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聞受訪者自己拿起麥克風,「立委直播」是還原真相?還是極化政治光譜?

更新於 2024/06/05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raw-image

你有沒有發現最近很多立委都在「開直播」?有些甚至直接在議場就開起直播!
就算沒follow,你應該也在新聞上看到很多擷取直播的片段吧?

黃國昌直播不意外、羅智強直播也不太意外,他們早經營直播一段時間了,但看到鍾佳濱開始直播,甚至民進黨中央也首度開直播節目,頓時就會發現「立委直播」這個現象突然興起。但這很大不了嗎?

過去我們接觸政治人物的論述大多源自新聞報導,所以一個人的形象是被媒體塑造出來的,才有所謂的「造神」。但隨著政治人物開始自己「拍影片」、甚至是無剪接的「直播」,他們繞過媒體直接與社會大眾溝通…記者採訪變少了,因為原本的受訪者們都自己先說話了!

當立委打著「還原真相」的旗幟,搶奪觀眾注意力、弱化「新聞媒體」角色,這個「減少中間人介入」的現象,究竟有利民主?還是不利民主?以及,「立委直播」會怎麼「操控」新聞媒體對他們的報導?

繼續閱讀,一起試著理解這個新的媒體現象,究竟如何影響我們對政治現場的認識🥹
(想看結論,直接前往「洞悉未來」)


文長,但別怕!這樣看少負擔:
找有興趣的數字標題0️⃣→看內文→延伸閱讀



焦點快報

-【惡補】如果不知道立委為啥直播,簡單告訴你!

1️⃣ 哪些立委在開直播?他們在播什麼?

「直播」這個概念大概在2016年FB、IG推出直播功能後,正式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原本多數直播內容都以遊戲實況為主,但這幾年許多政治人物都加入這個行列,比如黃國昌、呱吉、葉元之、民眾黨都算是比較早觸及政治內容的直播,羅智強、苗博雅、徐巧芯、謝龍介等人則在近1-2年加入,而2024年初大選前後,又有洪申翰、鍾佳濱、吳沛憶等人開起直播,甚至連民進黨中央也加入。

在這股直播浪潮中,政治人物通常先選擇一項議題,講解發生什麼、觀察到什麼,以及他對議題的看法、評論或倡議,目標很簡單,就是把「他的故事版本」講好、爭取觀眾認同。當然,過程不會總是生硬的議題,政治人物也會分享一些生活中有趣的小故事、與觀眾做互動、吃美食,甚至是講垃圾話,這些很日常、直率的內容能拉近政治人物與選民的距離,進而爭取更多政治認同。

立委吳沛憶就指出,直播時要跟觀眾像朋友,不能給制式回答;鍾佳濱說直播是要做政策推動,或者在進行議題攻防時適度釐清;徐巧芯認為直播是要跟選民暢聊自身對議題的想法,讓大家了解更多時事;謝龍介則希望透過生活化直播,爭取年輕選民支持。

raw-image


2️⃣ 立委為什麼要開直播?盤算什麼?

從上述大概可以知道,立委開直播的主要目的是爭取選民支持,畢竟網路聲量如何號召年輕人、進而成為政治籌碼,過去已經有多案例,比如直播起家的館長,在直播中對時事的針砭不僅能影響社會輿論,更在2019年與立委黃國昌成功號召萬人上街遊行;而黃國昌的直播更在2023年為民眾黨募得200萬、在前幾天為自己募得120萬,顯見直播威力不容小覷。

正是如此,2024年大選後,民進黨為了爭取網路上年輕人的支持,就希望黨公職可以加強直播等社群經營,於是如今有許多民進黨籍的立委們都紛紛開直播、做短影片、錄Podcast,希望增加自家意見的網路聲量。根據ETtoday的報導,立委直播的目的是希望直播用年輕人的語言,整理政策重點、為政策辯護、蒐集民眾意見;而沈伯洋、黃捷、吳沛憶也在直播節目中提到,開直播不只分享他們在立法院的處境,還希望告訴支持者可以做什麼;至於葉元之會在議場內開直播,他則表示一方面可以紀錄轉播拍不到的第一現場,另一方面也可跟支持者即時互動。

也就是說,立委直播的目標明確,除了專攻年輕族群之外,內容上就是要「為自己支持的理念辯護、爭取支持」,所以「說明議題的完整全貌、可能利弊、促進不同觀點對話」比較不是重點。(立委直播利弊請看「洞悉未來」)


3️⃣ 三器新聞2.0?記者剪立委直播當新聞有什麼問題?

