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園龜山西勢湖
如果不是因為迷路,我大概不會走進這條沒有名字的小巷。這裡是龜山的西勢湖地區,一個被工業與住宅混合包圍、卻依然頑強保留著鄉村氣息的地方。陽光斜照進來,穿過棚架與枝葉的縫隙,打在牆邊一叢叢茂盛的野薑花上,空氣裡有一種清淡的香氣與濕潤的土氣。
兩位居民從小巷深處慢慢走來,一位穿著黃色背心,另一位推著腳踏車。他們邊走邊聊,不急不徐,語調親切,聽不清內容,但那笑聲穿過電線桿、鐵皮屋與野蔓藤,就這樣自然地落進我的素描本裡。
在轉角處,一面砌起的水泥磚牆擋住了通往後方的視線,上面攀附著一整片深綠的葉子。我靠近一看,是芋頭田的葉片,那種大如蒲扇的心形葉,帶著露水與泥氣。牆角有些柴枝堆疊著,看得出這裡的居民仍保留著種植的習慣,或許是自家種些菜,或只是為了填補閒置的土地。巷口有間矮房,門口擺了兩盆綠意盎然的植栽,窗戶上還裝著早期的鐵花窗。屋簷下的雨遮是塑膠浪板,時光將它染成淡黃色,像是老照片上的底色。風輕輕吹過,浪板發出細微的咿呀聲,如同老屋與風的對話。
我坐在一塊石階上,把這一角落勾勒在紙上。水彩筆淡淡點上色,灰牆是淡藍的,鐵皮反映陽光而帶點銀光,植物的綠與屋頂的磚紅交織出屬於這個社區的低語。畫面裡沒有什麼壯觀建築,也無突出的視覺焦點,但正因如此,它才讓人感受到一種安心的「在地氣」。
我收起筆,離開這條巷子,回望最後一眼時,那面斑駁的牆上,光影交錯成一幅無聲的畫。那不只是街頭的速寫,更是時間的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