觀點,當然做出的詮釋就會完全不同。

於是,問題其實不在立委鮮明地主張特定觀點,這其實很正常,他本來就代表著某種特定民意進入立法院;然而,問題在於,立委直播中的價值觀點其實很單一,所以它很難發揮民主體制很強調的「多元價值觀碰撞、協調」的效果。


📌當「政治工作」被媒介化,公共討論就弱化

王世堅質詢時為什麼一直送禮物?黃國昌質詢時為什麼要一直吼?很有可能是因為有錄影轉播,記者也可能會拿來做成報導,他們因而選擇這樣質詢;畢竟如果議場是封閉的,或許就比較少「表演」的需求。當然,我們不是希望議場不轉播,而是想點出媒體影響政治工作的痕跡。

事實上,這跟政論節目「名嘴」的現象有異曲同工之妙,過去傳播學者唐士哲、林富美都曾研究這類「政治媒介化」的現象,他們認為這種現象表面上看似是眾聲喧嘩的民主實踐,但實際上這些討論趨附在政治力量之下,多元觀點、公共領域消失了,反而更像是一種各自逐利的戲碼。同樣的,「立委直播」現象,是否會帶來類似效果?出現新的現象或問題?值得我們先一步思考看看。


延伸閱讀:
邱威傑(呱吉)》談「政治獻金法無法規範網路抖內」|https://mediawatch.pse.is/5xspnd
監察院》擬參選人收受抖內是否屬「政治獻金」?|https://mediawatch.pse.is/5xspvl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政論節目名嘴的媒體現象分析|https://mediawatch.pse.is/5xz67l


3️⃣ 「大聲、激動、情緒化」就是不好?ㄟ,其實不一定喔😈

雖然不同立委有不同風格,但大體而言,立委直播大概不脫「大聲、激動、批評、情緒化」等元素,當然還是會有「理性」論證、討論的部分,但當消息來源、立場相當單一的時候,要真正有健康的對話,也就是能瞭解事件全貌、交換不同觀點、甚至促成反思,相當困難。

事實上,中正傳播教授管中祥就指出,政治人物不論是拍影音還是開直播,當目的都是「宣傳」而非「溝通」時,雖然有助民眾瞭解政治議題、甚至產生互動,但卻有過於單向、簡化、同溫層取暖的問題。他更強調,只拼「聲量」而忽略「深度且實質的討論」的這種政治互動模式,並不理想,對台灣政治發展恐怕也不是好事。

不過,「情緒化」的發言不一定是不理性的、不好的。

我們可以把發言拆成「言說風格」與「言說目的」:「言說風格」指的是說話的調性,可分為「情緒」(如他講話就很靠北啊)或「理性」(如他說話比較沒有修飾);「言說目的」則是指說話所欲達成的目標為何,也可分為「情緒」(只是為了宣洩情緒)或「理性」(清楚真正想達成什麼)。

也就是說,如果立委在「言說目的」上有一個理性的考量與盤算,例如「擋不住即將通過的法案,希望引起社會輿論關注」,所以在「言說風格」上他用很情緒化的方式表達,即便看起來很無賴,但可能也不一定那麼有問題。

換句話說,作為選民(公民),我們應該更深入去判斷立委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值得追求的、合理的、公益的,那麼情緒化發言可能也不過是一種策略罷了。
raw-image


延伸閱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爆料公社算「公共領域」嗎?但它很情緒化耶?|https://mediawatch.pse.is/5wza2k


洞悉未來

-【結論】立委直播到底是好是壞?我想看的話,要注意什麼?

1️⃣ 「立委直播」風潮,可以怎麼解讀?

看立委直播的到底是哪些人呀?雖然沒有真實解答,但交大傳科副教授俞蘋曾分析2017年的資料,發現「大多數」台灣民眾都是「不經意」地在社群媒體上接觸政治資訊,而這些人其實沒有主動接觸政治新聞的動機!也就是說,「使用社群媒體」有助於促進其碰觸政治,是提升政治討論的重要管道,所以大家應該多多在社群媒體上發表意見、與他人互動。但仍得強調,這裡並未考量其接觸內容的多元性,意即雖然政治討論增加,但若陷於同溫層中,仍非理想樣貌。

事實上,2022年淡江公行教授林聰吉的研究就發現,網路上的政治資訊使用雖然能提升政治參與,也就是民眾參與政治的熱情,像是示威抗議、接觸陳情,不過這卻無助於提升社會信任,因為演算法導致的同溫層效應,往往對內高凝聚、對外卻排他,反而構成對民主政治的挑戰。

於是,林聰吉建議,若想達成「公共領域」的理想,在做政治討論時,應該強調每個人平等、信任、單純的主體性,討論時要保持開放心胸、願意自我修正,並不斷綜合、歸納、妥協彼此都能接受的論述,一步步往前進;而不是各說各話。

raw-image


2️⃣ 那,「立委直播」到底有助民主?還不利民主?