當原本是受訪者的立委們,紛紛自己拿起麥克風、開直播,直接繞過新聞媒體與社會大眾對話,台大新聞所教授林照真認為「國會記者走向沒落,政論節目和社群媒體皆讓新聞記者弱化」,尤其目前有越來越多記者會直接擷取立委影音內容當作報導,他認為新聞記者的監督力量及專業表現被削弱。另外,風傳媒總主筆夏珍也指出,國會有越來越多開放素材理應是好事,但新聞記者若只是照抄立委產製的內容,甚至報導中凸顯立委唱歌等娛樂性內容,將相當可惜。

這與「三器新聞」有異曲同工之妙。所謂三器新聞是指記者將「瀏覽器、行車紀錄器、監視器」的內容做成新聞,而這種新聞雖然資訊取得容易、擴大記者守備範圍,但卻很容易限制記者查證空間、議題設定能力,而且內容往往具煽情與小報的元素。

同樣的,當記者開始擷取立委直播內容做成新聞時,雖然比較不容易有錯誤資訊,但卻會讓報導切角容易順應立委的設計,嚴重威脅記者的監督功能;同時,當立委必須在直播中安插娛樂元素時,也可能因此威脅新聞報導的公共性,充斥無關緊要的內容。

raw-image


解讀焦點

-【分析】實際看3個立委直播,我學會什麼叫「同床異夢」

1️⃣ 立法院是敗壞中?還是轉骨中?端看立委怎麼直播

由於這屆立委三黨不過半,立法院各種質詢、討論法案、排案順序的過程都紛紛擾擾,相當不平靜。不過,不同黨的立委、支持者對立法院的感覺其實南轅北轍,像是民進黨立委就批評國民黨與民眾黨合作,蠻橫阻止特定法案審查、毀憲亂政;而國民黨與民眾黨也不斷指控民進黨政府「壓霸(ah-pà)」,主張阻擋民進黨提案即是一種「打倒壞蛋」的勝利表現。

正是如此,綠委在立院無能為力,只好開直播讓大家知道藍白「多可惡」,甚至希望借大眾輿論的力量來使力;而藍白立委則不希望大眾被綠委「誤導」,所以開直播回應指控,也希望鞏固反對執政黨的聲量。

簡單來說,立委們就是希望透過直播,好好詮釋自己的視角,直接與選民溝通。

所以,立法院現在究竟是「敗壞中」,還是「轉骨中」,沒有標準答案,因為這是每個人的價值判斷;但是,當我們是從立委的直播視角來理解議場狀況時,我們通常只能知道某種詮釋,也通常只會看到他們希望我們看到的樣子。(沒錯,過去掌管這個效果的角色是新聞媒體,但現在卻是立委本人了)


2️⃣ 實際比較藍綠白!看看立委直播有什麼特色?

如果說立委直播成為現在一種很重要的、瞭解立法院動態的管道,那麼立委直播究竟在講什麼、怎麼講,自然就變得很重要,因為這可能會影響你下次選舉的投票意向,甚至可能會把你號召到街頭啊!(前陣子「印度移工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媒體真的會建構你對社會的認知)

不過,一場直播至少1小時起跳,要看「不同立委」直播就很不容易,還要看「不同黨派」的立委直播,根本像是天方夜譚。

但是沒關係,這次我們選擇黃國昌洪申翰羅智強這3位立委的某次直播,內容都與「立院攻防」有關,而且都屬於事後再現,我們實際觀看後歸納出幾點特色:

raw-image


📌對抗之必要:我是英雄,他們都是無恥的惡魔

「對抗」的元素非常明顯,三者都將對手陣營描繪成無賴、無知、可恥的惡魔,營造出戰鬥氛圍,多數者必須「降魔」、「教訓他」,少數者則「展現地像被霸凌」、「英勇逆襲」,但有趣的是兩者往往都在詮釋同個現場。

為了塑造氣氛,他們大多會先下結論或推論,例如「就是做賊心虛」、「就是在搗亂」,然後接著會指出一些證據來證明,比如「發言片段(甚至是單句)」、「歷史資料」等,不過即便這些證據都真實存在,但「去脈絡」會讓人缺乏判斷材料,接著「下意見」就會讓觀眾對事實的解讀定於一尊,「貼標籤」就這麼發生了。

尤其!「對抗」建立在藍綠水火不容的「假設」上,也就是兩黨互槓已經被內化成一種潛在劇本,所以很多時候上述「貼標籤」的過程,往往自然而然、理所當然,觀眾不會考慮證據或推理是否合理,甚至不會思考自己的價值判斷,只要符合「藍綠對抗」的劇本就合理。

這就像,我們不太在意為什麼英雄總能反敗為勝,惡魔卻肯定會遭到報應,即便這不是現實。


📌有如法規政策補習班,讓觀眾很會判斷,但不知道為什麼是這樣

立委在直播時,其實會更仔細的談自己對法案或政策的觀點或主張,比如解釋「為何提某個法案」、「為何一個政策重要」,這其實有助於觀眾對議題有更深的認識,比如有時觀眾也會提出疑問,立委就能提供專業科普。另外,觀眾也可以透過交流過程,確定一位代議士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可以視為比較長期、健康的競選過程。

