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蔡明亮「行者」系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總是為非商業電影圈帶來騷動的蔡明亮導演,每隔幾年就要抖出讓人難以忽視的驚人之舉。而刻正進行中的「行者十步」放映計畫,堪稱蔡明亮拋給觀眾的最新巨構。他集結了十多年來進行了十部的「行者」系列作品,有作品精選個別放映,也有馬拉松式的十部連映。長達十小時不間斷的「行者十步」,儼然是蔡明亮對觀眾下的戰帖,與其說是極端觀影體驗,毋寧更像是放映與觀影的雙重行動藝術。

之所以有「行者」的系列統稱,來自每部作品都是李康生披著醒目的大紅色僧侶袈裟,以極緩慢的速度走路。而之所以有這樣的表演與影像,和蔡明亮於2014年創作的舞台劇《玄奘》有關;李康生從《玄奘》摸索出的表演,造就了一部又一部的「行者」。

據蔡明亮自述,「行者」系列始於在台北拍攝的《無色》(2012),衍生出的相關系列作都會選在不同城市進行。同樣在2012年出品的還有《金剛經》、《夢遊》、《行者》。即使是短片形式,一年四部作品也算高產能了。會開始以這種獨特的手法拍攝「行者」系列,主要是蔡明亮對當時電影產製模式的厭倦;相應而生的,是他所謂的「純電影」。

但究竟什麼是純電影?蔡明亮並沒有說得太明白。或許是將故事、情節、台詞乃至鏡頭運動與剪輯等戲劇及形式元素減到最少最淡;至少我從這幾部系列作品看下來,大約是這樣的心得。其實早在十年多前就曾在影展看過取景於蔡明亮家鄉古晉的《行在水上》(2013),但當時沒能領略到什麼觀影趣味。但這或許很正常:蔡明亮的作品雖看似無劇情,簡約到近乎乏味,卻總不是看第一次就「懂」,遑論欣賞、領略箇中趣味。

奇妙的是,我在日前的特選場突然有了點心得。這導演出席映後座談的特選場共有三部:《行者》(2012)、《西遊》(2013)、《無無眠》(2015),且並未依出品年份放映,而是將片長最長、約45分鐘的《西遊》擺在最後。乍看之下,三部都是李康生在某個城市空間無意圖、無特定目標的極慢走,沒有解說也沒有旁白、獨白或對話。要說是遊蕩也不為過。同時,所有的鏡頭語言也毫無例外是固定鏡位的長鏡頭,幾乎沒有搖鏡、推鏡或變焦等鏡頭運動,而且越到後來鏡頭時間明顯拉長,幾顆鏡頭甚至超過五分鐘之久。

所以每部「行者」都千篇一律是行走,如此而已?最常聽到的蔡明亮作品觀感是「看不懂」,不知道在拍什麼,也就不知道在看什麼。但蔡明亮也屢屢在觀眾提問他想表達什麼時回應,要自己去感受、理解,覺得看到了什麼就是什麼。它不應該要有標準答案;有就不好玩了。

而去追問、執著於「行者」影像和行走的李康生究竟要表達什麼,可能是個陷阱題。對我來說,去執著於李康生為何只是低著頭走路、他究竟在想什麼做什麼這樣的問題,會忽略蔡明亮此系列創作的另個作用,或企圖、也或是效果:若將焦點從李康生身上移開,會注意到這一幕幕長到天荒地老、乍看不知所云的畫面,實則也是個街巷路口的現場實錄。這些影像以接近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的方式,捕捉到每個現場的街景與路人反應,舉凡招牌、台階、巷弄,擦身而過的上班族、駐足好奇的路人、手機拍照的居民,乃至聲響噪音,無不收攏。這是我此次看「行者」作品的最大收穫,我發現我不是在看李康生,而是在看每個畫面裏的所有其他人事物,而李康生只不過恰巧路過,成為整個場景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回想這三部的構成,也會發現各有微妙的變化,讓「行者」又不僅是李康生穿袈裟在各場所空間走路這樣簡單的安排。如果說在香港拍攝的《行者》以幾個近景或特寫鏡頭側寫了夜市生態與夜間香港的街頭景致,那麼著眼於夜東京的《無無眠》,除了鏡頭進到浴場、旅館,在那之前、中場切換的一顆鏡頭,將攝影機架在地鐵車廂,不但讓鏡頭隨地鐵「動」了起來,也隨而創造了頗具奇幻效果的錯覺。至於應邀至馬賽拍攝的《西遊》,有個趣味橫生也神奇的片段,出現在某個街角的咖啡館前,長達五分鐘以上的時間裡,不但來往路人探看攝影機、與拍攝人員說話,還捕捉到一位中年男子亦步亦趨隨著李康生的節奏「走路」。這片段和《行者》中李康生在路口朝攝影機走、路人或圍觀或拍照的反應,兩者遙相呼應;攝影機同時變成了表演者,還邀請路人入戲,宛如實境秀般妙不可言。

