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公司明明沒開很多機器,電費還是這麼高?」結果一查帳單,才發現被罰了「低功率因數附加費」。電力公司憑什麼罰我錢?今天就來聊聊功率因數,讀完你就會明白台電的想法了。
功率因數就是你用電的「效率指標」。電力不是只分成「有沒有用電」,還分成「用得好不好」。我們花錢買的是實功率(有做功的電),但設備運作時常會產生虛功率(沒做功、但還是得傳輸的電)。
功率因數就是這兩者的比值:功率因數 = 實功率 ÷ 視在功率
理想值是 1,也就是「你買來的電全部都用在刀口上」。但現實中很多馬達、變壓器等等都會產生無功功率,害你明明沒多用電,卻還是被算錢。
實功率是你可以感受到的物理現象,電能轉換為動能(馬達運轉)、光能(照明)、聲能(喇叭),虛功率則是電感性負載在電場和磁場相互轉換時所消耗的功率,它不實際做功,但對電壓穩定性和電力系統的平衡至關重要。即使電場和磁場之間有能量交換,但它們最終會返回到電源,沒有實際的能量被轉換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熱能、機械能等)。
對於用電用戶而言,實功率才是主角,因為用戶付出電費之後就想買到物理層面上的感受(例如馬達轉動帶動產線運轉。) 但這並不代表虛功率沒有存在價值。在電力系統控制以及功率潮流等議題,虛功率就有它存在的必要性。這裡就不多談。
總之,要探討功率因數改善這個議題,核心重點仍然擺在實功率,希望虛功率越低越好,盡量讓實功率 ÷ 視在功率的比值接近1。
依據台電公司105年4月1日實施之新修正電價表有關功率因數相關規定,用戶每月用電之平均功率因數不及80%時,每低於1%,該月份電費應增加0.1%;超過80%時,每超過1%,該月份電費應減少0.1%;惟平均功率因數超過95%部分不予扣減,而超約罰款部份則不給與功因折扣。
為什麼台電要這樣訂立規則?一間工廠的功率因數太低,就意味著台電要以更大的電流輸送能量給工廠,以滿足它的實功率,換言之大部分的電流都在負責處理工廠的虛功率。而大電流的傳輸就會導致輸電線路損耗,增加台電負擔。若這間工廠改善功率因數,工廠降低自身的虛功率,對台電而言就可以專心輸送工廠所需的實功率,也就可以降低輸電線路電流。
台電訂立這個規則後,各用戶為了節省電費,就會想辦法改善自身功因,同時也能減輕台電負擔,算是雙贏局面。
為什麼要改善功率因數?
以下是幾個改善功率因數的好處:
- 降低電費成本:許多電力公司對功率因數低於標準的用戶收取附加費,改善後可明顯減少這部分開銷。
- 釋放變壓器與配電設備容量:減少無功電流,可讓原有設備承載更多實際負載。
- 減少電壓損失:減少虛功電流,降低輸電線路總電流值,就可以減少線路壓降。
- 延長設備壽命:總電流值減少後,減輕電氣設備負擔,減少發熱與老化。
常見的功率因數改善方法
1. 裝設電容器
最常見的方式是在系統中加裝「並聯電容器」,以提供所需的無功功率,降低電網負擔。電容器可單獨使用,也可安裝為「自動補償系統」,根據負載變化自動調整補償量。
2. 使用同步馬達
同步馬達在過激磁狀態下又稱同步調相機,此時行為就像電容器,能產生無功功率,適合應用於大型工廠中同時作為動力與功率補償來源。
3. 選用高功率因數設備
現代節能設備如高效率馬達、LED 照明等,通常內建功率因數校正功能,可減少系統無功負載。
4. 安裝主動式功率因數校正裝置(APFC)
這類裝置能根據負載即時進行動態補償,適用於變化頻繁或負載複雜的場合,如資料中心或自動化生產線。
接著讓我們用數學推導,為何改善功因可以降低電流?

實務上常見的作法是並聯電容器,並聯電容器之後就可以提升功因,減少線路電流。但要注意的是,並聯電容器在一個匯流排上,只會降低該匯流排上游的輸電電流,匯流排各分路負載電流依然不受影響。因此,並不是隨便找一個地點並聯電容器即可,而是要審慎思考,決定並聯位置。或是在各電壓階層的匯流排均設立並聯電容器。
當電容器並聯投入匯流排之後,可以減少上游輸電線路總電流,即減少上游輸電線路電壓降。因為上游電壓降減少了,該匯流排的電壓值就會比電容器投入之前大。
因此,改善功因後最大的好處就是減少輸電電流,降低線路電壓降,減少輸電損失並改善設備發熱程度。附加產物就是能稍微讓匯流排的電壓提升一些(但不多)。但若要大幅改善電壓降,不應該從功率因數改善下手,而是要重新檢討電壓降,例如線徑選用、變壓器選用等。
以上簡單介紹功率因數改善的觀念,更深入的分析就是電容器設計,欲將480V系統的功因從0.8落後改善至0.9落後,需要幾kVAR的電容器?若要避免共振問題,需要再串接多大的電抗器?關於這部分議題,之後會放在電機技師文章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