但同時,為了讓觀眾好懂,立委也會用一些比較簡化的、極端的方式來解釋法案內涵,通常不會真的討論法條文字,所以對一般的觀眾來說,如果沒有額外做功課,不但很難真正清楚實質內容,還可能對某個法案或政策抱持「立場明確、內涵模糊」的態度,比如「認為國會改革是假改革,但假在哪,卻不太知道」,民眾的判斷變得很淺碟、不理性。

更何況,直播中常常出現「某某人做了什麼代表什麼」的推論,這些對觀眾而言,他們根本無從查證與判斷,但這些推論卻常常作為立場直播中論述法案或政策的基礎。


📌提高民眾政治參與:抖內、發表觀點、反映意見

有些立委直播會開抖內(Donate),接受觀眾小額贊助、並藉此凸顯其意見,但有些立委則關閉這項功能。抖內當然是一種更進階的民意展現,畢竟金流經常與立委態度有關,雖然目前抖內金額都不算太高,不至於到「施壓」,但多少會對立委有影響。目前抖內屬於《政治獻金法》的灰色地帶,詳細請看延伸閱讀的討論。

另外,觀眾也會透過留言區「發表觀點」或「反映意見」,若被立委注意到、甚至唸出來,其實就有達到與民意交流的效果,就像是過去民眾可能會直接與立委聯繫一樣。不過,就算沒有被立委注意到,但這些觀點或意見仍可能在觀眾之間引發討論及刺激,如此一來,其實也算是有促進政治討論的效果。

然而,上述當然是比較理想的狀況,也就是假設討論是多元的、理性的、有根據的。如果意見相當單一,甚至是以貼標籤的方式進行,這儼然成為一言堂、同溫層,可能讓不同意見不敢發聲,甚至直接離開直播,最終已經不是「討論」,只是「取暖」。


📌同一件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其實三位立委的直播,都在指控對方「踐踏議事規則」,雖然這三段影片不完全針對同個事件,但其實會有種「進入不同人的直播,看到完全不同世界」的感覺。為什麼會這樣?

事實上,回到最根本的「資訊」定義,其實可以分為「事實」跟「觀點」,「事實」就是指已經發生或存在的事物或事件,有正確或錯誤;「觀點」則是看法或意見,是一種個人的價值觀點選擇,無關正確與否。所以,面對同個事件,不同立委本來就有完全不同的觀點,當然做出的詮釋就會完全不同。

於是,問題其實不在立委鮮明地主張特定觀點,這其實很正常,他本來就代表著某種特定民意進入立法院;然而,問題在於,立委直播中的價值觀點其實很單一,所以它很難發揮民主體制很強調的「多元價值觀碰撞、協調」的效果。


📌當「政治工作」被媒介化,公共討論就弱化

王世堅質詢時為什麼一直送禮物?黃國昌質詢時為什麼要一直吼?很有可能是因為有錄影轉播,記者也可能會拿來做成報導,他們因而選擇這樣質詢;畢竟如果議場是封閉的,或許就比較少「表演」的需求。當然,我們不是希望議場不轉播,而是想點出媒體影響政治工作的痕跡。

事實上,這跟政論節目「名嘴」的現象有異曲同工之妙,過去傳播學者唐士哲、林富美都曾研究這類「政治媒介化」的現象,他們認為這種現象表面上看似是眾聲喧嘩的民主實踐,但實際上這些討論趨附在政治力量之下,多元觀點、公共領域消失了,反而更像是一種各自逐利的戲碼。同樣的,「立委直播」現象,是否會帶來類似效果?出現新的現象或問題?值得我們先一步思考看看。


延伸閱讀:
邱威傑(呱吉)》談「政治獻金法無法規範網路抖內」|https://mediawatch.pse.is/5xspnd
監察院》擬參選人收受抖內是否屬「政治獻金」?|https://mediawatch.pse.is/5xspvl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政論節目名嘴的媒體現象分析|https://mediawatch.pse.is/5xz67l


3️⃣ 「大聲、激動、情緒化」就是不好?ㄟ,其實不一定喔😈

雖然不同立委有不同風格,但大體而言,立委直播大概不脫「大聲、激動、批評、情緒化」等元素,當然還是會有「理性」論證、討論的部分,但當消息來源、立場相當單一的時候,要真正有健康的對話,也就是能瞭解事件全貌、交換不同觀點、甚至促成反思,相當困難。