這是我多年來領略到的心得:蔡明亮影像特出之處,在於它總能沉得住氣長時間盯著畫面裡的日常生活,讓故事與情節稀釋到幾乎不見,而讓鏡頭前的生活裡毫不起眼的瑣碎細節,發酵出意外的戲劇性。我認為這是蔡明亮作品的獨特魅力,也是他獨到的影像功力,以他的凝視去看穿生活中的荒謬、荒涼、寂寥。而以上幾個例子,都是「行者」系列作品使用定鏡長鏡頭之中,由李康生、蔡明亮的鏡頭、與現場人事物產生微妙變化所出現的趣味。

還有:這三部作品也各有形式上的設計,讓作品本身各顯情趣。比較立即的例子是《行者》,緊接在李康生以同樣極慢速咬一口冰火菠蘿飽的最後一幕之後,隨即插入片尾曲〈一水隔天涯〉(1974)。雖然不太確定選曲思維,除了蔡明亮說許冠傑是他青少年時的偶像;也不清楚蔡明亮自陳《行者》資金短缺而必須身兼攝影,如何還有預算購買歌曲版權。但這神來一筆的確讓人精神一振,同時還感到蔡明亮的浪漫。若回想起電影當中的幾個隱約流露情懷的畫面,像是清洗天橋、樓上公寓在夜裡發著光的魚缸、夜市的常民百態,我幾乎可以確定蔡明亮透過《行者》對香港這座城市投以深情的回望。

另個例子則是《西遊》,同樣是片尾,在超長固定鏡頭後插入字卡:「一切有為法/如幻夢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來自《金剛經》的名句,成了《西遊》的真正最後一個畫面;若映照最後一顆鏡頭,將攝影機朝向不鏽鋼天花板所反射的顛倒影像,還有電影其他的幾個視覺影像特異的片段,則這段佛學至理無非也是全片註解,藉由攝影機的獨特視角或鏡位,發現人浮於世的魔幻。

