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人力資源困境(1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有沒發現,很少見過手機、電腦製造商,在談論環保時,會把產品生命週期的總耗電量講進去,通常標榜的都是降低產品生產的汙染,或是講求低耗電。似乎沒人說,當運算越來越快的軟體更多,運算力也是要耗電的。筆者並不是要討論這個,只是想打開一個思路,讓大家明白,這二十年來所謂的改善,真的是核融合發電這種等級的?或是為了未來的新能量利用法打基礎?是不是絕大多數,都是募資平台上的那種雞肋產品。

罵完左派很爽,是不是也要罵罵右派?

對。

右派的解決方案,美其名創造新價值,但我們都曉得,哪有那麼多聰明人可以創新,找到最新的能量使用法。多數都是增進能量的使用效率,或是降低能量耗損。這也很偉大了,只是能做到這樣的人還是少數。

問題在於,右派也是有一堆沽名釣譽的渾球,不然怎麼會有黑心工廠主,跑去資助左派運動搏名,收買社會運動者宣傳,刻意掩飾自己在一萬公里外的工廠壓榨奴工,汙染地球?

只問「能不能當飯吃」:右翼政策的資源壟斷模式

走右邊的思考,通常是講求增加建材,讓填坑的同時還可以儘量蓋更高,這邏輯是沒錯,問題是這些多的建材,也就是資源打哪來?

raw-image

前幾篇有看過的讀者應該會發現,如果不是有新的能量利用法,那麼在國家的尺度上,就只能透過擴張去獲得,也就戰爭。對,所以左右的表層思考,最後都會走向戰爭,差別是一個開源一個節流。

但就整個地球的角度來說,這樣一點用都沒。

全球化把這個過程拖慢,所以大家都覺得,擴張蓋大樓的思維沒錯,這樣難道不可以?就儘快衝破技術的限制,例如核融合,那我們不就又可以創造新的人類紀元?

理論上沒錯,問題不是在這種思考有錯,而是人性會促使我們朝向最極端的作法,也就是為了自己、為了下一代。簡單說,就是找好聽的理由,優先給自己、自己的下一代獲取最大資源,然後其他人管他去死。反正自己不會是天才,那就讓天才去創造時代,我們家可以活著搭上便車就好。這種思維只會造成下圖的結果。

raw-image

也就是講求最極端的科技進步論者,認為需要大量犧牲去堆疊技術的人,會造成的結果。以台灣的狀況來說,就是不停的犧牲農業、輕工業、不怎麼賺錢的工業,通通拿去堆科技業。其他國家比照類似邏輯辦理,你會發現這很快會走向拉美化。

拉美化,資源必然掌控在少數人手上,透過很極端的晉升機制,讓中下層有個盼望。但技術有特別強嗎?是不是都走到優先保有家族勢力,技術就透過跟先進國家合作就好,不就是搭便車?

萬般下品獨尊一行的心態,讓產業結構出現缺口

各位再想想,台灣哪種人是這樣,歐美哪些人是這樣?答案出乎意料,就是那些自稱左派但會用右派手段行事者,簡稱混蛋。

這些人無一例外,會否定一切既有的秩序,堅持自己是對的,只因為他比較聰明,學歷較高,是天選之人。

這不就銃夢的世界觀?(編:指經典的日本科幻漫畫銃夢中沙雷姆人的思維,壓榨地球資源供給沙雷姆和宇宙都市)

前幾週筆者好像突然跳到意識形態?並不是喔,這邊都是在談人力資源的困境,因為不管要拔尖還是要填洞,都需要大量的人去運作。

填洞,好比說社工、基層教師,可能隨便找個中學肄業生,訓練個兩周就上?小學教師、幼稚園老師,可以隨意找個路人甲上兩月課就擔任?還是你覺得,這些都可以機械化、AI化,所以沒差?

別鬧了,這個世界運作的真實,就是人有天生智愚,只要是複雜點的,花心力的工作,都需要有點腦袋的。後天的教育訓練,可以打開視野,增加智慧,但你無法改變的是,有些事情並非你反覆操作,照本宣科就可以作到。

不然你去教書教教看,真以為老師就是每天念經,宛如機器人工作?這種老師教出去的學生鐵定都很糟糕,尤其是在心性上。你反對就去問問現在的現場導師,對他宣傳導師就是機器人,輸入正確的程式就會把學生教好。

人才育成亦須高階人力投入,名師才有機會出高徒

這些年看過太多高學歷者,宣稱基層的工作,只要照著某種標準,或是某些基準去操作,就可以運作完美。

呵,這就跟沒小孩的去指導父母怎麼教養,沒教過書的去規劃課程一樣。

反過來說,你去對這樣說的人,像是科技業工程師,宣稱這些製程很簡單,隨便找個國中肄業生,練個兩週就能上,他接受?