事實上,中正傳播教授管中祥就指出,政治人物不論是拍影音還是開直播,當目的都是「宣傳」而非「溝通」時,雖然有助民眾瞭解政治議題、甚至產生互動,但卻有過於單向、簡化、同溫層取暖的問題。他更強調,只拼「聲量」而忽略「深度且實質的討論」的這種政治互動模式,並不理想,對台灣政治發展恐怕也不是好事。

不過,「情緒化」的發言不一定是不理性的、不好的。

我們可以把發言拆成「言說風格」與「言說目的」:「言說風格」指的是說話的調性,可分為「情緒」(如他講話就很靠北啊)或「理性」(如他說話比較沒有修飾);「言說目的」則是指說話所欲達成的目標為何,也可分為「情緒」(只是為了宣洩情緒)或「理性」(清楚真正想達成什麼)。

也就是說,如果立委在「言說目的」上有一個理性的考量與盤算,例如「擋不住即將通過的法案,希望引起社會輿論關注」,所以在「言說風格」上他用很情緒化的方式表達,即便看起來很無賴,但可能也不一定那麼有問題。

換句話說,作為選民(公民),我們應該更深入去判斷立委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值得追求的、合理的、公益的,那麼情緒化發言可能也不過是一種策略罷了。
raw-image


延伸閱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爆料公社算「公共領域」嗎?但它很情緒化耶?|https://mediawatch.pse.is/5wza2k


洞悉未來

-【結論】立委直播到底是好是壞?我想看的話,要注意什麼?

1️⃣ 「立委直播」風潮,可以怎麼解讀?

看立委直播的到底是哪些人呀?雖然沒有真實解答,但交大傳科副教授俞蘋曾分析2017年的資料,發現「大多數」台灣民眾都是「不經意」地在社群媒體上接觸政治資訊,而這些人其實沒有主動接觸政治新聞的動機!也就是說,「使用社群媒體」有助於促進其碰觸政治,是提升政治討論的重要管道,所以大家應該多多在社群媒體上發表意見、與他人互動。但仍得強調,這裡並未考量其接觸內容的多元性,意即雖然政治討論增加,但若陷於同溫層中,仍非理想樣貌。

事實上,2022年淡江公行教授林聰吉的研究就發現,網路上的政治資訊使用雖然能提升政治參與,也就是民眾參與政治的熱情,像是示威抗議、接觸陳情,不過這卻無助於提升社會信任,因為演算法導致的同溫層效應,往往對內高凝聚、對外卻排他,反而構成對民主政治的挑戰。

於是,林聰吉建議,若想達成「公共領域」的理想,在做政治討論時,應該強調每個人平等、信任、單純的主體性,討論時要保持開放心胸、願意自我修正,並不斷綜合、歸納、妥協彼此都能接受的論述,一步步往前進;而不是各說各話。

raw-image


2️⃣ 那,「立委直播」到底有助民主?還不利民主?

假如「政治參與」就是民主,那麼根據林聰吉的研究結果推論,立委開始直播、吸引民眾觀看,理論上能有效提升「競選活動」、「示威抗議」、「接觸陳情」這三類政治參與,也就是能激起民眾對政治的關注,甚至將線上的能量轉化成線下的實際行動。事實上,一些立委也曾坦言,希望透過直播來安撫選民的焦慮感,甚至提供「能做些什麼回應焦慮」的具體指引。

於是,立委直播能滿足「有動機參與政治話題」;不過,這還不夠理想,因為人們可能只停留在不同的過濾泡泡中,之間沒有對話。

更好的民主樣態應該是不同意見之間能產生對話、人們就不同意見進行協商,最終做出一個不完美的、妥協的,但大家都同意的決定,而對話要發生,必須先「建立共同事實基礎」,也就是對「發生什麼」有一樣的認知水準。

一個很好的案例就是「統神Call in苗博雅」,當時他們在爭論「未成年」性行為適法問題時,統神起初對「未成年」定義不清、錯誤轉述過去發言,導致兩人之間溝通有障礙,後來苗博雅拿出逐字稿與法條(共同事實基礎),明確定義法規年齡,讓統神最終態度反轉,接受苗論點、坦承犯錯,這是非常典型且少有的理想溝通。

直播中立委會分享一線觀察,甚至是法規政策的科普,看似有助於「建立共同事實基礎」,然而這卻會因每個人「怎麼定義事實」而異,什麼意思?「客觀論」會認為,事實本來就存在,我們只是盡可能接近它,那麼當我們在某個直播找到「答案」後,就會停在某個同溫泡泡裡。「建構論」會認為,事實是被詮釋而來的,不同的觀點或論述方式,就有迥然不同的「答案」,所以我們就比較願意接觸不同立場的直播。

所以,立委直播到底能否「促成政治討論」,讓公共議題被社會更廣泛的認知及協商,其實蠻考驗觀眾的素養,因為政治人物永遠不會是公正的,而立委直播就是其政策溝通的過程,所以在這個狀態下,觀眾很難只從單一直播得到多元觀點、建立共同事實基礎。


