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雞湯來了創業至今,摸索著如何經營線上內容,並找出我們和其他親子/伴侶/家人關係相關媒體品牌的差異。2019年5月上任編輯總監,開始和伙伴們摸索屬於我們內容的「形狀」,至今半年多,我們雖稱不上多有名氣,但至少從上網Google「雞湯來了」會找到一整頁可以吃的雞湯XDDD,到現在無痕搜「雞湯來了」第一頁全部都是我們!

此外,這兩年很紅的「情緒冰山」概念,也在我們推出相關文章和懶人包之後幾個月,成為無痕搜尋圖片的第一個、網頁的第二個!每天Google搜尋引擎導流到網站的流量也大於臉書導流的人次。零廣告、網站用免費模板建置、零程式語言技術,創業維艱$$不多的我們,沒有經費花在SEO上,但我們是靠什麼做到的?


以下是不認真不專業分析,與大家分享我經營半年多下來的小小心得:
1. 內容為王:真材實料的內容
無論是過去在校園媒體、天下雜誌集團、還是各種短期待過的媒體,我都深深看見也堅持著內容為王的信念,只做真材實料的內容,真材實料包含「長知識」(別讓讀者看完覺得我到底看了什麼?我的人生虛度的幾分鐘)及「可靠可信」(我一直認為媒體是最潛移默化的教育,具有影響人的力量,一定要是真的才寫啊)。
這樣的堅持,即使在媒體寒冬、人人說不讀書才當記者的時刻,我持續堅持,也看見堅持後的值得!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失落的時刻,也是重新建立信心的時刻。
同樣地概念,也用於這次在雞湯來了摸索屬於我們內容的形狀,一群師大畢業的人,成員還有半數是研究生,這樣我們可以寫什麼?已經有好多談親子、親密關係媒體了,我們還能寫什麼?
是找優勢、也是找差異化,於是我們決定定期推出從「研究實證」轉化而來的內容,每一篇讀者看到的文章,可能花5分多鐘看完,都是我們花費約20 小時以上的成果。
為什麼要這麼久?因為每一篇文章都需至少兩次編輯會議討論主題方向、段落架構,經過作者蒐集學術資料、閱讀消化,再努力寫成白話文;接著再經過主編(我)和其他作者、校稿團多角交互修正討論的歷程,我們討論可靠性、也討論易讀性。試著在不脫離研究本意,又能脫離深奧術語白話有趣之間找到最好的平衡。最後再由美編和作者互相討論做出能彰顯文意、加速理解的圖片。
每一篇文章,超過20小時,由超過5個人協力完成,這是我們對真材實料的堅持。
此外,在下標、內文語句上,考驗著用有熱度的關鍵詞,但又不浮濫的技術。我總覺得,紮實有料的內容,自然就會有出現足夠的關鍵用語。而下標則是最大的課題,我總在「能彰顯本文宗旨、看得懂內文要寫啥」的前提下,試著找出有流行、有梗、但不過度浮誇、絕不聳動恐嚇的作法,這又是一個平衡的課題哈哈。
2. 預測熱點:適度跟著流行走
這一點我是從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寫的《知識內容寫作課:寫一篇真材實料的網路爆紅好文章》書中看到的,這本書介紹了如何把研究轉化成知識科普文的結構,也介紹了發想點子上的途徑,整體而言對於我們剛開始摸索的時候有很大的啟發。

其中,給我最大亮點的是作者指出「熱點」可以是預知的熱點,這個預知讓我們不會總處於追著時事產內容的慌忙狀態(既生不出夠厚的內容,又總是無法準時下班)。然而初階的「預知熱點」可以是節日、重要時程(例如會考、連假等),進階的則可以是「影劇」!
多數現代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影集,連續劇也好、電影也好,都是我們重要的娛樂,這時如何搭得好、搭得巧則很重要。
第一次想到這個做法是2019的金鐘前,當我們發現《我們與惡的距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金鐘入圍很多項,又是我們看了很有感,覺得有很多相關議題可以談的時候,我們就從金鐘頒獎典禮前一個多月開始做這個專題【從金鐘54看我們與家的距離】。在頒獎典禮當下,果然這兩部影集成為當晚最大贏家,討論度再次飆升,我們推出的內容也就搭上這波熱潮,獲得許多讀者轉發、媒體邀稿轉載。
最近的一次,則是《想見你》,在過年前後播到三分之二時,我們幾個夥伴覺得實在太好看了,決定加碼推出三篇專題:《想見你》現實與超現實之間的理論對話。不過這次更難,因為跟本來沒播完不知道劇情走向,這時候就需要一些「感覺」XD 簡單來說就是,再難猜、再超現實的劇情,都有一些真實人性可以剖析,也離不開最貼近人心與生活的理論。
3. 獨一無二:e.g.我們是家人(親子、伴侶)關係的「知識型內容」
最後,就是找到你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做親子關係的、伴侶親密關係的媒體那麼多,我們靠著堅持「知識型內容」做出一條不一樣的路,至今在將近10 個媒體平台受邀設專欄邀稿/轉載。也有越來越多人網路上認識我們,從線上到線下的串聯,正在開啟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