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揮別「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面對親友死亡,找尋意義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作者大衛・凱斯樂常拿來問創傷性哀痛者的問題是:「你過世的親友『現在』在哪裡?」


raw-image



這問題剛開始會顯得荒謬,
他們會聽不懂我們在問什麼,
但是在回答的過程中,會讓他們慢慢認知到,
他們的親友早已不存在事發那一刻了


若是他們相信有來世,
他們就能想像親友已經安全地活在天堂或其他地方。


即便他們不相信死後的世界,
他們也能從親友已經脫離受苦這樣的想法中找到安慰。


=========================


作者大衛・凱斯樂會告訴學員(來受訓的治療師),
我來編一個故事,
五年前我在這會議中心被襲擊,現在重遊舊地,感覺好奇特。
我說:「那件事感覺就像昨天才發生,
那時候我好擔心自己的安危,我以為我會死掉」
我問大家:「現在我哪個時間點?」


他們回:「你在現在」


「是的,沒錯,我在現在,回想著五年前的事。
可是如果我現在衝進教室,大吼大叫呢?
『這裡不安全,我五年前在這裡被攻擊過,要注意出入口,
可能會有陌生人闖進來攻擊我們!』」
我說得繪聲繪影,顫抖的身體張牙舞爪地揮動著


「現在我在哪個時間點?」我又問了一次。


他們回:「五年前」


「沒錯,我正在感受五年前今天的感受,這就是創傷後壓力


我對一屋子治療師提出問題:「你們會做些什麼,好讓我冷靜下來?」
有人說做幾次深呼吸,
有人說「說出房間裡五件物品的名稱
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從五年前,回到現在、回到當下。


在哀痛中,我們總是把過去、現在和未來糾纏在一起。
我們必須立足當下,
才能藉由當下獲取「意義」。
這確實能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
允許我們認知到,
去世親友早已不是瀕死時的痛苦狀態了,
他們受的苦已經過去了,
他們的生命全貌,遠比死前那幾天受的苦還要大上許多許多。


我想要案主們能夠明白,
他們和過世親友在過了那個可怕的時刻之後,
都還有未來。


人們會告訴我,他們的親友現在在天堂裡,和上帝在一起,
或正在看著他們,
或是他們正在學習或幫助其他進入死後的世界的人們。



我會告訴那些感覺自己卡在哀慟裡的人,
走出哀慟的方法就是去幫助另外一個哀慟的人。
我不是建議採取什麼激進的行動,
可能只是在網路上給剛喪親的人幾句貼心話,
或是煮一鍋燉菜送去給某個哀慟的家庭,
或是捐點錢給慈善機構。


我們的DNA裡,天生就帶著「共同合作以創造更大利益」的編碼。
假如你已經處在哀慟中一年,知道最可怕的痛苦是什麼,
那你必然也知道,一句貼心的話語、或一個溫暖的舉動能帶來什麼樣的感受。
要是你能發自內在地將這份溫暖,傳遞給另一個人,
那你會幫助到兩個人—
那個接受到你善意的人,以及你自己。


===================

因為剴剴案,
從此之後,只要剪指甲、看到開水等等,
甚至每天睡前,
我都想到這孩子痛苦的遭遇,而悲從中來。
那些痛苦的畫面,不斷重演。
連看到路上年齡相仿的孩童,
我都別過頭,不忍心去看,怕觸景傷情。


雖然我是基督徒,但經過剴剴這案件,
讓我對基督教很失望,甚至失去信心。(對教會老早就放棄了)
忍不住要問:「上帝你在哪裡?為什麼容許這種事情發生?」
甚至覺得「善惡終有報」,只是騙我們這些傻子,
我已經不相信世間還有公平正義。


我每晚睡前不斷禱告,
到宮廟祈求,希望剴剴案能還他公道、把壞人都繩之以法,
求眾神明保佑這些苦命的孩子、不再有孩子被虐待。
我寫陳情信給相關部門希望改善制度、捐物資給育幼院,
我知道剴剴不再受苦,已經在天堂與上帝同在,
(或是按照佛教的說法,剴剴已經與佛祖同在)
再也沒有人可以傷害他,剴剴現在很安全。
但,我多希望這件事從未發生?


學心理學的學霸朋友聽了,
嘆了一口氣說:「你這就是不接受啊!」、「活在當下的前提是:接受!