延伸閱讀:
苗博雅》「統神Call in苗博雅」片段(2:00開始精彩片段)|https://mediawatch.psee.ly/5xyycy
中央社》「統神Call in苗博雅」始末懶人包|https://mediawatch.pse.is/5xyyfe


3️⃣ 看立委直播時,記住3個重點!

raw-image
  1. 第一個重點
    很簡單,就是「多接觸不同聲音」,像是看不同黨派的立委直播,從我們的分析應該很好理解,他們之間到底多南轅北轍。此外,也可以在看完直播之餘,看新聞報導、看國會轉播、看提案文件,盡量接觸不同類型的資訊、找到原始資料,都有助於不陷入單一立場與片面事實的漩渦。除此之外,「長期關注」也很重要,畢竟台灣選舉頻繁,長期關注才能培養足夠的背景知識做選舉判斷,像是瞭解議題的來龍去脈、看清委員是不是在表演。
  2. 第二個重點
    是「內心時時質疑它」,其實就是內心要保有反思的層次,不斷思考他為什麼這樣說(Why)、他如何說這件事(How)、說了什麼跟沒說什麼(What),這是「內容」層面的反思。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意識到直播的「社會意義」,也就是立委直播目的不一定是傳播內容,反而是獲取聲量、地位、號召支持者等,所以我們也要跳脫內容上的分析,反思直播這項「行動」可能的意義及目的。
  3. 第三個重點
    是「意識到我們可能對號入座」,也就是這個社會其實是「物以類聚」的網絡,我們的身上會有很多標籤,如小草、817、戰鬥藍等,這些標籤帶有既定想像和預設,建構出各黨支持者的認同及疆域,之間很難對話。而立委直播,往往具有「圈粉」效果,不僅在內容上必然狹隘,更可能做價值認同上的動員。當然,這無法避免,我們也必然有自己的價值偏好,但意識到上述效果,盡量讓自己是「有點阻礙地」去支持某個價值,較能保有自主性、願意與不同價值對話。





支持我們🥰

⭐ 和我們一起塑造「更好的媒體,更好的社會」⭐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 或 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 這將能支持媒觀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關於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https://www.mediawatch.org.tw/about

