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The Last Word (2020)
在丈夫驟逝後,才驚覺牙醫老公早在兩年前就不當牙醫,所剩遺產不多,
在老公的告別式上,卡拉發現自己有悼詞天分,
為了養活家人,就從醫師娘成了葬禮悼詞司儀.......

卡拉還在傷痛中,發現老公天大的秘密:有個晝室,竟然已經8年了!
她常一個人躲到畫室,因為在那裡,可以跟老公的鬼魂聊聊心事。
葬儀社老闆的處境有點像《六呎風雲》,
面臨被吞併的危機,
卡拉的出現,新作風,為這家店帶來不少新生意。
卡拉不搞傳統那套,比較強調往生者「生活化、生前美好的那一面」,
甚至可以客製化。
這點我很有感,記得曾參加過某個長輩告別式,
當司儀唸出悼詞,我當下愣住:「這是我認識的那個人嗎?」
要是我的告別式,我不要千篇一律「溫良恭儉讓」的制式說法,
我希望大家記得活生生的我,
不要太傷心,希望大家開心點!
我喜歡德國片,因為德國人實事求是,
所以德式笑話特別能戳中我。
例如,兒子問:「我不懂,爸要火化,幹嘛還要幫他挑衣服?」
卡拉說:「因為我們希望他走得體面,穿上他喜歡的衣服」
兒子說「但現在對他沒差了,我們也看不到」
卡拉很會安慰家屬,了解往生者的生平,
所以才能寫出令人感動的悼詞,也跟家屬變成朋友。

如,客戶說,妻子希望告別式主題是「歡樂」,
卡拉就說,
「道別的意思是放手,
今天我們跟摯愛的人分道揚鑣,
才能繼續過自己的人生,
但這並不表示遺忘她,
她泉下有之,一定會說『輕鬆點、放輕鬆』
請大家移駕戶外,大喊,今天我們要送別的人有多棒!」
於是親友組成一列儀隊,每個人笑得大喊:
「你是最棒的!」
「我們想你!」
「你讓我笑到肚子痛!」
「因為你,一切變得更美好!」
葬禮結束後,
卡拉說:「她爸媽好像不太滿意?」
老闆安慰她說:「你無法討好所有人」
這點我很有感觸,我養的魚走掉後,每當我想念,
我告訴自己,要想起過去的歡樂時光,
笑到最後都會大哭。
我覺得:大笑之後,悲傷才會出現,
這整個過程(有笑有淚),才算是健康的情緒宣洩。
我想有養過寵物的人,會懂我的意思。
還有一個往生者,是瑜珈老師,她也幫助遊民、癮君子,
每年都會去印度進修,待好幾個星期,在那冥想,
卻丟下八歲女兒獨自在家。
對女兒永遠只有苛刻的負面評價。
卡拉對女兒說:
「你母親對外人很好,但對你卻刻薄透了,
難道你沒有衝動,想放聲大吼:
『你這該死的混帳東西,毀了我的人生嗎?』」
又如,足球迷的告別式,就像是去看球賽,
大家都做球迷打扮,應援帽,圍巾一應俱全,
連骨灰罈都是足球造型!
(PS:我很喜歡這點子!)
當然也有奇怪的客戶,經常虐殺小動物為樂的青少年往生。
他爸爸流著淚說:
「我兒子不是乖兒子,
我痛恨自己這麼說,
但他死了,愛他比較容易,
我們不希望葬禮提到這些,
但已經鬧到人盡皆知,親友都知道,
請你告訴我該怎麼辦?」
(PS:這種客戶我根本不想接,
但他爸爸那句「他死了,愛他比較容易」也觸痛我的心,
有時候運氣不好,
我們就會有很可惡的親人,對吧?)
編劇還提出一個問題:葬禮的主角是往生者?還是為了家屬而辦?
我喜歡這編劇不落俗套,
也點出其他家人面對哀傷的不同反應,
小缺點是結局有點馬虎,
不過話說回來,面臨親人過世,
有人就是會渾渾噩噩一陣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像是頭上老是有一朵厚厚的烏雲,籠罩著。
推這部影集,
不哀傷、是黑色喜劇,還能讓人從另一角度看待死亡。
不瞞你說,我看完就決定,之前收藏起來的那些項鍊應該拿出來戴,
(並沒有多貴重,只是出國旅行買的紀念品)
要不然,要等到何時?
相關閱讀:
★(英國)《我們弒老朋友》—可以請好友幫我安樂死,讓我優雅退場嗎?
★如果只能活到七十,你現在會做什麼—《七十歲死亡法案,通過》
希望有個圓滿的「畢業典禮」—《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