筆者要說的是,一個社會變得更龐大、更複雜,那要把人力金字塔打造的越厚實,就需要很多很多能力高的人,去從事非高科技、高技術的工作,把基礎打底打好。

全世界現在面臨到的困境,說穿了就是想要衝破技術的關卡,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力,但要培養出這些人,你就得分很多資源,「讓高素質人力去基層教育有潛力的人」。

有人以為,智力是可以後天開發的,這純粹是在混淆名詞,天生的東西要開發,還是會與天賦有關,有的人開發一年就頓悟,有的十年,放到教育機制下,變成普及性的教法,就會是災難。

  • 編:這個只要幾小時(誤)

少子化與產業失衡互為表裡,健全產業才能解決困境

解決前幾篇的困境,唯一的辦法,不是減少人口,而是增加。

人口基數越大,天賦高的數量才會多,才有夠多的人力去降低耗能、增加效率,甚至是突破技術的限制。

所以,這好像又變成少子化的議題?差不多,但很不一樣,因為要讓人願意生,增加夠多人口,又不影響國家結構,那就只能從基層開始,把金字塔的產業結構打造上去。

別幻想下層的民眾,覺得未來工作不好的情況下,會憑著那點補助就狂生,這是中產階級以上的妄想,用自己已經擁有的固定資源,去思考整體的差異。

相同資源,要給予民眾希望,覺得生育是有意義的,拿去給中產階級,還不如給藍領階層,整體效益還比較高。

對於未來的期望,每一層的想法都不一樣,但就人力資源儲備的角度來說,砸錢在提高上層的幾個精英,還不如讓下層產生大量的天才。

所以,少子化的問題不在於補貼,而是在產業,能否提供足夠多的職缺,讓人活著有希望,不是等著領錢躺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在簡單的製程,都不可能幾天幾周就訓練結束,除非你找的是只會單純上料的作業員。現在很多所謂的作業員,依照過去的定義其實都是操作技術員。開個公車這種單一車輛都不可能幾周就熟練,何況是大型機台乃至整個製程。我實際案例遇到的是整天待在辦公室的中階工程師,不屑第一線的製造給出來的工時,自己跑下來做樣品想臭人,結果搞到機台故障停機阻礙排程還被當小丑。有時候這些自以為是的菁英沒自己親身做過,總覺得可以像打電動一樣簡單。
球-avatar-img
2024/04/02
走到這部放鬆東南亞移民對生育率比較有幫助
懶虎提姆閣-avatar-img
2024/04/01
那去全球化和產業回流能讓職缺重新增加嗎?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0.6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Thumbnail
2025/04/29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扣掉核融合,即便今年已經聽到輸出大於輸入的好消息,走到商轉、普及,進而開始改變世界,筆者大概看不到了,依照經驗幾十年跑不掉。技術的驅動力如此,但這只是指整個系統的技術性,人性的驅動力是什麼?這個答案,叫做「市場」。
Thumbnail
扣掉核融合,即便今年已經聽到輸出大於輸入的好消息,走到商轉、普及,進而開始改變世界,筆者大概看不到了,依照經驗幾十年跑不掉。技術的驅動力如此,但這只是指整個系統的技術性,人性的驅動力是什麼?這個答案,叫做「市場」。
Thumbnail
我突然瞭解為什麼這個世界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以電力問題為例,我們為什麼還沒辦法有一種完全乾淨的能源來給人類使用。 不是科技的問題,我相信那個技術就在那邊,就在我們垂手可得之處。
Thumbnail
我突然瞭解為什麼這個世界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以電力問題為例,我們為什麼還沒辦法有一種完全乾淨的能源來給人類使用。 不是科技的問題,我相信那個技術就在那邊,就在我們垂手可得之處。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工業的迅速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然而,隨著文明的進步,污染問題也日益嚴重。不可否認,我們的需求日益增加,各種新產品和新技術層出不窮,而這些發明創造無一不需要資源的消耗和工業的支撐。在這樣的背景下,污染似乎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難以避免。 現代工業與污染的悖論 現代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工業的迅速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然而,隨著文明的進步,污染問題也日益嚴重。不可否認,我們的需求日益增加,各種新產品和新技術層出不窮,而這些發明創造無一不需要資源的消耗和工業的支撐。在這樣的背景下,污染似乎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難以避免。 現代工業與污染的悖論 現代