》透過 媒觀官網 支持我們 💰

》歡迎在 Facebook 、 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 👍

參考資料

1.ETtoday(2024)/民進黨焦慮「青年粉漂白」 賴清德下令直播拚突圍|https://mediawatch.pse.is/5wuc36
2.ETtoday(2024)/拉近選民距離! 藍委各展本領分享政治大小事|https://mediawatch.pse.is/5wuc3r
3.ETtoday(2024)/網紅政治當道 綠委接力「直播戰」扭轉空戰劣勢|https://mediawatch.pse.is/5wuc4m
4.Wikipedia(2024)/「直播主」條目|https://mediawatch.pse.is/5wuc5t
5.Wikipedia(2024)/「Instagram」條目|https://mediawatch.pse.is/5wuc6w
6.Wikipedia(2024)/「Facebook」條目|https://mediawatch.pse.is/5wuc76
7.Wikipedia(2024)/「拒絕紅色媒體、守護臺灣民主遊行」條目|https://mediawatch.pse.is/5wuc8k
8.中央社(2023)/黃國昌開直播助民眾黨募款 一夜募得逾800萬|https://mediawatch.pse.is/5wuc9e
9.央廣(2024)/急募120萬責任額 黃國昌開直播火速達標 黃珊珊po文拜託支持|https://mediawatch.pse.is/5wucag
10.財訊(2024)/立法院恐從「瘋人院」變「網紅院」?藍白新人搶出頭,民進黨全力備戰|https://mediawatch.pse.is/5wucbm
11.上報(2024)/賴清德令黨公職開闢社群戰場 民進黨:不能拱手讓人|https://mediawatch.pse.is/5wucch
12.加開零食會(2024)/零食會試播集!三個I型人吃播中!【加開零食會 EP.1】|https://mediawatch.psee.ly/5wufb6
13.TVBS NEWS(2024)/訪問葉元之片段|https://mediawatch.psee.ly/5wuffr
14.識媒體(2022)/台灣新聞都是監視器、瀏覽器、行車紀錄器?運用「第三方影音素材」利與弊|https://mediawatch.psee.ly/5wy4jj
15.中時新聞網(2024)/綠委立院連輸15次沒招了?退將:韓國瑜喊1句話看了很爽|https://mediawatch.pse.is/5wyw6l
16.民視新聞網(2024)/立院通過多項爭議法案 藍內部無共識、綠批毀憲亂政|https://mediawatch.pse.is/5wyw9z
17.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23)/被爆料的「爆料公社」!除了中資,大家到底在不滿什麼?|https://mediawatch.pse.is/5wza2k
18.太報(2024)/空戰成政治新戰場!民進黨群起直播拚流量 傳播學者提醒:僅「單向溝通」很可惜|https://mediawatch.pse.is/5wzayp
19.黃國昌(2024)/猜猜民進黨今天提出幾次散會動議_0415|https://mediawatch.psee.ly/5xsqdg
20.洪申翰(2024)/那些立法院讓我傻眼的事 20240507|https://mediawatch.psee.ly/5xsqg4
21.羅智強(2024)/國民黨司法法制委員會表決再勝! 民進黨不敢開公聽會的原因竟然這麼簡單?|https://mediawatch.psee.ly/5xsqk7
22.林聰吉(2022)/網路政治資訊可以提升社會信任和政治參與嗎?|https://mediawatch.pse.is/5xt9y2
23.俞蘋(2019)/有心或無意?:社群媒體上的新聞與政治資訊使用|https://mediawatch.pse.is/5xta3c
24.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23)/法院認證!中天告贏NCC…來賓言論真的不受《衛廣法》規範嗎?|https://mediawatch.pse.is/5xz68w
25.唐士哲(2014)/從政治化媒介到媒介化政治:電視政論節目作為制度化的政治實踐|https://bit.ly/3i9lNra
26.林富美(2006)/當新聞記者成為名嘴:名聲、專業與勞動商品化的探討|https://bit.ly/3VLrKrT
26.銘報(2024)/立委開直播? 記者截取畫面報導 國會新聞同質性太多|https://mediawatch.pse.is/5y6svj
27.風傳媒(2024)/統神、黃子佼來看!與未成年性交「不同年齡層有對應法律責任」 苗博雅曝「3圖表」精闢分析|https://mediawatch.pse.is/5ylqn3
avatar-img
88會員
53內容數
我們是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這裡,我們會定期推出專題文章,從「媒體時事」帶你掌握國內外媒體大事,並從中一起「長知識」😎另外,我們也有Podcast了,馬上搜尋「媒觀析」🔊 FB跟IG也趕快追蹤起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媒體大事長知識 的其他內容