這或許也是蔡明亮的個人感悟。電影無非就是如此,它是世界的鏡子,世界自己會說故事,只需要在對的時刻,把攝影機架在對的地方,動人的影像就會來到面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論轟的沙龍
3會員
19內容數
論轟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08
《雷霆特攻隊*》(Thunderbolts*, 2025)的開場,新一代黑寡婦執行不知意義何在的莫名任務,百無聊賴只為謀生,到後來以為接單最後一項工作,卻才發現竟是被自己的老闆給陰了。事實上,不只她被陰了,被同一位老闆僱用過的幾位殺手也都被陰,還在這號稱金盆洗手前的最後一單,被遣來互相殘殺。
2025/05/08
《雷霆特攻隊*》(Thunderbolts*, 2025)的開場,新一代黑寡婦執行不知意義何在的莫名任務,百無聊賴只為謀生,到後來以為接單最後一項工作,卻才發現竟是被自己的老闆給陰了。事實上,不只她被陰了,被同一位老闆僱用過的幾位殺手也都被陰,還在這號稱金盆洗手前的最後一單,被遣來互相殘殺。
2025/03/14
《吸血鬼:諾斯費拉圖》(Nosferatu, 2024)雖然在本屆奧斯卡槓龜,但吸血鬼本來就是我感興趣的題材,加上導演是色調、視覺經營都偏好陰暗風格的Robert Eggers,更想一窺究竟
2025/03/14
《吸血鬼:諾斯費拉圖》(Nosferatu, 2024)雖然在本屆奧斯卡槓龜,但吸血鬼本來就是我感興趣的題材,加上導演是色調、視覺經營都偏好陰暗風格的Robert Eggers,更想一窺究竟
2025/02/26
《巴布狄倫:搖滾詩人》(A Complete Unknown, 2024)改編自紀實文本,故事聚焦於1961年,狄倫赴紐約發展、倏起、到1965年的電吉他轉向
2025/02/26
《巴布狄倫:搖滾詩人》(A Complete Unknown, 2024)改編自紀實文本,故事聚焦於1961年,狄倫赴紐約發展、倏起、到1965年的電吉他轉向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撰文/聞天祥老師、張鈺玟;於 2024.05.08(三)部會測記 本次部會很榮幸邀請到聞天祥老師與我們分享在金馬影展進行選片指南的經驗。 從享有各種資源的建中到當年電影風氣薄弱的輔大,聞老師決定自行向各種校外管道尋求滿足:從院線、影展到MTV,從觀影到收藏錄影帶。原本的獨善其身,意外在同學慫恿下
Thumbnail
撰文/聞天祥老師、張鈺玟;於 2024.05.08(三)部會測記 本次部會很榮幸邀請到聞天祥老師與我們分享在金馬影展進行選片指南的經驗。 從享有各種資源的建中到當年電影風氣薄弱的輔大,聞老師決定自行向各種校外管道尋求滿足:從院線、影展到MTV,從觀影到收藏錄影帶。原本的獨善其身,意外在同學慫恿下
Thumbnail
第一次看到蔡宏毅的表演,是由FB推播給我的,印象很深刻的就是那一句話:十年磨一劍,文字的描述是”十年磨一劍”,可是推敲其中,看到其表演,絕對不是”十年磨一劍”一句話可以一筆帶過的。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inTJF24625LrMfkG/ 在其盡善
Thumbnail
第一次看到蔡宏毅的表演,是由FB推播給我的,印象很深刻的就是那一句話:十年磨一劍,文字的描述是”十年磨一劍”,可是推敲其中,看到其表演,絕對不是”十年磨一劍”一句話可以一筆帶過的。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inTJF24625LrMfkG/ 在其盡善
Thumbnail
從上學期的紀錄片就一直期待的一天,第一次看《九槍》時我還沒有太多關於紀錄片的知識,雖然上學期的紀錄片被我搞得很慘很慘,但觀點和道德還是或多或少有吸收進去。 第二次,在校園放映《九槍》,才發現這部片也只有一小時半,我忘記的是那些新聞畫面,還有更多更多移工的故事。
Thumbnail
從上學期的紀錄片就一直期待的一天,第一次看《九槍》時我還沒有太多關於紀錄片的知識,雖然上學期的紀錄片被我搞得很慘很慘,但觀點和道德還是或多或少有吸收進去。 第二次,在校園放映《九槍》,才發現這部片也只有一小時半,我忘記的是那些新聞畫面,還有更多更多移工的故事。
Thumbnail
陸劇《覺醒年代》有一幕頗值得玩味。
Thumbnail
陸劇《覺醒年代》有一幕頗值得玩味。
Thumbnail
去北師美術館看「蔡明亮的日子」,展場的文字是手寫在展牆或斑駁的紙面上,空間中散佈著一些擺飾、舊椅子,和幾幅他畫李康生、亞儂和椅子的油畫。走在裡面有一種奇妙的感覺,讓我想起他的電影,以及一些感動的地方。
Thumbnail
去北師美術館看「蔡明亮的日子」,展場的文字是手寫在展牆或斑駁的紙面上,空間中散佈著一些擺飾、舊椅子,和幾幅他畫李康生、亞儂和椅子的油畫。走在裡面有一種奇妙的感覺,讓我想起他的電影,以及一些感動的地方。
Thumbnail
繼《來美術館郊遊》與《無無眠》,2023年蔡明亮導演再次走入北師美術館,有別於前兩檔作為「在美術館裡重新打造另一電影場景」的展覽,《蔡明亮的日子》更像是引領觀眾翻閱導演的私人日記,親身瀏覽何謂生活即電影、如此密不可分的創作歷程⋯⋯
Thumbnail
繼《來美術館郊遊》與《無無眠》,2023年蔡明亮導演再次走入北師美術館,有別於前兩檔作為「在美術館裡重新打造另一電影場景」的展覽,《蔡明亮的日子》更像是引領觀眾翻閱導演的私人日記,親身瀏覽何謂生活即電影、如此密不可分的創作歷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