我知道我可能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我梳理過,多年前我遭遇過生死關,都沒這樣傷心?
很有可能剴剴案,激發起我當年的創傷情緒,
重現了所有憂傷、無助、憤怒等等情緒。
平時有正念冥想練習,但現在對我也無用。


我想起之前我曾看過生死學大師—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的相關著作,
我又找出來閱讀,幫助我走出PTSD。

《意義的追尋》作者大衛・凱斯樂,
曾與伊莉莎白共同撰寫《用心去活:生命的十五堂必修課》,
(這本我非常愛,多年前中文版一上市我就買了,
讓我用不同眼光看待人生,「愛與珍惜當下」改變我的一生)
伊莉莎白提出的哀慟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
而作者在多年之後,提出第六階段「意義」。


作者領養兩個小男孩,
當時他們已經換過五個寄養家庭,
有過一次領養失敗的紀錄,
其中的大衛在一出生時,身體已經有了藥癮(就是俗稱的「毒寶寶」,請見PS)
作者原本確定愛的力量,可以翻轉他們的生命。
遺憾的是,大衛進入青春期後,嘗試毒品,
進入戒毒中心後,原本戒除毒癮,
不料在21歲生日後,因為女友分手等種種情緒低潮的因素,
他又吸毒,就不幸死亡。
(我看到這段暴哭,這孩子明明已經找到幸福,為何幸福又離他遠去?
如果我是大衛的親友,我也會傷心欲絕!)


你可以想像,原本「解決哀慟專家」,此時變成一個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父親。
起初,作者說他的內在充滿憤怒:對世界、對神、對大衛。
作者想起他跟學生分享過:「哀慟只是這一生的其中一個選項


作者說,
「愛與傷慟」就像一組成套銷售的商品,
如果我不曾認識、愛過大衛,我就能逃過失去他的痛苦,
但這是多大的損失啊!
想明白這件事的那瞬間,我對大衛曾經進入我的生命、與我共處這麼多年光陰這件事,
升起由衷的感激。


在這本書中,作者也寫出他所感受到的諸多意義。
例如「意義是,我為兒子所感受到的愛
意義是,當我選擇了勇敢見證他遺留給我的禮物
意義是,我為了阻止其他人像大衛一樣地死去而付出的所有努力」。



說到意義,我想起推動「強制汽車責任險」立法的柯媽媽,
當年愛子因車禍過世,
她四處奔波請命,經常在總統必經之路前舉牌抗爭,
直到有天,當時的總統李登輝終於忍不住,找到她一問究竟,
李前總統也經歷過喪子之痛,
被柯媽媽感動,於是幫忙推動立法,
最後終於通過「強制汽車責任險」。
我記得當年這是轟動一時的大新聞,
你可以上網查事實經過,
一個才小學畢業的慈母,為了替兒子討公道,八年來風雨無阻,
你會鼻酸,非常感動柯媽媽鍥而不捨的大愛。



這本書不講教條、也不講靈性那套虛無飄渺的字眼,
就是作者親身經歷,及眾多歷經喪親之痛的人的心路歷程,
很像是聽一個朋友緩緩道來,
我心中的悲傷、憂慮、憤怒、無助,
有人懂、有人接住了,
原本沉重的心情輕鬆了,我好像有找回一些力量與希望。
書中還有許多精彩處,以後再分享。


我知道方格子的格友年齡層偏年輕,
死亡這議題可能太過沉重,不討好。
不過本文是我寫給自己的生命紀錄,
也就不在乎點閱率。


PS:
「毒寶寶」:
媽媽在懷孕期間如果持續接觸毒品,產下的孩子就是所謂的毒寶寶。
死亡率是一般小孩的3.9倍,一出生就面臨生存及健康危機。
他們比起一般的孩子,有更高比率患精神疾病、行為異常、被虐待及疏忽的情形。
出院後如果受到不當的照料,就算幸運存活,
未來可能也會步上毒品成癮的這條路,形成惡性循環。


我上網查到,在台灣也有不少需要關懷的「毒寶寶」。
愛慈基金會」專門照顧這樣的孩子。
如果想了解更多、或幫助他們,請到官網查詢。

相關閱讀:

✭《六呎風雲》—經營葬儀社的這家人,如何面對生與死?