Thumbnail
昨天講了水資源,今天來聊聊儲能吧,儲能有誰,可以去看一下我們家菜鳥的文章喔。 這次地震過後,有了這則新聞: 這則新聞感覺是熟知整套運作系統的人寫的,或者幫忙校稿過的,你會發現在電力系統已經從過往的單一核能或者火力發電進階到各種發電系統都被利用了,而要把電力系統用的這麼的“Smart”,
Thumbnail
昨天講了水資源,今天來聊聊儲能吧,儲能有誰,可以去看一下我們家菜鳥的文章喔。 這次地震過後,有了這則新聞: 這則新聞感覺是熟知整套運作系統的人寫的,或者幫忙校稿過的,你會發現在電力系統已經從過往的單一核能或者火力發電進階到各種發電系統都被利用了,而要把電力系統用的這麼的“Smart”,
Thumbnail
罵完左派很爽,是不是也要罵罵右派?對。 右派的解決方案,美其名創造新價值,但我們都曉得,哪有那麼多聰明人可以創新,找到最新的能量使用法。多數都是增進能量的使用效率,或是降低能量耗損。這也很偉大了,只是能做到這樣的人還是少數。
Thumbnail
罵完左派很爽,是不是也要罵罵右派?對。 右派的解決方案,美其名創造新價值,但我們都曉得,哪有那麼多聰明人可以創新,找到最新的能量使用法。多數都是增進能量的使用效率,或是降低能量耗損。這也很偉大了,只是能做到這樣的人還是少數。
Thumbnail
ESG今周刊|核能電廠 沒有核災威脅!比爾蓋茲、童子賢都為核融合前景按讚,為何美國小型核電廠SMR仍胎死腹中? 各國積極衝刺零碳發電政策,小型核能電廠(SMR)因為沒有核災威脅,可以快速設廠而被寄予厚望,但是核廢料、成本太高的問題仍然無法解決。 以今周刊品牌的影響力,文中提到…
Thumbnail
ESG今周刊|核能電廠 沒有核災威脅!比爾蓋茲、童子賢都為核融合前景按讚,為何美國小型核電廠SMR仍胎死腹中? 各國積極衝刺零碳發電政策,小型核能電廠(SMR)因為沒有核災威脅,可以快速設廠而被寄予厚望,但是核廢料、成本太高的問題仍然無法解決。 以今周刊品牌的影響力,文中提到…
Thumbnail
既對也錯,這是包牌嗎?不是這樣,人類要突破資源與人口困境的交錯,提升技術讓資源可利用性變高,增加更多的資源,降低能量消耗,是最直接有效的做法。假設,今天我們發現一種新的石頭發電法,可以替代化石燃料,還沒多少汙染,且到處挖都有,那會是怎樣的情況?
Thumbnail
既對也錯,這是包牌嗎?不是這樣,人類要突破資源與人口困境的交錯,提升技術讓資源可利用性變高,增加更多的資源,降低能量消耗,是最直接有效的做法。假設,今天我們發現一種新的石頭發電法,可以替代化石燃料,還沒多少汙染,且到處挖都有,那會是怎樣的情況?
Thumbnail
150人的大型講座、也是學程必修, 每週邀請業界專家或國外學者負笈授課, 主題橫跨工業節能、氫能、儲能、核能、風能、生質能。 惶惶十二週,每週都須提出五頁的分組報告。 目的是要研究一個產業瓶頸,提出解決方案, 例如船舶式核反應爐如何上岸併網提供穩定能源、 熔鹽儲能技術要如何平衡電網頻率、
Thumbnail
150人的大型講座、也是學程必修, 每週邀請業界專家或國外學者負笈授課, 主題橫跨工業節能、氫能、儲能、核能、風能、生質能。 惶惶十二週,每週都須提出五頁的分組報告。 目的是要研究一個產業瓶頸,提出解決方案, 例如船舶式核反應爐如何上岸併網提供穩定能源、 熔鹽儲能技術要如何平衡電網頻率、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世界現階段的發展方向,包括清潔能源、減少貧窮、糧食生產、人權等議題。並就能源轉型、減少浪費、全球疫苗覆蓋率等方面提出觀點。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世界現階段的發展方向,包括清潔能源、減少貧窮、糧食生產、人權等議題。並就能源轉型、減少浪費、全球疫苗覆蓋率等方面提出觀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