假如「政治參與」就是民主,那麼根據林聰吉的研究結果推論,立委開始直播、吸引民眾觀看,理論上能有效提升「競選活動」、「示威抗議」、「接觸陳情」這三類政治參與,也就是能激起民眾對政治的關注,甚至將線上的能量轉化成線下的實際行動。事實上,一些立委也曾坦言,希望透過直播來安撫選民的焦慮感,甚至提供「能做些什麼回應焦慮」的具體指引。

於是,立委直播能滿足「有動機參與政治話題」;不過,這還不夠理想,因為人們可能只停留在不同的過濾泡泡中,之間沒有對話。

更好的民主樣態應該是不同意見之間能產生對話、人們就不同意見進行協商,最終做出一個不完美的、妥協的,但大家都同意的決定,而對話要發生,必須先「建立共同事實基礎」,也就是對「發生什麼」有一樣的認知水準。

一個很好的案例就是「統神Call in苗博雅」,當時他們在爭論「未成年」性行為適法問題時,統神起初對「未成年」定義不清、錯誤轉述過去發言,導致兩人之間溝通有障礙,後來苗博雅拿出逐字稿與法條(共同事實基礎),明確定義法規年齡,讓統神最終態度反轉,接受苗論點、坦承犯錯,這是非常典型且少有的理想溝通。

直播中立委會分享一線觀察,甚至是法規政策的科普,看似有助於「建立共同事實基礎」,然而這卻會因每個人「怎麼定義事實」而異,什麼意思?「客觀論」會認為,事實本來就存在,我們只是盡可能接近它,那麼當我們在某個直播找到「答案」後,就會停在某個同溫泡泡裡。「建構論」會認為,事實是被詮釋而來的,不同的觀點或論述方式,就有迥然不同的「答案」,所以我們就比較願意接觸不同立場的直播。

所以,立委直播到底能否「促成政治討論」,讓公共議題被社會更廣泛的認知及協商,其實蠻考驗觀眾的素養,因為政治人物永遠不會是公正的,而立委直播就是其政策溝通的過程,所以在這個狀態下,觀眾很難只從單一直播得到多元觀點、建立共同事實基礎。


延伸閱讀:
苗博雅》「統神Call in苗博雅」片段(2:00開始精彩片段)|https://mediawatch.psee.ly/5xyycy
中央社》「統神Call in苗博雅」始末懶人包|https://mediawatch.pse.is/5xyyfe


3️⃣ 看立委直播時,記住3個重點!

raw-image
  1. 第一個重點
    很簡單,就是「多接觸不同聲音」,像是看不同黨派的立委直播,從我們的分析應該很好理解,他們之間到底多南轅北轍。此外,也可以在看完直播之餘,看新聞報導、看國會轉播、看提案文件,盡量接觸不同類型的資訊、找到原始資料,都有助於不陷入單一立場與片面事實的漩渦。除此之外,「長期關注」也很重要,畢竟台灣選舉頻繁,長期關注才能培養足夠的背景知識做選舉判斷,像是瞭解議題的來龍去脈、看清委員是不是在表演。
  2. 第二個重點
    是「內心時時質疑它」,其實就是內心要保有反思的層次,不斷思考他為什麼這樣說(Why)、他如何說這件事(How)、說了什麼跟沒說什麼(What),這是「內容」層面的反思。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意識到直播的「社會意義」,也就是立委直播目的不一定是傳播內容,反而是獲取聲量、地位、號召支持者等,所以我們也要跳脫內容上的分析,反思直播這項「行動」可能的意義及目的。
  3. 第三個重點
    是「意識到我們可能對號入座」,也就是這個社會其實是「物以類聚」的網絡,我們的身上會有很多標籤,如小草、817、戰鬥藍等,這些標籤帶有既定想像和預設,建構出各黨支持者的認同及疆域,之間很難對話。而立委直播,往往具有「圈粉」效果,不僅在內容上必然狹隘,更可能做價值認同上的動員。當然,這無法避免,我們也必然有自己的價值偏好,但意識到上述效果,盡量讓自己是「有點阻礙地」去支持某個價值,較能保有自主性、願意與不同價值對話。





支持我們🥰

⭐ 和我們一起塑造「更好的媒體,更好的社會」⭐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 或 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 這將能支持媒觀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關於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https://www.mediawatch.org.tw/about

