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與受限文字之處|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為113-2台大「基礎設計」課堂報告)


我選擇了北美館的「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Thomas Demand—The Stutter of History)」,從展覽名稱就可以看見語言的極限——藝術家做出的這些「重構的事實」或許是歷史也結舌、難以單用文字清楚形塑的;在中文的意象中,「結舌(Stutter)」更有形狀上舌頭困住、打結之意。在這篇文章中,我想以德曼的創作形式和內容元素說明視覺「超越文字」之處,但同時以我所看見的侷限表達「受限文字」之處,最後提出視覺藝術外於文字的可能性。


德曼的創作形式是把紀實影像透過紙模型重構,拍下影像後即銷毀,讓一瞬的「現實(reality)」只停留在影像中,此概念在現實和虛構之間往復的過程,對我而言本質上就超出語言所可以表達的範疇。

除了形式之外,德曼使用的創作語彙或元素也在不同的歷史事件中使用大部分人類能理解的共同生活、文化情境,給不同歷史背景的人要如何共感同一歷史事件帶來一些線索,像是在作品中運用許多生活物件:浴室、印表機⋯⋯;在國際政治廣為人所知的現在,也透過視覺符號呈現出政壇環境:《文件夾》(Folders)即用簡單的視覺元素,就勾勒出一個政治張力強的場景:透過背景的國旗猜出是美國、有許多文件,對當代國際政治較熟悉的人或許不用明說就能依此知道創作脈絡。在人物、文字性等明確可識別的資訊之外,視覺元素和空間塑造已說明一切。

《文件夾》(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文件夾》(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而他的作品試圖建構的「(虛假的)真實」,也透過紙的質地、稜角被視覺化。以控制室(Control Room)為例,現代人對於控制機台、螢幕都不陌生,但透過天花板的掉落、數據並沒有顯現在螢幕上等等畫面細節,顯示出和生活中認知的斷裂而進一步推論出「失去控制」的狀況,後又能透過影像中的媒材質地清楚知道這是「再生產」的影像;在《廢墟》(The ruins)中,也可以蠻清楚可以看到這種質地帶來的抽離感,石塊的稜角變成紙模型的滑順邊,這些影像同時趨近於現實的記實攝影作品,因而認知上的不協調帶來衝擊。這些力道讓德曼的作品能夠越過文字的極限。

《控制室》(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控制室》(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廢墟》(於臺北市立美術館拍攝)

《廢墟》(於臺北市立美術館拍攝)



然而,在這個展覽中,我也感受到德曼的創作中,很大一部分的衝擊力其實來自文字說明,透過敘述圖像背後隱藏的歷史痕跡,視覺的後座力才真正浮現,我猜想這可能是幾種原因:作品本身隱去識別性資訊的特性使然、觀者在歷史背景上並不屬於能立刻產生共同記憶的族群、或展覽方的文字引導性太強/線索太細;但在結果上都呈現出:視覺上能夠感受到一些衝擊,但有種「就言盡於此」的內斂,反而是補齊歷史脈絡之後才能真正理解。這讓我開始想「那這樣視覺藝術的作品或許會不會太靠文字敘述?」、「有些事物終究受限於文字嗎?」

一方面,我開始懷疑這些事情究竟需不需要被「完全」理解?是否在這樣被建構出的真實中追求「完全理解」原就是不可能也不需要抵達之處?

另一方面,我也在展覽中找到了超脫於文字表述之外的作品——和自然有關的〈森中空地(Lichtung / Clearing)〉、〈石窟(Grotto)〉,在這兩件作品中,我似乎能近乎純粹的驚嘆藝術家在視覺作品背後手工的精湛程度,也因為我理解自然世界的媒介並不是文字、而是身體,於是在看到如此大規模的人工自然並察覺其「不自然」時,浮上心頭的自然會是困惑、緊接著反思,文字的媒介順理成章地被抽掉,以身體經驗代之。