當403大地震發生時,傳播媒體不僅「告訴」我們發生什麼事,傳播媒體還「建構」我們對地震的想像,我們也仰賴它來「感知」地震的嚴重程度。這次,我們要談談「災難傳播」的概念:傳播媒體在災難裡扮演什麼角色?傳播科技的變遷又帶來什麼改變?
Meta今天開始就會取消澳洲與美國的新聞服務,並且未來不再與新聞媒體續約、為新聞付費了。這項決策,無非衝擊其它正立新聞議價法的國家,因為澳洲是新聞議價始祖!台灣最近已有立委重新提出草案,目前跨黨派都支持立法,只欠「東風」,於是學界也向行政院疾呼ing。不過,這次我們想多為祖克柏著想一些,想看看…
祖克柏在內的5家社群平台被指控對兒少造成傷害,在美國國會接受質詢,家長們帶著孩子的遺照,指控平台的怠惰與縱容,祖克柏向他們道歉。但是,這些兒少究竟怎麼被平台「傷害」?此外,台灣對含有性意涵的未成年虛擬影像的嚴格禁令引發了對兒少保護與言論自由之間如何權衡的討論。
2024年台灣大選結束後,我們想回頭搬出各政黨與候選人在選戰期間的政見主張,從中挑選出與媒體有關的內容,一方面來好好期待未來台灣媒體環境可能的進展,一方面也希望叮嚀這些獲得人民請託的公僕們:說到,要做到,不要欺騙我們的感情ㄛ
刑法包括《刑法》第309條的「公然侮辱罪」和第310條的「誹謗罪」。本篇文章聚焦於這兩條規定,並探討相關法條的現狀、爭議點和法律效力。文章還就相關案例進行了分析,顯示了刑法對社會秩序的影響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同時,也指出網路時代侮辱和誹謗言論的影響力更為強大。
2023年在「AI即將改變世界」、「科技就是一直進步、不斷強大」的主流大敘事底下,我們相信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停下腳步,多花一些時間「遲疑」與「反思」的餘地。在2023年最後的這一刻,一起從回顧媒體大事的客觀事實出發,進一步關心技術背後的「人」究竟怎麼樣了?
當403大地震發生時,傳播媒體不僅「告訴」我們發生什麼事,傳播媒體還「建構」我們對地震的想像,我們也仰賴它來「感知」地震的嚴重程度。這次,我們要談談「災難傳播」的概念:傳播媒體在災難裡扮演什麼角色?傳播科技的變遷又帶來什麼改變?
Meta今天開始就會取消澳洲與美國的新聞服務,並且未來不再與新聞媒體續約、為新聞付費了。這項決策,無非衝擊其它正立新聞議價法的國家,因為澳洲是新聞議價始祖!台灣最近已有立委重新提出草案,目前跨黨派都支持立法,只欠「東風」,於是學界也向行政院疾呼ing。不過,這次我們想多為祖克柏著想一些,想看看…
祖克柏在內的5家社群平台被指控對兒少造成傷害,在美國國會接受質詢,家長們帶著孩子的遺照,指控平台的怠惰與縱容,祖克柏向他們道歉。但是,這些兒少究竟怎麼被平台「傷害」?此外,台灣對含有性意涵的未成年虛擬影像的嚴格禁令引發了對兒少保護與言論自由之間如何權衡的討論。
2024年台灣大選結束後,我們想回頭搬出各政黨與候選人在選戰期間的政見主張,從中挑選出與媒體有關的內容,一方面來好好期待未來台灣媒體環境可能的進展,一方面也希望叮嚀這些獲得人民請託的公僕們:說到,要做到,不要欺騙我們的感情ㄛ
刑法包括《刑法》第309條的「公然侮辱罪」和第310條的「誹謗罪」。本篇文章聚焦於這兩條規定,並探討相關法條的現狀、爭議點和法律效力。文章還就相關案例進行了分析,顯示了刑法對社會秩序的影響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同時,也指出網路時代侮辱和誹謗言論的影響力更為強大。
2023年在「AI即將改變世界」、「科技就是一直進步、不斷強大」的主流大敘事底下,我們相信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停下腳步,多花一些時間「遲疑」與「反思」的餘地。在2023年最後的這一刻,一起從回顧媒體大事的客觀事實出發,進一步關心技術背後的「人」究竟怎麼樣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有位50多歲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因為重度冠狀動脈狹窄接受過多次心導管支架治療,但是冠狀動脈都反覆阻塞,且出現心臟衰竭的狀況,才終於決定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Thumbnail
Maker in College 大學新創平台核心成員的 Podcast 專訪節目,到怪獸科技公司分享他們對新創與新創領域對年輕一代的影響,及大學新創平台在解決社區問題和提倡 USR(大學社會責任)的努力。此外也討論了大學生自由規劃與時間管理的難題,以及大學生如何應對 AI 在日常的應用與挑戰。
Thumbnail
【01/16盤前重點新聞】 *半導體需求複合年增長8.8% 技術與創新推動成長 *蘋果在陸大降價最高折扣達7% 牽動台鏈後市 *CES 2024落幕 本屆會場凸顯的主要趨勢 *大摩挺台股喊攻2萬點 看好三大利多催化
【12/26盤前重點新聞】 *郭明錤估Vision Pro最快1月底發售、新款Mac年底問世 *金管會擬爭取延長當沖降稅 坦言制度常態化有難度 *陸監管網遊釋出正面訊號 批准105款遊戲上市 *內外需動能消長 11月製造業、服務業營業氣候不同調
Thumbnail
本篇你應該學會…… ■全球房價上漲的共通性成因是QE,各國有其內部調整因素,應避免一廂情願看漲房價。 □美國房價量縮價漲是因為供給70年來新低,因建商看衰房市不肯進場。 ●預售屋單價<新成屋單價,叫「房價倒掛」,通常是房價下跌先行指標。 ○目前台灣行政區房價不再一致性上漲,從市中心跌起相當不尋常。
Thumbnail