★(英國)《我們弒老朋友》—可以請好友幫我安樂死,讓我優雅退場嗎?

★《父後七日》—荒謬又寫實的人生畢業典禮

★如果只能活到七十,你現在會做什麼—《七十歲死亡法案,通過》

希望有個圓滿的「畢業典禮」—《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

★《直到死亡貼近我》—《心靈寫作》作者娜妲莉高柏的抗癌心路歷程

★(德國)《破涕新舞台》—葬禮可以歡樂,也可以很另類

==========================

書名:
意義的追尋:轉化哀慟的最終關鍵

原文書名:
Finding Meaning: The Sixth Stage of Grief

作者: 大衛.凱斯樂  ( David Kessler)
出版社:時報出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時堂(花。酒。香)的沙龍
52會員
147內容數
闖過生死關、走過創傷的我,感恩所有善待我的小天使!用文字寫下我的心情及療癒筆記。 另有電影 、影集、閱讀的心得。 在痞客邦的「花。 酒。 香」主站,還有品酒、日本線香、香皂的心得文。 https://cafe25.pixnet.net/blog
2025/03/19
培理醫生提到如何幫助受過創傷的人(包括自己)? 你也許沒前去看貴貴的心理醫生, 但「陪伴」,跟好友講電話訴苦, 就是最好的方式。 另外,散步、舞蹈、按摩都有助於調節。 培理醫生最後提到: 如果沒有經歷過真實人生磨難,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智慧, 如果沒有熬過去,就無法發展出「創傷後智慧」。
Thumbnail
2025/03/19
培理醫生提到如何幫助受過創傷的人(包括自己)? 你也許沒前去看貴貴的心理醫生, 但「陪伴」,跟好友講電話訴苦, 就是最好的方式。 另外,散步、舞蹈、按摩都有助於調節。 培理醫生最後提到: 如果沒有經歷過真實人生磨難,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智慧, 如果沒有熬過去,就無法發展出「創傷後智慧」。
Thumbnail
2025/02/19
找到天命的秘密是, 誠實回答一個問題:你最喜歡的「衰事三明治」是什麼口味?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你對什麼有熱情?」 而是「你對什麼有熱情到,願意忍受當中最不堪的一面?」
Thumbnail
2025/02/19
找到天命的秘密是, 誠實回答一個問題:你最喜歡的「衰事三明治」是什麼口味?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你對什麼有熱情?」 而是「你對什麼有熱情到,願意忍受當中最不堪的一面?」
Thumbnail
2025/02/11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解讀, 「女主角就是一個宅女,雖然從電腦上獲得各種知識, 算是業餘科學家, 但她缺乏現實生活的社交互動。」 她對婚姻也沒有勇氣追求, 對世界好奇,卻又沒有足夠的勇氣去冒險。 就只會埋頭研究植物、寫論文。
Thumbnail
2025/02/11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解讀, 「女主角就是一個宅女,雖然從電腦上獲得各種知識, 算是業餘科學家, 但她缺乏現實生活的社交互動。」 她對婚姻也沒有勇氣追求, 對世界好奇,卻又沒有足夠的勇氣去冒險。 就只會埋頭研究植物、寫論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一段關於父親離世後情緒起伏的過往,分享自己在父親過世後的情緒和療傷過程。透過心理師的建議和輔導,學習面對和思索這些情感。
Thumbnail
一段關於父親離世後情緒起伏的過往,分享自己在父親過世後的情緒和療傷過程。透過心理師的建議和輔導,學習面對和思索這些情感。
Thumbnail
思念有很多種樣貌悲傷的、難過的、平和的、有力量的…… 因當下的感受和經歷的事物 喚起的回憶而有所不同當情緒湧現 有些人會大哭一場 也有人選擇防禦 迴避或轉移 每種方法都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對或錯 好與壞 只要能讓自己好過一點 在那個當下就是適合自己的方式 於是 隨著時間 悲傷會被縮小 或被
Thumbnail
思念有很多種樣貌悲傷的、難過的、平和的、有力量的…… 因當下的感受和經歷的事物 喚起的回憶而有所不同當情緒湧現 有些人會大哭一場 也有人選擇防禦 迴避或轉移 每種方法都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對或錯 好與壞 只要能讓自己好過一點 在那個當下就是適合自己的方式 於是 隨著時間 悲傷會被縮小 或被