》透過 媒觀官網 支持我們 💰

》歡迎在 Facebook 、 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 👍

參考資料

1.ETtoday(2024)/民進黨焦慮「青年粉漂白」 賴清德下令直播拚突圍|https://mediawatch.pse.is/5wuc36
2.ETtoday(2024)/拉近選民距離! 藍委各展本領分享政治大小事|https://mediawatch.pse.is/5wuc3r
3.ETtoday(2024)/網紅政治當道 綠委接力「直播戰」扭轉空戰劣勢|https://mediawatch.pse.is/5wuc4m
4.Wikipedia(2024)/「直播主」條目|https://mediawatch.pse.is/5wuc5t
5.Wikipedia(2024)/「Instagram」條目|https://mediawatch.pse.is/5wuc6w
6.Wikipedia(2024)/「Facebook」條目|https://mediawatch.pse.is/5wuc76
7.Wikipedia(2024)/「拒絕紅色媒體、守護臺灣民主遊行」條目|https://mediawatch.pse.is/5wuc8k
8.中央社(2023)/黃國昌開直播助民眾黨募款 一夜募得逾800萬|https://mediawatch.pse.is/5wuc9e
9.央廣(2024)/急募120萬責任額 黃國昌開直播火速達標 黃珊珊po文拜託支持|https://mediawatch.pse.is/5wucag
10.財訊(2024)/立法院恐從「瘋人院」變「網紅院」?藍白新人搶出頭,民進黨全力備戰|https://mediawatch.pse.is/5wucbm
11.上報(2024)/賴清德令黨公職開闢社群戰場 民進黨:不能拱手讓人|https://mediawatch.pse.is/5wucch
12.加開零食會(2024)/零食會試播集!三個I型人吃播中!【加開零食會 EP.1】|https://mediawatch.psee.ly/5wufb6
13.TVBS NEWS(2024)/訪問葉元之片段|https://mediawatch.psee.ly/5wuffr
14.識媒體(2022)/台灣新聞都是監視器、瀏覽器、行車紀錄器?運用「第三方影音素材」利與弊|https://mediawatch.psee.ly/5wy4jj
15.中時新聞網(2024)/綠委立院連輸15次沒招了?退將:韓國瑜喊1句話看了很爽|https://mediawatch.pse.is/5wyw6l
16.民視新聞網(2024)/立院通過多項爭議法案 藍內部無共識、綠批毀憲亂政|https://mediawatch.pse.is/5wyw9z
17.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23)/被爆料的「爆料公社」!除了中資,大家到底在不滿什麼?|https://mediawatch.pse.is/5wza2k
18.太報(2024)/空戰成政治新戰場!民進黨群起直播拚流量 傳播學者提醒:僅「單向溝通」很可惜|https://mediawatch.pse.is/5wzayp
19.黃國昌(2024)/猜猜民進黨今天提出幾次散會動議_0415|https://mediawatch.psee.ly/5xsqdg
20.洪申翰(2024)/那些立法院讓我傻眼的事 20240507|https://mediawatch.psee.ly/5xsqg4
21.羅智強(2024)/國民黨司法法制委員會表決再勝! 民進黨不敢開公聽會的原因竟然這麼簡單?|https://mediawatch.psee.ly/5xsqk7
22.林聰吉(2022)/網路政治資訊可以提升社會信任和政治參與嗎?|https://mediawatch.pse.is/5xt9y2
23.俞蘋(2019)/有心或無意?:社群媒體上的新聞與政治資訊使用|https://mediawatch.pse.is/5xta3c
24.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23)/法院認證!中天告贏NCC…來賓言論真的不受《衛廣法》規範嗎?|https://mediawatch.pse.is/5xz68w
25.唐士哲(2014)/從政治化媒介到媒介化政治:電視政論節目作為制度化的政治實踐|https://bit.ly/3i9lNra
26.林富美(2006)/當新聞記者成為名嘴:名聲、專業與勞動商品化的探討|https://bit.ly/3VLrKrT
26.銘報(2024)/立委開直播? 記者截取畫面報導 國會新聞同質性太多|https://mediawatch.pse.is/5y6svj
27.風傳媒(2024)/統神、黃子佼來看!與未成年性交「不同年齡層有對應法律責任」 苗博雅曝「3圖表」精闢分析|https://mediawatch.pse.is/5ylqn3
74會員
46內容數
我們是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這裡,我們會定期推出專題文章,從「媒體時事」帶你掌握國內外媒體大事,並從中一起「長知識」😎另外,我們也有Podcast了,馬上搜尋「逆食NEWS」🔊 FB跟IG也趕快追蹤起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