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慣買書的人,偶爾得面對不買書的旁人質疑:「買的書,都讀了嗎?」接下來可能是另一個問題:「沒讀完,為何繼續買?」我始終覺得這類問題莫名其妙,又沒花你的錢,憑什麼問這麼多?未免多事。假使書蟲因購書太多,影響生活品質,家人抱怨倒還罷了,受害者有權表達。
日本作家京極夏彥日前接受採訪提及,書,光買就很好。總算有名人公開背定買書的正當性,難怪在社交媒體廣傳。京極夏彥表示,「要讀也好、不讀也無所謂。光是把自己覺得好的書放在身邊都會為人生增色。讀著書名想像內容就能刺激情感變化。想著『總是有一天會讀」,就會更在意自己的腦袋與眼睛,可能也會因此想活久一點也不一定呢」。依照京極夏彥的說法,閱讀是很好的養生工具,讀了小說會受到感動、哭、笑、感同身受,無趣的書則讓人生氣。
京極夏彥身為作家,鼓勵大眾買書,直言不讀也沒關係,許是心底話,買書比閱讀更重要。反正只要有人買書,作家便收到版稅。買書(卻因故沒讀)的讀者,說不定比熱愛作家,但去借書的人更好一點。有時書沒讀,幸福更為濃烈。話說二十多年前,我隨手買了京極夏彥的《姑獲鳥之夏》、《魍魎之匣》,後來才知兩書絕版,再版遙遙無期。當時網購剛萌芽,並不便利。部分推理迷不時在留言板、BBS推理小說版苦苦尋覓這兩書,每每見到,我就為自己早已有書沾沾自喜。總之終究讀完兩書,受不了囉嗦敘事,我大失所望,讀了書,卻比未讀之前不快樂。再說兩書後來都再版。我手邊的絕版書已不值什麼。倘若我從未閱讀這兩書,現在一定更快樂。
京極夏彥至今仍廣受讀者歡迎,家人也很喜歡,我不愛是我的事。閱讀若要持續,樂趣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不喜歡的書大可放下,另找其他書籍閱讀,發掘自己的興趣和熱情,探索的過程也很有意思。閱讀喜好實為個人隱私,無須外人認可。喜歡大家都喜歡的很好,不喜歡大家都喜歡的,也好。再說,喜好亦非永恆不變,倘若有緣,說不定會對原本不喜歡的書二見鍾情。
對書蟲而言,書的存在便是樂趣,自己開心就好,不足為外人道。書蟲的煩惱之一是身後事。生前散書不失為福氣,可惜多半做不到,畢竟許多書籍乘載了個人的生活片段,散書彷彿捨去一部份的自己。幸而如今家屬若想散書並不難,整批賣給舊書店即可。倒是很多老讀者未必習慣的電子書,或可解決一部分書籍囤積的問題。不過缺了與實物的碰觸,情感終究隔了一層。
閱讀、買書只是某些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既不神聖崇高,也不該被獵奇窺探。買書的人自在開心就好,這點小事就不勞外人過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