節目這邊聽 📎錄製時間: 2022.01 對於關心動物健康或是動物權益的聽眾專題策畫【動保新聞在那邊】系列, 每月篩選相關的動保新聞,與受邀來賓一起來聊聊動物健康與預防。 ■認識獸醫師節​ 你知道1 月6 號是台灣的獸醫師節嗎? ■獸醫系經驗大公開​ ■對抗非洲豬瘟重要性​ ■推廣SDGs概念​
Thumbnail
日本麥當勞宣布,因受到全球疫情影響導致貨櫃短缺,以及上個月加拿大港口發生大規模的水災,造成北美進口加工馬鈴薯原料運輸延遲,自本月24日開始連續一星期,約有2900家的麥當勞門市將暫時停賣大薯和中薯,只販售小薯,並改以航空運輸來持續供貨。
Thumbnail
今天的中東新聞介紹3則消息: 1.伊朗宣布提純60%豐度濃縮鈾、增加1000台新型離心機,魯哈尼:要砍斷以色列雙手 2.美國擬軍售阿聯酋,金額高達230億美元,內容包括F-35 3.拜登宣布2021年9月11日(911恐攻20週年)前撤離所有駐阿富汗美軍,英國與北約宣布跟進 如果喜歡中東新聞,歡迎
Thumbnail
今天的中東新聞速報,介紹4則消息: 1.以色列總統與總理皆發文悼念英國菲利普親王(伊莉莎白二世之夫),親王生前曾出訪以色列,其母希臘愛麗絲公主更曾是大屠殺期間庇護猶太人的”義人”。然而二戰結束至今,諸多在歐"義人"與其後代仍要活在鄰居的異樣眼光下,反猶的歇斯底里雖已退去,陰影卻仍持續盤旋。 2.伊朗
Thumbnail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至今已超過一百三十三萬人死亡。如此嚴峻的疫情下,最初曾被預估將慘遭疫情嚴重影響的臺灣,在政府、醫界的努力與全民配合防疫政策的推動之下,有幸守住了。在可見的未來,防疫已成全球共識,而這一年來,負責守護花東的「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東區指揮官」即是花蓮慈濟醫院感染管理控制室主任——李仁智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有位50多歲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因為重度冠狀動脈狹窄接受過多次心導管支架治療,但是冠狀動脈都反覆阻塞,且出現心臟衰竭的狀況,才終於決定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Thumbnail
Maker in College 大學新創平台核心成員的 Podcast 專訪節目,到怪獸科技公司分享他們對新創與新創領域對年輕一代的影響,及大學新創平台在解決社區問題和提倡 USR(大學社會責任)的努力。此外也討論了大學生自由規劃與時間管理的難題,以及大學生如何應對 AI 在日常的應用與挑戰。
Thumbnail
【01/16盤前重點新聞】 *半導體需求複合年增長8.8% 技術與創新推動成長 *蘋果在陸大降價最高折扣達7% 牽動台鏈後市 *CES 2024落幕 本屆會場凸顯的主要趨勢 *大摩挺台股喊攻2萬點 看好三大利多催化
【12/26盤前重點新聞】 *郭明錤估Vision Pro最快1月底發售、新款Mac年底問世 *金管會擬爭取延長當沖降稅 坦言制度常態化有難度 *陸監管網遊釋出正面訊號 批准105款遊戲上市 *內外需動能消長 11月製造業、服務業營業氣候不同調
Thumbnail
本篇你應該學會…… ■全球房價上漲的共通性成因是QE,各國有其內部調整因素,應避免一廂情願看漲房價。 □美國房價量縮價漲是因為供給70年來新低,因建商看衰房市不肯進場。 ●預售屋單價<新成屋單價,叫「房價倒掛」,通常是房價下跌先行指標。 ○目前台灣行政區房價不再一致性上漲,從市中心跌起相當不尋常。
Thumbnail
節目這邊聽 📎錄製時間: 2022.01 對於關心動物健康或是動物權益的聽眾專題策畫【動保新聞在那邊】系列, 每月篩選相關的動保新聞,與受邀來賓一起來聊聊動物健康與預防。 ■認識獸醫師節​ 你知道1 月6 號是台灣的獸醫師節嗎? ■獸醫系經驗大公開​ ■對抗非洲豬瘟重要性​ ■推廣SDGs概念​
Thumbnail
日本麥當勞宣布,因受到全球疫情影響導致貨櫃短缺,以及上個月加拿大港口發生大規模的水災,造成北美進口加工馬鈴薯原料運輸延遲,自本月24日開始連續一星期,約有2900家的麥當勞門市將暫時停賣大薯和中薯,只販售小薯,並改以航空運輸來持續供貨。
Thumbnail
今天的中東新聞介紹3則消息: 1.伊朗宣布提純60%豐度濃縮鈾、增加1000台新型離心機,魯哈尼:要砍斷以色列雙手 2.美國擬軍售阿聯酋,金額高達230億美元,內容包括F-35 3.拜登宣布2021年9月11日(911恐攻20週年)前撤離所有駐阿富汗美軍,英國與北約宣布跟進 如果喜歡中東新聞,歡迎
Thumbnail
今天的中東新聞速報,介紹4則消息: 1.以色列總統與總理皆發文悼念英國菲利普親王(伊莉莎白二世之夫),親王生前曾出訪以色列,其母希臘愛麗絲公主更曾是大屠殺期間庇護猶太人的”義人”。然而二戰結束至今,諸多在歐"義人"與其後代仍要活在鄰居的異樣眼光下,反猶的歇斯底里雖已退去,陰影卻仍持續盤旋。 2.伊朗
Thumbnail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至今已超過一百三十三萬人死亡。如此嚴峻的疫情下,最初曾被預估將慘遭疫情嚴重影響的臺灣,在政府、醫界的努力與全民配合防疫政策的推動之下,有幸守住了。在可見的未來,防疫已成全球共識,而這一年來,負責守護花東的「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東區指揮官」即是花蓮慈濟醫院感染管理控制室主任——李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