《森中空地》(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森中空地》(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石窟》(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石窟》(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給我相似感受的是最後一個展間,這裏像是德曼的後台,揭露他怎麼做紙質的研究,其中的影像透過標題少少的文字,可以知道這些被拆開、攤平的紙最後會變成什麼物件——椋鳥、蠟嘴鳥、麻雀、幼兒園、印刷工廠等等——,不過影像讓人看見這些材質被重組前、最一開始的樣子,文字則看見最後的樣子,這中間的落差即外於文字,在觀眾的腦中悄悄成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孝的城市觀察日記
3會員
11內容數
台北女生,目前就讀台大社會系。會發城市中的咖啡廳、店家、景點⋯⋯各種覺得有趣的部分,偶爾也發影像或藝術評論。
2023/10/04
以紀錄短片《度日》和報導者的深度報導《廢墟裡的少年》為例比較紀錄片和報導。
2023/10/04
以紀錄短片《度日》和報導者的深度報導《廢墟裡的少年》為例比較紀錄片和報導。
2023/09/29
試圖描寫美國攝影師南戈丁(Nan Goldin)的作品為什麼跟我的印象會是「具反抗性的」。 這是某堂課的期末報告。
2023/09/29
試圖描寫美國攝影師南戈丁(Nan Goldin)的作品為什麼跟我的印象會是「具反抗性的」。 這是某堂課的期末報告。
2023/05/06
這些感覺或許也是日麗廣泛掀起討論的原因,這樣的拼命、掙扎、愛或許是普世性的,人總會有想達成、想保護、想愛卻難以做到的事物,但不管如何,我們會知道這些愛是存在的,像是天空、像是天空中的陽光,「我很喜歡我們共享著同一片天空。」。
Thumbnail
2023/05/06
這些感覺或許也是日麗廣泛掀起討論的原因,這樣的拼命、掙扎、愛或許是普世性的,人總會有想達成、想保護、想愛卻難以做到的事物,但不管如何,我們會知道這些愛是存在的,像是天空、像是天空中的陽光,「我很喜歡我們共享著同一片天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探討了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的藝術創作及其對科學的熱愛,透過參觀達文西體驗展,深入瞭解他的創作理念及對人體的研究。文章中介紹了達文西的經典作品,如聖母頌報等,以及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最終反思自身對生命的好奇心與追求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
探討了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的藝術創作及其對科學的熱愛,透過參觀達文西體驗展,深入瞭解他的創作理念及對人體的研究。文章中介紹了達文西的經典作品,如聖母頌報等,以及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最終反思自身對生命的好奇心與追求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
蒂妲絲雲頓在博物館「睡午覺」都能被當成藝術品展出的話題掀起討論,原來這項驚人事件是出自於 2013 年蒂妲絲雲頓本人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親自進行一系列的「當代行為藝術」。
Thumbnail
蒂妲絲雲頓在博物館「睡午覺」都能被當成藝術品展出的話題掀起討論,原來這項驚人事件是出自於 2013 年蒂妲絲雲頓本人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親自進行一系列的「當代行為藝術」。
Thumbnail
01 馬爾巴赫德國文學檔案館目前舉辦的展覽向我們介紹了工具的歷史與發展,展出包括文學和學術卡片盒等相關形式。 02 該展覽展示了數十萬張卡片的卡片盒,其中一張卡片可能就是「卡片盒展覽」的一部分。 03 馬爾巴赫德國文學檔案館的展覽剛開始不久,可能展出了社會學家尼克拉斯·盧曼的卡片盒中的一張卡片,
Thumbnail
01 馬爾巴赫德國文學檔案館目前舉辦的展覽向我們介紹了工具的歷史與發展,展出包括文學和學術卡片盒等相關形式。 02 該展覽展示了數十萬張卡片的卡片盒,其中一張卡片可能就是「卡片盒展覽」的一部分。 03 馬爾巴赫德國文學檔案館的展覽剛開始不久,可能展出了社會學家尼克拉斯·盧曼的卡片盒中的一張卡片,
Thumbnail
  上篇簡單介紹了西洋藝術1840至1960約120年發展的理論。從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後印象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到觀念藝術。當然,同時期的西洋藝術理論不只這些,還有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等。然而,筆者所欲討論的不是各藝術
Thumbnail
  上篇簡單介紹了西洋藝術1840至1960約120年發展的理論。從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後印象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到觀念藝術。當然,同時期的西洋藝術理論不只這些,還有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等。然而,筆者所欲討論的不是各藝術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要在短時間內對德國文化有一深入淺出的認識,非本書莫屬。作者為苔雅‧朵恩(2017年起為廣電文學節目「文學四重奏」之主持人)與理查‧華格納(羅馬尼亞裔德國作家、詩人),藉由闡述64個涵蓋德語世界的歷史、社會、科學、藝術、文學、醫學、宗教、語言等面向的詞彙,傳達了德國文化、德國人對其普遍的看
Thumbnail
  要在短時間內對德國文化有一深入淺出的認識,非本書莫屬。作者為苔雅‧朵恩(2017年起為廣電文學節目「文學四重奏」之主持人)與理查‧華格納(羅馬尼亞裔德國作家、詩人),藉由闡述64個涵蓋德語世界的歷史、社會、科學、藝術、文學、醫學、宗教、語言等面向的詞彙,傳達了德國文化、德國人對其普遍的看
Thumbnail
閱讀傳記很適合用來為迷茫的人生尋找方向,建築系的學習過程充滿探索(很多課題)與對話(很多討論和評圖),畢業許多年後我才漸漸體會,空間設計——不論是建築、都市還是環境都是一種哲學式的辯證,而不是科學式的解答,你只能從不斷拆解問題和嘗試回答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和別人都最能接受的答案。
Thumbnail
閱讀傳記很適合用來為迷茫的人生尋找方向,建築系的學習過程充滿探索(很多課題)與對話(很多討論和評圖),畢業許多年後我才漸漸體會,空間設計——不論是建築、都市還是環境都是一種哲學式的辯證,而不是科學式的解答,你只能從不斷拆解問題和嘗試回答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和別人都最能接受的答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