Thumbnail
《比句點更悲傷》作者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經驗,分享與死亡和家人有關的深刻故事。他思考活著的人該如何珍惜生命,以及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故事涉及震撼人心的家庭糾結、自殺背後的故事、血緣關係的重要性等,教人深思。
Thumbnail
《比句點更悲傷》作者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經驗,分享與死亡和家人有關的深刻故事。他思考活著的人該如何珍惜生命,以及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故事涉及震撼人心的家庭糾結、自殺背後的故事、血緣關係的重要性等,教人深思。
Thumbnail
一條生命的逝去,往往隱藏著許多人的悲痛。無論是自殺者的家人、伴侶、朋友、同學、師長、同事等,凡是因自殺事件而遭遇痛苦的人,我們皆稱之為自殺者遺族。在摯愛離開以後,自殺者遺族面對的不僅是悼念的哀傷,更多的是不為人知的複雜情緒。   在眾多死亡原因之中,自殺是讓遺族非常難以面對的一項。我們無兇手
Thumbnail
一條生命的逝去,往往隱藏著許多人的悲痛。無論是自殺者的家人、伴侶、朋友、同學、師長、同事等,凡是因自殺事件而遭遇痛苦的人,我們皆稱之為自殺者遺族。在摯愛離開以後,自殺者遺族面對的不僅是悼念的哀傷,更多的是不為人知的複雜情緒。   在眾多死亡原因之中,自殺是讓遺族非常難以面對的一項。我們無兇手
Thumbnail
身心科工作多年,經歷三位親友意外離世。不要問為什麼,不要責怪自己;可以問什麼,學到什麼,追尋平靜與祝福,正視心理生病,尊重與祝福靈魂的選擇。
Thumbnail
身心科工作多年,經歷三位親友意外離世。不要問為什麼,不要責怪自己;可以問什麼,學到什麼,追尋平靜與祝福,正視心理生病,尊重與祝福靈魂的選擇。
Thumbnail
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到,在一生中對別人所造成的傷害。在我失去生命,躺在擔架上時,我也重新體驗了生命中的每一個片段,包括我的情感、態度和動機
Thumbnail
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到,在一生中對別人所造成的傷害。在我失去生命,躺在擔架上時,我也重新體驗了生命中的每一個片段,包括我的情感、態度和動機
Thumbnail
即使在你最難受與混亂的時候…還是要嘗試讓自己能夠抒發、同在、覺察、整理。 如果對自己的愛不足夠,是不可能hold住自己…不可能 #願意正視自己的痛苦。 如果說我人生只能走到這刻,那我的墓誌銘大概會這樣寫吧?「埋在此處的人,這輩子已經盡力陪伴自己的痛苦」。
Thumbnail
即使在你最難受與混亂的時候…還是要嘗試讓自己能夠抒發、同在、覺察、整理。 如果對自己的愛不足夠,是不可能hold住自己…不可能 #願意正視自己的痛苦。 如果說我人生只能走到這刻,那我的墓誌銘大概會這樣寫吧?「埋在此處的人,這輩子已經盡力陪伴自己的痛苦」。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在失去親人時所承受的痛苦和自責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疏離。文章聚焦於失去與痛苦的主題,表達出每個人都可能因失去而受傷,與他人共度困難是一種力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在失去親人時所承受的痛苦和自責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疏離。文章聚焦於失去與痛苦的主題,表達出每個人都可能因失去而受傷,與他人共度困難是一種力量。
Thumbnail
今天受了各式的傷痛,身體受傷、心理痛苦。 參加老闆的告別式,依然感覺很不真實,但身處於靈堂內,四周的一切都在提示著人們,逝者以逝的真實。 慰問家屬的儀式中,我自忖難以用言語表達內心感受,於是決定給對方一個擁抱。 擁抱時,他們在我耳邊輕聲說了「謝謝」。 其實,我才該感謝他們。 感覺被安慰到的
Thumbnail
今天受了各式的傷痛,身體受傷、心理痛苦。 參加老闆的告別式,依然感覺很不真實,但身處於靈堂內,四周的一切都在提示著人們,逝者以逝的真實。 慰問家屬的儀式中,我自忖難以用言語表達內心感受,於是決定給對方一個擁抱。 擁抱時,他們在我耳邊輕聲說了「謝謝」。 其實,我才該感謝他們。 感覺被安慰到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